1.关于“开元盛世”的唐诗奉和圣制过晋阳宫应制 苏颋 隋运与天绝,生灵厌氛昏。圣期在宁乱,士马兴太原。 立极万邦推,登庸四海尊。庆膺神武帝,业付皇曾孙。 缅慕封唐道,追惟归沛魂。诏书感先义,典礼巡旧藩。 高殿彩云合,春旗祥风翻。率西见汾水,奔北空塞垣。 款曲童儿佐,依迟故老言。里颁慈惠赏,家受复除恩。 下辇崇三教,建碑当九门。孝思敦至美,亿载奉开元。 复愁十二首 杜甫 人烟生处僻,虎迹过新蹄。野鹘翻窥草,村船逆上溪。 钓艇收缗尽,昏鸦接翅归。月生初学扇,云细不成衣。 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身觉省郎在,家须农事归。年深荒草径,老恐失柴扉。 金丝镂箭镞,皂尾制旗竿。一自风尘起,犹嗟行路难。 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闾阎听小子,谈话觅封侯。 贞观铜牙弩,开元锦兽张。花门小前好,此物弃沙场。 今日翔麟马,先宜驾鼓车。无劳问河北,诸将觉荣华。 任转江淮粟,休添苑囿兵。由来貔虎士,不满凤凰城。 江上亦秋色,火云终不移。巫山犹锦树,南国且黄鹂。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馀。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 历历 杜甫 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 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 和李司勋过连昌宫 韩愈 夹道疏槐出老根,高甍巨桷压山原。 宫前遗老来相问,今是开元几叶孙。 平齐行二首 刘禹锡 胡尘昔起蓟北门,河南地属平卢军。貂裘代马绕东岳, 峄阳孤桐削为角。地形十二虏意骄,恩泽含容历四朝。 鲁人皆解带弓箭,齐人不复闻箫韶。今朝天子圣神武, 手握玄符平九土。初哀狂童袭故事,文告不来方振怒。 去秋诏下诛东平,官军四合犹婴城。春来群乌噪且惊, 气如坏山堕其庭。牙门大将有刘生,夜半射落欃枪星。 帐中虏血流满地,门外三军舞连臂。驿骑函首过黄河, 城中无贼天气和。朝廷侍郎来慰抚,耕夫满野行人歌。 泰山沉寇六十年,旅祭不享生愁烟。今逢圣君欲封禅, 神使阴兵来助战。妖气扫尽河水清,日观杲杲卿云见。 开元皇帝东封时,百神受职争奔驰。千钧猛簴顺流下, 洪波涵淡浮熊罴。侍臣燕公秉文笔,玉检告天无愧词。 当今睿孙承圣祖,岳神望幸河宗舞。青门大道属车尘, 共待葳蕤翠华举。 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 刘禹锡 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 归作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 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 开元后乐 薛逢 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断人肠。邠王玉笛三更咽, 虢国金车十里香。一自犬戎生蓟北,便从征战老汾阳。 中原骏马搜求尽,沙苑年来草又芳。 /qtss/zzjpoem1.dll/qtext?qnam=内容中包含“开元”的唐诗&qs=5555547r5a2d5a&pn=1 2.“开元盛世”是指什么时候政治上的盛唐 1.指上古帝王唐尧的时代. 2.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后盛唐成为尊颂唐王朝之词. ②文学上的盛唐 指唐代自开元至大历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3.张九龄的经典古诗1、作品一览 《晚霁登王六东阁》、《感遇十二首》、《望月怀远》、《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咏燕》、《赋得自君之出矣》。 2、人物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3、评价 《旧唐书》: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一时之选也。 赞曰:开元之代,多士盈庭。日用无守,嘉贞近名。嵩、龄、适、挺,各有度程。大位俱极,半惭德馨。 王方庆:此子必能致远。 李林甫:九龄文吏,拘古义,失大体。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林同:连理庭中木,丛生坐侧芝。未尝闻孝感,一一有兹奇。 司马光: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4.唐朝开元成相九龄张九龄。张九龄 (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唐朝大臣,官至宰相。武则天时中进士,后任右拾遗。玄宗时吏部选拔人才,曾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第。积官至岭南道按察使。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 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 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 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5.唐朝开元年间的诗人开元年间著名诗人有:李白:(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 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张九龄:(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及曲江、乐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县地)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高适:(约700— 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 少孤贫,潦倒失意,长期客居梁宋,以耕钓为业。又北游燕赵,南下寓于淇上。 后中有道科,授封丘 尉。后弃官入陇右节 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 安史之乱,升侍御史,拜谏议大夫。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开元年间进士。官曾做到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优闲生活。王维不但善于写诗,而且画画得也很好,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有《王右丞集》传世。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 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世称"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擅长七言歌行,用歌行体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为唐诗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进士,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 诗内容丰富,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常建:(708-765?),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丁仙芝:(生卒年不详),一作丁先芝,字元祯,唐·江南东道润州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早年应试落第。 开元十三年(725年)登进士第,开元十八年(730年)授主簿、余杭县尉等职。与储光羲友善,同为太学士。 工诗文,擅写短诗,善于描绘壮阔的场景,颇负诗名。唐代开元年间著名诗人。 储光羲(约706~约763),唐代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 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进士,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 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下□等县尉。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山的别业。 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 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 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以下是生于开元年间著名诗人: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 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李贺:(790-816)字长吉,人称“诗鬼”。 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僧一行;本名张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青年时期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 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刻苦好学,掌握了渊博的学问。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