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诗词鉴赏的问题这种题目最难答了.我的一个同学他会写古诗,写的我想是因为人与人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而且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文字.语言的含义有多种,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诗有不同的理解.作为古诗看起来更是容易误解.我们在标准答案上的回答,也未必就是当初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我一直觉得考试中所谓的诗词鉴赏并没有太大意义.“鉴赏”是对的,因为鉴赏通常有助于理解诗词,免得让人一头雾水,产生偏差比较大的理解.但是因为不同的理解来分出分数的高低就有些勉强了.而可以作为满分的正确答案,是否是作者原意已不可考.而诗词鉴赏题目中的答案,我认为要想在考试中的高分的话,不妨句句分析,掌握一些答题模式和技巧.满分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很少有人对诗文的理解会同出题者完全吻合.遵循出题者的思维,搞清楚出题者想问什么,也许会有些帮助.。 2.诗词赏析含问题和答案中国古代诗词课外阅读训练金 龙 设计一、《诗经》一首芣苡①采采②芣苡,薄言③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④之。采采芣苡,薄言掇⑤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⑥之。采采芣苡,薄言袺⑦之。 采采芣苡,薄言襭⑧之。【注】①芣苡:车前草的别称,一种药用植物。 ②采采:茂盛的样子。③薄言:文言虚词,无实际意义。 ④有:占有,即采到。⑤掇:拾取。 ⑥捋: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⑦袺:用衣襟兜着。 ⑧襭:用衣襟装东西。1、《诗经》中的民歌,是在民间传唱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因此它的歌词具有反复重叠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说明。 答:2、《诗经》在语言的运用上尤其是词语的选用上体现了灵活多变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说明。答:3、对这首诗的主题,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二、汉代诗歌一首涉江采芙蓉①涉江采芙蓉,兰泽②多芳草。采之欲遗③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①芙蓉:又称水芙蓉,荷花的别称。②兰泽:长有许多香草的滨水的地方。 ③遗:读wèi,赠送。1、诗中有一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找出来略加分析。 答:2、“长路漫浩浩”一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答:3、有人说,这是一首表达思乡感情的诗歌,理由是诗中出现了“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等诗句。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答:三、曹操诗一首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④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⑤,歌以咏志。 【注】①碣石:山名,在秦皇岛市的海边,是观赏海景的好地方。②澹澹: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的样子。 ③竦峙:高起而耸立。④星汉:布满星星的天空。 ⑤幸甚至哉:幸运到极点了啊。1、诗人是如何多角度地描写在碣石山上所看到的景色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2、诗里的写景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说明。答:3、诗歌里的景色总体给人一个怎样的印象?答:4、有人说,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又有人说,这是一首抒情诗。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答:5、就诗论人,请你谈谈对诗作者曹操的看法。 答:四、陶渊明诗一首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①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②使愿无违。 【注】① 兴:起来。②但:只,只要。 1、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艰难?摘录并作简要说明。答:2、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的勤劳?摘录并作简要分析。 答:3、结尾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请作简要阐述。答:五、李白诗一首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①。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②,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③影,行乐须及春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⑤,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⑥邈云汉⑦。 【注】①相亲:互相亲近的人,指一起喝酒的朋友。②不解饮:不会喝酒。 ③将:和。④及春:趁着春天的美好时光。 ⑤同**:一起欢乐。⑥相期:互相约定时间。 ⑦邈云汉:渺远的天河。1、在李白的诗歌中,存在着大胆的想象,这首《月下独酌》也不例外。 请结合有关诗句进行阐述。答:2、从“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李白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对这种思想应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答:3、诗中的“月”和“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表达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4、有人说,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是写孤独感的经典之作,它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孤独感写绝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有关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六、杜甫诗一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②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③。 【注】①发生:兴起,产生。②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③锦官城:指成都。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答:2、根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表现的意境,联系某种社会现象,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的写景角度有什么变化?这种角度的变化,起到了怎样的表达作用?答:4、“花重锦官城”写出了成都的花的什么特点?这同“春夜喜雨”有什么联系?答:七、辛弃疾词一首青玉案①·元夕②东风夜放花③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④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⑥舞。蛾儿⑦雪柳⑧黄金镂,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⑨处。【注】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元夕:元宵之夜。此作该词的标题。 ③花:烟花。④雕车:雕刻有花纹的马拉的车。 ⑤玉壶:指月亮。⑥鱼龙:鱼灯和龙灯。 ⑦蛾儿:古代妇女头饰。⑧雪柳:古代妇女头饰。 ⑨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1、这首词的上下阕描写的角度有何不同?答:2、请简要分析“风箫声动”的表达作用。 答:3、“蛾儿雪柳黄金镂,笑语盈盈暗香去”写出了女人们观灯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3.求十首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 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答案】:(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 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 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 “无为。 4.帮我出10篇诗词鉴赏题1.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 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 2.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3.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的下片主要是直抒胸臆句,“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作者期待像雄鹰一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4.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里的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的结局。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 5.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6.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7.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答——赋 8.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马前桃花马后雪”诗句巧妙地以“马”勾连“桃花”与“雪”二个事物,采用借代手法,以桃花代家乡温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 9.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10.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①不值:不遇,见不上园主人 ②屐齿:木头鞋,下有两齿,可在泥地行走。 怜,这里有遗憾意。 5.十首宋词的题及答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 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 河 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融情于景”是本词的突出特色,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题。 月 上 瓜 洲——南徐多景楼作南宋·张辑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可以推测,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 溪 沙晏 殊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是理解全词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中“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答: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春晚王安国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前人在评论这首宋词的构图艺术时曾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春意图是从音响和色彩两个方面构制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 8.阅读下面一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出红尘”一词最能表现词人的思想感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答: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玉 楼 春宋 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本词上片是通过哪几个物象来表现“风光好”的?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是全词最传神的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前人在评论这首词的抒情时说,“忽见”二字是表现词人心情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参 考 答 案1.“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 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2.同意。 本词上片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片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只要在原词中找出融情于景的根据就行)3.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本词上片突出了一个“愁”,下片塑造了“渔翁”的形象)4.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感情。(第一问需要注意上片“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两句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一句,还要结合词人身世和经历进行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