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善于总结的名言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俗语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日)松下幸之助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英)毛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苏)高尔基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美)马克.吐温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美)富兰克林 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法)莫里哀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英)莎士比亚 信用难得易失。费10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日)池田大作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中)三毛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 ——(瑞士)阿米尔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英)莎士比亚 守信用胜过有名气。 ——(美)罗斯福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德)康德 2.跟善于总结相近的作文名“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在教导儿子时所写的两句诗,是他诗词创作经验的总结,更是他郁郁坎坷一生的体悟所得。陆游一生一直渴望戎马关山、驰骋沙场,收复失地、统一河山,并且是矢志不渝、至死不改,可这种志向,这种思想,实现不得,最终只能化作一首首含泪泣血的诗和词。意在社稷,志在苍生,并且死时仍“悲”,花的“功夫”确实了得,但收获却在诗词,陆游是这样,辛弃疾更是这样。 前段时间学习辛弃疾的词,翻阅了一些资料,对辛弃疾的词作、思想等有了较多的了解,尤其是看了几遍梁衡的《把阑干拍遍》一文,感觉更是随着梁衡先生的笔触走进了辛弃疾的内心深处。梁衡先生在文中说,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但他追求的“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最后一点,初读时颇感惊讶,一个名满天下名垂千古的大词人,一个对词的创作发展起到过巨大推动作用的大词人,竟然志不在“词”,而读完思考,则深以为是。“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梁衡对辛弃疾准确而深刻的评价,如若当时的统治者重用他,社会环境适合他,辛弃疾可能会在政治上做出一番更大的成就,可事与愿违,辛弃疾胸中的猛志无法实现,满腔的豪情只能化作一声声长叹,于是一篇篇词作便应景而生,记录着他的悲,他的乐,他的痛……意本不在于词,可积以时日,词作竟然蔚为大观,辛弃疾用他的心和血诠释着一个令他苦笑的诗词创作规律:词作功夫在诗外。 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先生认为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态度上跟屈原、杜甫相近,都是用生命来书写自己的诗篇的,都是在作品中表现了他们内心所坚守的志意和理念。屈原和杜甫本来也不是要做一个诗人的,只是借诗言其志而已。屈原出身世家,博古通今,政治才能卓越,但遭遇佞臣昏君,才能无法施展,最后只能披发行吟泽畔,用楚地方言记录着抒发着他那高洁的理想和忠君爱国之情。杜甫出身书香门第,虽说过“诗是吾家事”,但是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关注国家,心系苍生,为国事喜而喜,为民生悲而悲。安史之乱前,写的大部分诗文主要是想让其成为自己走向仕途的一个媒介,希望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史之乱中,则是以诗来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并希望统治者能了解下情,改善民生。后期的诗作,忧国忧民之外,又蕴含了自己不得志的愤懑,“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自嘲之中,透露出更多的是不满之情。另外,杜甫也说过一些关于作诗的经验和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强调的是读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强调的是练字,是诗文写成之后的进一步加工。但如何写出,靠的还是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功夫要在“诗外”。 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作文。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每每暑假来临,各种各样培训班的广告满天飞,其中一些作文培训班的广告语更是令人瞠目,“作文秘诀”,“三天作文上一个档次”,“满分作文”……真不知这些培训班的组织者怎么敢写出来,或许印证了另一句话,叫做“无知者无畏”吧。诚然,作文的写作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方法技巧,比如如何审题,结构如何安排,怎样在文中点题扣题等,但这些都是小技,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在于生活和阅读。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她女儿高三前读了大量的书,但没有读过优秀作文选,到了高三,研究了一本《高考满分作文》,总结了一些优秀作文写作的方法,结果在高考中作文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所以,到了暑假,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风景名胜去,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打游戏等不健康的活动除外),听他们喜欢听的歌,读他们喜欢读的书,这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倒是更有帮助些。 读书,世人都知道对作文有好处,但不能为读而读,硬读,死读,那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对读书厌倦,作文水平当然也很难提高。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投入去读,学会感发(《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语),就是善于联想,善于举一反三。读书时还要善于思考,很多书中都表达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阅读时要善于发掘,善于联系现实,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总觉得平时的阅读就像是在积聚财富,脑海中像是有一个仓库,存放着自己平时生活、阅读的点滴所得,遇到一些场景或作文题目时,大脑就会迅速启动搜索键,到“仓库”中去搜索所需的材料,再加上情感、语言等,来完成一篇较好的文章。如果脑中空空,作文自然就难以下笔了。辛弃疾词作中喜欢用典,大概主要缘于他原先读书时对一些典故思考认识较深的缘故吧。 3.关于用心的句子1、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2、少了扰心的杂念和私欲,也就没有了桩桩顾虑和种种考虑,没有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3、简单做人,其实是一件很开心很自然的事情。于生活,于人生,便会少却种种的纷扰和纠缠,随之得到就是种种的轻松和愉快。 4、气不和时少说话,有言必失;心不顺时莫做事,做事必败。 5、做事要专,做人要宽。做事可以兼职,做人只能专职。清白做人,用心做事,不求完美人,只求完美事! 6、对待父母要用心孝敬,对待师长要用心尊敬,对待自己要用心自律,对待他人要用心关爱。做事要脚踏实地,做人要诚实守信! 7、用心做事、真诚为人、心怀善意、馨享阳光。 8、做事的三种境界:第一层是用手做事,第二层 是用脑做事,第三层 是用心做事。 9、少说点话,多看点书,细心聆听,善于发现,用心做事,做好自己,不说无用的话,说话要讲重点,最后,每天总结自己,不忘反省才能一点点做的更好。 10、我的人生我做主,当我们做事的时候,不是在用脑子去想,而是在用心去感觉。我们永远不能因为他人的行为而去影响自己的生命之树。 拓展资料 用心,是分析、判断和感悟的结合。比如,用心听,就是要用耳朵之外,加以分析、判断,并感悟到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用心。首先是专一,专心。 准确地说,用心有三个基本要点:洞察入微的观察力、及时精确的判断力、全心全意的执行力。观察细致了,才会动脑筋去分析,而分析细致了,然后才会作出及时有效的、精确无误的判断。而且,也只有判断得到认可了,才会产生迫切感,才会真正尽心去执行。 执行是用心的最终的、决定性的、最重要的环节。观察再精明,判断再准确,没有执行,那还是不够用心,一切等于零。而且,执行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更需要应对挫折的信心和智慧,绝不能稍有不顺就自暴自弃,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读书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也要用心。用心看,用心听,用心做,都需要清楚明了。一旦做起来,就专心、静心去做。专心与静心与用心并无矛盾。用心,也是全力以赴,心无旁骛的。 4.关于思想方法的诗句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 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 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 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 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 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5.和人才有关的诗句1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味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这首《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是诗人自述诗歌创作发展之路的诗,亦即是诗人成才过程的回顾总结。正是投军西北,参与军机,投入朝廷内外的政治斗争,丰富了他的生活,使他领悟到了诗中“三味”,成为有独特风格的杰出诗人。陆游这首诗所形象提示的,正是“实践出人才”这一人才成长的规律。 2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3 品古诗论人才 在古诗中,论人才的诗篇很多,今天品读,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求贤若渴为强国。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周文王善于求贤的记载:“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见《诗经·大雅·文王》)周文王尊贤礼士,身边贤才济济,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战国时期,燕昭王筑台招贤的佳话屡屡入诗:陈子昂《蓟丘览占》诗云:“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李白《古风》:“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可谓求才若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培养人才要放手在实践中去锻炼。《离骚》中屈原以香草为喻,寄寓了广育人才的理想:“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希望“冀枝叶之峻茂”,主张“举贤而授能。”柳宗元则以树木为喻,对人才的缺乏培养表示忧虑,他在《行路难》中说:“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陆游对人才的培养和放手使用是直抒胸臆:“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宵战风雨。”(见《苦笋》)他主张对人才要在实践中培养。 要善于在一定的环境中识别人才。唐太宗《赐萧踽》:“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以及白居易的《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主张时间考验人才。左思《咏史》:“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主张从民间发现人才。 在用才上要扬长避短、量才适用。屈原《楚辞·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其喻意是人才各有长短,在使用上不必求全。清代顾嗣协《杂兴》:“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以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扬长避短,因才适用。 6.关于认真的句子有哪些1. 老师不但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而且一一做了记录。 2. 人家跟你开个玩笑,你倒认真起来了。 3. 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前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 爸爸办事认真仔细,大事小情从不马虎。 5. 课外活动要认真组织,不能放任自流。 6. 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7. 大家对老师的公开课进行了认真评议。 8. 他认真细致地检查了一遍机床。 9. 张老师对待教学工作一向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10. 情况复杂,必须认真分析,严肃对待。 11. 别人的意见,哪怕不完全正确,我们也应该认真听取。 12. 从工整的字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事细致认真的人。 13. 读书要仔细认真,粗枝大叶地看一遍,不会有多大收获。 14. 你应该认真考虑老师的批评,不能满不在乎。 15. 有的同学不认真改正作文里的错别字,以致一错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