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起源的探讨

1.诗歌的起源是好久

诗歌的起源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

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

"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

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

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

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

《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

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

《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

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

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

"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2.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文学起源的问题

文艺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研究文学的起源,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来解释文学产生之谜,而且能由此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正确地认识文学的本质。中外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 自古以来,许多文艺理论家对文学起源的问题发表过见解,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①模仿说。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模仿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

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诗看成是模仿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于模仿的游戏。

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育和愉悦意味的模仿。这些说法,承认文学的源泉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光采。

但他们把模仿解释为人的某种天性,忽视了社会实践在形成人的心理能力上的巨大作用。 ②神示说。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就把诗歌的产生解释为神的灵感在诗人身上的凭附。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则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心灵,而心灵是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

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很流行。如薄迦丘认为,诗是一种实践的艺术,发源于上帝的胸怀。

甚至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培根,也流露出诗歌产生于上帝启示的观点。“神示说”随着近代文明的演进,逐渐失去了说服力。

还在18世纪,便有一批哲学家(如赫尔德尔等人),驳斥了它的荒谬。 ③游戏说。

16世纪的马佐尼,在倡导模仿说的同时,披露了“文艺是游戏”的观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进一步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

到了席勒,正式形成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席勒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束缚,渴望运用过剩的精力去达到自由,这就是游戏;而艺术活动,即在游戏中导源。

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作了补充,指出艺术和游戏的本质是人们发泄过剩精力的自由模仿活动。著有《人类的游戏》等书的格鲁斯,则批判地接受席勒的“游戏说”,认为游戏不是因为精力过剩,而是对实用活动的准备和练习。

“游戏说”曾经受到居约、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批评。当心理学家冯德提出“游戏是劳动的产儿”观点后,普列汉诺夫又在这个观点上部分肯定了“游戏说”。

④心灵表现说。把艺术看成是人类心灵(包括思想、情感等等)的一种表现,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露出端倪。

19世纪,它广泛地为浪漫主义艺术家、理论家所提倡。雪莱在其《诗辩》中说,诗歌是“野蛮人表达周围事物所感发他的感情”,是一种“想象的表现”。

柯勒律治也认为,诗歌发源于并不反映现实而又能自身完美的想象 力。这种“想象表现说”,还得到布拉德雷、王尔德等人的支持。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则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的工具,起源于人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这种“情感表现说”,拥有更多的支持者。

著有《艺术的起源》一书的希尔恩,把艺术说成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近代美学家理德、艾伯克朗龙比、理查德等人,都赞同这种“思想表达说”。

意大利唯心主义美学家克罗齐,反对艺术表现任何理性思想,宣传“直觉即表现”、“直觉即艺术”,实际上把艺术的起源归为低级的、只能反映个别意象的直觉。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风靡一时。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用精神分析主义观点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人的心理有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性本能总受到现实的压抑,当人们把它转移到所希望的幻想生活创造中去时,就产生了艺术,所以艺术实质上是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无意识表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与弗洛伊德近似。

他们都拥有大批信徒,迄今还在西方盛行。以上各种观点,都从一个侧面抓住了艺术表现人的心理的特征;但他们总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先验的东西,并未能真正解决艺术起源问题,只是把这个问题抽象化、神秘化了。

⑤巫术说。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最初谈到了原始诗歌与原始宗教的密切关系;但他还没有明确地指出诗歌起源于巫术。

19世纪以来,以泰勒、弗雷泽、哈特兰特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族的巫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艺术起源的“巫术说”提供了丰富材料。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就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提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交感巫术的论点,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巫术的一种,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

这一论点在20世纪以来颇为流行,当代许多美学家(吉德逊等人)都加以赞同。但马林诺夫斯基等民族学家则提供了某些原始部族只有艺术并无巫术的资料,使得“巫术说”难以自圆其说。

⑥劳动说。明确地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始于19世纪晚期的一批民族学家、艺术史家。

德国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位一体地联系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梅森认为最原始的诗歌是劳动诗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劳动的效果。

德索在《美学与。

3.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文学起源的问题

文艺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研究文学的起源,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来解释文学产生之谜,而且能由此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正确地认识文学的本质。中外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 自古以来,许多文艺理论家对文学起源的问题发表过见解,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①模仿说。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模仿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

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诗看成是模仿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于模仿的游戏。

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育和愉悦意味的模仿。这些说法,承认文学的源泉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光采。

但他们把模仿解释为人的某种天性,忽视了社会实践在形成人的心理能力上的巨大作用。 ②神示说。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就把诗歌的产生解释为神的灵感在诗人身上的凭附。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则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心灵,而心灵是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

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很流行。如薄迦丘认为,诗是一种实践的艺术,发源于上帝的胸怀。

甚至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培根,也流露出诗歌产生于上帝启示的观点。“神示说”随着近代文明的演进,逐渐失去了说服力。

还在18世纪,便有一批哲学家(如赫尔德尔等人),驳斥了它的荒谬。 ③游戏说。

16世纪的马佐尼,在倡导模仿说的同时,披露了“文艺是游戏”的观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进一步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

到了席勒,正式形成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席勒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束缚,渴望运用过剩的精力去达到自由,这就是游戏;而艺术活动,即在游戏中导源。

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作了补充,指出艺术和游戏的本质是人们发泄过剩精力的自由模仿活动。著有《人类的游戏》等书的格鲁斯,则批判地接受席勒的“游戏说”,认为游戏不是因为精力过剩,而是对实用活动的准备和练习。

“游戏说”曾经受到居约、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批评。当心理学家冯德提出“游戏是劳动的产儿”观点后,普列汉诺夫又在这个观点上部分肯定了“游戏说”。

④心灵表现说。把艺术看成是人类心灵(包括思想、情感等等)的一种表现,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露出端倪。

19世纪,它广泛地为浪漫主义艺术家、理论家所提倡。雪莱在其《诗辩》中说,诗歌是“野蛮人表达周围事物所感发他的感情”,是一种“想象的表现”。

柯勒律治也认为,诗歌发源于并不反映现实而又能自身完美的想象 力。这种“想象表现说”,还得到布拉德雷、王尔德等人的支持。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则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的工具,起源于人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这种“情感表现说”,拥有更多的支持者。

著有《艺术的起源》一书的希尔恩,把艺术说成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近代美学家理德、艾伯克朗龙比、理查德等人,都赞同这种“思想表达说”。

意大利唯心主义美学家克罗齐,反对艺术表现任何理性思想,宣传“直觉即表现”、“直觉即艺术”,实际上把艺术的起源归为低级的、只能反映个别意象的直觉。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风靡一时。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用精神分析主义观点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人的心理有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性本能总受到现实的压抑,当人们把它转移到所希望的幻想生活创造中去时,就产生了艺术,所以艺术实质上是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无意识表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与弗洛伊德近似。

他们都拥有大批信徒,迄今还在西方盛行。以上各种观点,都从一个侧面抓住了艺术表现人的心理的特征;但他们总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先验的东西,并未能真正解决艺术起源问题,只是把这个问题抽象化、神秘化了。

⑤巫术说。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最初谈到了原始诗歌与原始宗教的密切关系;但他还没有明确地指出诗歌起源于巫术。

19世纪以来,以泰勒、弗雷泽、哈特兰特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族的巫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艺术起源的“巫术说”提供了丰富材料。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就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提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交感巫术的论点,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巫术的一种,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

这一论点在20世纪以来颇为流行,当代许多美学家(吉德逊等人)都加以赞同。但马林诺夫斯基等民族学家则提供了某些原始部族只有艺术并无巫术的资料,使得“巫术说”难以自圆其说。

⑥劳动说。明确地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始于19世纪晚期的一批民族学家、艺术史家。

德国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位一体地联系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梅森认为最原始的诗歌是劳动诗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劳动的效果。

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

4.为什么中国文学的起源是诗歌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学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难以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至于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倒是有些简单质朴的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的遗留。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虽只有一句,却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诗歌的遗文。属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断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汉字的起源,历来有若干推断,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甲骨卜辞及殷商青铜器的不断出土,探讨上古文学有了可信的资料,为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分途发展。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应是传说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云:“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对其内容和意义的评论,认为此曲“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如天之无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也曾称赞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颖达疏去:“乐之为乐,有歌有舞,歌以咏其辞,而声以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这段话具体论述了《大韶》诗、乐、舞三者一体的盛大场面。《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5.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

中国文学史发展简史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

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甲骨文字的发现,使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商时期的《尚书》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相当成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

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

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

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以及《天问》等,共25篇楚辞作品。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

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

《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

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

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2 中国文学史发展简史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乐府本是国家音乐管理机构,负有采编民歌民谣,配乐演唱的职能。

后人将乐府机构配乐演唱的歌称名为汉乐府诗。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

6.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

中国文学史发展简史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

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甲骨文字的发现,使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商时期的《尚书》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相当成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

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

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

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以及《天问》等,共25篇楚辞作品。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

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

《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

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

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2 中国文学史发展简史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乐府本是国家音乐管理机构,负有采编民歌民谣,配乐演唱的职能。

后人将乐府机构配乐演唱的歌称名为汉乐府诗。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

7.中国文学起源

中国有一笔文学财富-韵文和散文。中国文学起源于商朝之甲骨文,在纪绿民间歌谣、地方史事传说时,就随渐形成了千古文章事。商代的开始为文字润饰,如用排比、对偶等句式。

中国古代诗歌

诗经在西周,中国文学的高峰是易经一书的出现。易经为一占卜书,诗经本被称为"诗",在西汉独尊儒术之后被尊称为诗经。现存诗经由305首诗所组成,其中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当时十几个地区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小雅」,是周代宫廷所作的乐章、「颂」则是祭祀时用的乐曲。

楚辞早期最有影响力的诗歌选集是楚辞,被归为半传说色彩的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及其追随者宋玉(公元前四世纪)所作。楚辞中的诗歌较为抒情浪漫有别于北方传统的诗经。汉代由楚辞衍生出赋的形式,但最早使用「赋」这一名称的是荀子。

汉乐府

汉代,建安七子

魏晋诗歌

如曹操的《龟虽寿》(四言诗)、曹丕《燕歌行》(七言诗)、曹植《赠白马王彪》(五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

唐代近体诗

近体诗在唐代(A.D.618-907)到达其顶峰。其形式为律诗与绝句,同盛唐时二位最著名的诗人为李白(701-762)和杜甫(712-770)。李白以其浪漫主义的诗歌著称;杜甫则被视为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的儒士。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中唐诗歌变得极为写实主义带社会批判,并产生更洗练的手法。其中最名的代表即白居易(772-846),他以浅白文字入诗,写出许多脍炙人口,流行于庶民社会的诗歌。同时代其他著名诗人还有李贺、小李杜(李商隐及杜牧)等。

唐代古诗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宋词

北宋分三大派:

婉约派:李煜、晏殊、晏几道豪放派:苏轼格律派:柳永、周邦彦南宋分二大派:

婉约派:李清照、姜夔豪放派:辛弃疾元曲

元曲四大家,即元朝四位著名的散曲作家,剧作家又称「关、马、郑、白」: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

说理散文:如。《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纪录而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如《孟子》、《庄子》、《墨子》及《韩非子》等叙事散文:《尚书》(又称书经)是从尧舜到春秋时期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礼记》内容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及各种礼仪,后世很多儒家思想均和此书有关。《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如《左传》及《公羊传》等汉赋

司马相如,上林赋扬雄班固张衡南北朝骈文

庾信唐宋作家列表

唐宋八大家:唐朝和宋朝八位著名的文学家

韩愈:苏轼喻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柳宗元:韩愈喻之: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明清章回小说

古典小说

中国文学的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由罗贯中撰写《水浒传》,由施耐庵撰写《西游记》,由吴承恩撰写《红楼梦》,由曹雪芹撰写其他古典小说:《聊斋志异》,由蒲松龄撰写《金瓶梅》,由兰陵笑笑生撰写《封神演义》《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由吴敬梓撰写《老残游记》,由刘鹗撰写明清散文

明朝

宋濂(1310-1381)刘基(1311-1375)归有光(1506-1571)袁宏道(1568-1610)徐霞客(1586-1641)高启(1336-1373)张岱屠隆(1543-1605)文震亨(1585-1645)清朝

方苞(1668-1749)(桐城派)刘大櫆(1698-1779)(桐城派)姚鼐(1731-1815)(桐城派)袁枚(1716-1797)龚自珍(1792-1841)魏源(1794-1857)现代

在古代,文学作品以文言文为主流,白话文作品占一小部分,古典著作《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是当时的白话文作品。清代以来,白话文作品开始增多。民国以后进入现代,经过白话文运动,加之政府推广白话文教育,白话文作品逐渐占主流。

中国作家列表台湾作家列表香港作家列表台湾诗人列表中国艺术中国语文中国神话中国文化香港文学台湾文学茶文化

8.求一篇以"诗法自然"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首先从时间意义上诗歌的起源上来看,先有了人,后有了诗歌。这是一个很简明的命题。虽然诗歌的本质中有一些宇宙本来就存在的东西,比如物象,比如声音,比如和谐的音律,但是,如果没有人的出现,如果没有人通过语言来表现这些存在,那么,诗歌也是不存在的。而必须要明确的是,我们要探讨的诗歌,当然不是自然存在的诗歌,而是人与自然相激发产生出来的“人的诗歌”。

举例来看,我们可以通过现有人类所接触到的物象联想一个基本可以确定的史前冰川纪的简单场景——

荒凉的原野之上,白雪皑皑,巨大的冰谷纵横交错,狂啸的风按着奇异的节奏吹过,发出某种合乎韵律的声音。

显然,这样一幅粗犷的景象拥有许多诗歌的属性,比如符合宇宙本来面貌且蕴涵规律的物象,比如很有节奏感很有韵律的音响,比如美感,比如能够深掘的意韵。但是,如果没有人,没有人去领悟其中的意韵,并用人类发明的语言乐感地在一定程度上将其体现,那么,“人的诗歌”永远不会出现。

然而,是不是说,有了人就有了诗歌呢?我想并非如此。诗歌肯定是在人的出现之后才生发的。两者不是同时产生,而是先人后诗。因为必须人的进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从而不但可以更广泛细腻的感受自然,而且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时,诗歌才可能出现。当然,从人的出现到诗歌的出现,这其中的间隔有多久,恐怕是难以确定的。

而且我们谈到人的出现的时候,主要应当从作为整体族群的人的意义上来理解,而不能拘囿于某一地域某一族群做个别分析。因为我们不能以一条支流的源头来取代整条江河最前的源头,从诗歌产生的时间源头看,我们必须寻找最先的那个踪迹。

比如: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 ( 公元前 11 世纪) ,下至春秋中期 ( 公元前 6 世纪) ,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诗经》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 8 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我们探讨诗歌起源的时间先后时,理所当然要以中国的诗歌起源时间来判定。因为我们探讨的诗歌是整体“人的诗歌”,而不是某一个诗歌支派。

但即便如此,有一点却是我们不得不感到遗憾的。那就是,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诗歌最初起源的时间。因为诗歌依靠语言做载体,而人类的语言是先有声音之后才发明了文字。发音的能力从人类这个物种的肉体形成甚至其成为人类之前就已经存在,而文字则出现在人类经过多年的进化发展达到一定的文明程度之后才被发明出来。所以相对应的,诗歌必定早已存在而诗歌的文字记载却又往后延长了不知多少年。我们现在从时间角度对诗歌的起源进行的探求,莫不是以存在的文字载体为依据的,而结果是,我们只能得到现在所能确定的最早的时间却绝不是诗歌最早起源的时间。更可能的是,由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文字资料是否是人类发明文字以之记载诗歌的最初的资料,都没有人敢于确定。毕竟,很多东西被时光消磨了,而以目前的科技,我们的向古代追溯的探索,只能到达某一个很可能不是最早时间的时间点停止。

例如在我国,有人说《击壤歌》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诗歌。

《击壤歌》全诗如下: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何力于我哉!

还有人说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诗歌作品是一首叫《弹弓》的诗歌。

《弹歌》全诗如下: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

且不论这两首诗歌哪一首在先,从阐述观点者自己的语言来看,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里所说的最早的诗歌,顶多是现在所知道的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作品,但不一定就是甚至一定不是曾经被文字记载过的最古老的作品。因此,如果说某首诗歌是时间意义上的最早的第一首,显然是很不明智的。而且这里还牵扯到诗歌的定型定性等一系列问题,就更没有人敢确切地给出诗歌起源的最初时间了。

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从时间上讲,先有了人类,后有了人的诗歌。既然如此,我们可由之得到的一个诗歌理论基点是——诗歌的属性必定受到人的属性的影响。而且,从目前来看,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不但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诗歌必定由人而来并因人而来,当然也为人而来。

9.有关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会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

中国文学的源头是诗歌。

诗歌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要形式。中国传统讲究文史知识,所以一般文人都以诗文为进身之本,以诗文显示其价值所在。

中国诗坛在文人的统治下,其发展似乎有着显著的中国特色或周期问题。《诗经》为中国诗歌开了个好头。

《诗经》思想内容丰富,艺术风格朴素,自然,表现手法也很好,时至今日还受人吟诵。好风带头,随后出现的先秦散文和楚辞等都健康刚劲,辉煌于中国文学史册;进入两汉,一些文人开始刻意追求文学的形式和技巧,出现了汉赋。

汉赋也可看作是诗的一种形式。汉赋可能滥觞于宋玉。

汉赋也确实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形式,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但因为它后来为艺术而艺术,忽视社会内容,以炫博斗奇为能事,竟为宏丽浮夸之词,作者滥用变态思维,使得道路越走越窄。这种风气统治文坛几百年时间。

到了东汉末,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一些优秀诗人,开始注重诗歌的社会内容,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奋起扫荡那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这就是有名的“建安风骨”。 这期间作品的确优秀。

但是,好景不长,西晋以后,一部分人又走上了只追求形式美的形式主义道路,脱离读者,脱离现实,把诗歌作为自我娱乐的工具。这期间的代表人物是陆机等。

与此同时,此时还出现了玄言诗,诗人念念有词,读者不知所云;虽然此时有着山水诗和陶渊明等大诗人,但诗坛基本上被空洞绮丽浮夸玄言的诗风所笼罩。 这种诗风又笼罩中国诗坛几百年,好诗很少。

一直到了唐朝初年,才由陈子昂等人带头清扫破除。陈子昂行等人旗帜鲜明地反对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上追建安,下开盛唐,一手拉着屈原,一手拉着李白,在六朝的荆榛丛中踏出了一条大道,通向强烈的政治性、崇高的思想性和爽朗遒劲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诗歌境界。

正因如此,中国才产生了这一时期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也出现了煌煌于世的唐诗。可是到了晚唐,情况又开始变化,诗坛上又出现了以温庭筠等为代表的忽视社会政治内容,诗色浓艳,词藻华丽,近似南朝宫体的唯美主义诗风。

这些香而软,充满脂粉气,诗人被称为花间诗人。 花间诗人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麦地诗人。

这种诗风笼罩中国诗坛又是几百年时间。北宋初,再加上西昆体的影响,诗界出现了千人一面、一窝蜂的现象,由堆砌雕琢发展到诡异险怪。

这种情况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以欧阳修为代表的诗人发起了诗**新运动。诗**新的巨大成就是破除了晚唐以来的文风,使诗坛又重新重视起社会思想内容。

于是,诗界的新时代又开始了,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一大批伟大诗人出现了。这时不仅在诗歌方面有所进步,而且发展了词的文学形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上了宋词的光辉一页。可惜的是,似乎历史轮回已成规律,南宋后期,诗坛上又少了那种慷慨激昂的声音,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派别,什么四灵派、江湖派、江西诗派等等。

这些诗派对现实采取消极态度,有的流连光景,抒发个人的离愁别恨;有的追求形式技巧,注重辞藻音律; 有的粉饰现实,歌颂当时的政治统治。这种现象统治中国诗坛又是数百年。

到了元代,诗歌路子越走越窄,内容越来越狭窄,最后诗歌这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学形式彻底衰落,其主流地位被新兴的杂剧、小说等“俗文学”所取代。 有明一代好诗很少,诗人入流的也很少,但诗的流派却很多,很象当今的情况,什么吴诗派、越诗派、闽诗派、江右诗派、茶陵诗派、粤诗派、台阁体等等,这些诗派都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不久就被读者遗忘。

以后,前后七子发起了对这些诗派和诗风的扫荡,推崇民歌,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于是又出现了如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具有革新意义的诗派。 在这些诗派的推动下,明末诗文作家还敢于正视现实,积极关心政治,作品包涵着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的社会内容,具有昂扬奋发,慷慨激昂的战斗风格。

清朝初期诗文继承明末传统,出现了一些好诗和优秀作家,但康熙以后,诗况一天不如一天,而诗派又繁多,什么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阳羡派、宋诗派……热闹非凡但成就不大,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近代。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改良派提倡“诗界革命”,架起了旧诗向白话诗过渡的桥梁,为诗歌的新生注入了生机。

从古旧诗到白话诗的过渡确实是一次意义深刻的革命。从出现白话诗至今还不到一百年时间,在诗歌的历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

刚出现的白话诗正如襁褓中的婴儿,软塌塌地可笑。 现在我们翻看郭沫若、鲁迅等文学大师的白话诗就有这样的感觉。

但是只要是婴儿,喂养得当是会健康成长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新诗没有发育成熟就被引入了歧途,这正如中国古代诗歌产生不久就被骈化,陷入空洞、华美、形式主义的圈子里一陷就是几百年一样。新诗发展至今,是出了一些好诗和好诗人的。

但是这些诗和诗人远远不能与唐诗宋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相提并论。这个中原因何在?我想一个原因是新诗诞生后因环境原因发育不好。

中国近代一直战乱不休,诗歌不是被绑在战车上实用,就是用。

10.文学的由来

文艺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研究文学的起源,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来解释文学产生之谜,而且能由此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正确地认识文学的本质。 中外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 自古以来,许多文艺理论家对文学起源的问题发表过见解,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①模仿说。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模仿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

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诗看成是模仿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于模仿的游戏。

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育和愉悦意味的模仿。这些说法,承认文学的源泉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光采。

但他们把模仿解释为人的某种天性,忽视了社会实践在形成人的心理能力上的巨大作用。 ②神示说。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就把诗歌的产生解释为神的灵感在诗人身上的凭附。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则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心灵,而心灵是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

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很流行。如薄迦丘认为,诗是一种实践的艺术,发源于上帝的胸怀。

甚至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培根,也流露出诗歌产生于上帝启示的观点。“神示说”随着近代文明的演进,逐渐失去了说服力。

还在18世纪,便有一批哲学家(如赫尔德尔等人),驳斥了它的荒谬。 ③游戏说。

16世纪的马佐尼,在倡导模仿说的同时,披露了“文艺是游戏”的观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进一步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

到了席勒,正式形成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席勒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束缚,渴望运用过剩的精力去达到自由,这就是游戏;而艺术活动,即在游戏中导源。

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作了补充,指出艺术和游戏的本质是人们发泄过剩精力的自由模仿活动。著有《人类的游戏》等书的格鲁斯,则批判地接受席勒的“游戏说”,认为游戏不是因为精力过剩,而是对实用活动的准备和练习。

“游戏说”曾经受到居约、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批评。当心理学家冯德提出“游戏是劳动的产儿”观点后,普列汉诺夫又在这个观点上部分肯定了“游戏说”。

④心灵表现说。把艺术看成是人类心灵(包括思想、情感等等)的一种表现,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露出端倪。

19世纪,它广泛地为浪漫主义艺术家、理论家所提倡。雪莱在其《诗辩》中说,诗歌是“野蛮人表达周围事物所感发他的感情”,是一种“想象的表现”。

柯勒律治也认为,诗歌发源于并不反映现实而又能自身完美的想象 力。这种“想象表现说”,还得到布拉德雷、王尔德等人的支持。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则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的工具,起源于人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这种“情感表现说”,拥有更多的支持者。

著有《艺术的起源》一书的希尔恩,把艺术说成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近代美学家理德、艾伯克朗龙比、理查德等人,都赞同这种“思想表达说”。

意大利唯心主义美学家克罗齐,反对艺术表现任何理性思想,宣传“直觉即表现”、“直觉即艺术”,实际上把艺术的起源归为低级的、只能反映个别意象的直觉。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风靡一时。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用精神分析主义观点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人的心理有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性本能总受到现实的压抑,当人们把它转移到所希望的幻想生活创造中去时,就产生了艺术,所以艺术实质上是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无意识表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与弗洛伊德近似。

他们都拥有大批信徒,迄今还在西方盛行。以上各种观点,都从一个侧面抓住了艺术表现人的心理的特征;但他们总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先验的东西,并未能真正解决艺术起源问题,只是把这个问题抽象化、神秘化了。

⑤巫术说。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最初谈到了原始诗歌与原始宗教的密切关系;但他还没有明确地指出诗歌起源于巫术。

19世纪以来,以泰勒、弗雷泽、哈特兰特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族的巫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艺术起源的“巫术说”提供了丰富材料。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就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提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交感巫术的论点,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巫术的一种,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

这一论点在20世纪以来颇为流行,当代许多美学家(吉德逊等人)都加以赞同。但马林诺夫斯基等民族学家则提供了某些原始部族只有艺术并无巫术的资料,使得“巫术说”难以自圆其说。

⑥劳动说。明确地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始于19世纪晚期的一批民族学家、艺术史家。

德国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位一体地联系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梅森认为最原始的诗歌是劳动诗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劳动的效果。

德索在《美学。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