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为什么喜欢古诗词

1.最喜欢的古诗,理由

我最喜欢的古诗是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诗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作者的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作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才能做一个对生活的有心人。

2.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并说为什么喜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3.中国人为什么爱读古诗词

每种语言文字都有历史的承载,尤其是语言的外壳——词汇和修辞。这种可以称作“表达的艺术手段”之词汇和修辞用法,随着历史的进程,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腻,表达的内容会越来越逼近人们的真实细微感觉。观察汉语的进程,会发现这个现象:越早的汉语,越是简陋,不仅要用少的字数来表达多的意思,还要表达准确,真是勉为其难啊。越往后,越复杂,表达内容越丰富,字数也就越来越多了,却表达的越来越准确了,产生的歧义就越来越少。现在很多人在解释《论语》,一些腐儒为了遮掩孔子的等级思维,甚至不惜篡改孔子的本意,来达到伪饰孔子的目的,岂不知越这么做,越显得心虚,越发显得当代腐儒们的臭不可闻——连承认老祖宗本意的勇气都没了,竟然发展到了篡改地步,可见是多么弱智啊。

比如有关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代腐儒们竟然乱逗(读)一气(给逗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完全相反了),竟然把孔子弄成了当代民主先驱的象征了,实在可笑而可悲。孔子那种时代教育不广,文盲众多,不可使知之自有他的道理;如今你竟然解读成了“让他们知道”,跟《论语》中大量的“不可让老百姓知道”的道理都矛盾了,岂不是笑话一件?

可见孔子时代的汉语多么简陋。他老人家一句话,还要费这么大周折让后代他的拥趸们费尽心机地来大费口舌篡改一番还能蒙住人。

因此,语言的变化肯定是越来越丰富而周密的,越来越形象而准确的。这个过程中,诗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诗歌富有音韵的节奏,朗朗上口;且表达情感为主,手段丰富多彩,字数不多,却言简意赅,也就肯定会引发人们的情感呼应,喜欢引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么一来,“因为音韵和字少而流传深远、从而影响表达”就成为可能。毕竟,要让普通人背诵一大段绕来绕去的论、策、疏、表什么的狗屁文章,是根本不可能的。

说穿了,人们喜欢古诗词,是因为语言中有它的身影,有它存在的痕迹。而人们又确实需要表达细密而丰富的情感,就会十分喜欢那些形象的、简练的、鲜明生动的古诗词。毕竟,古诗词的表达,在此方面还是很牛的。

而且高人也说过了:“由诗入文是个捷径”。换句话说,诗词读多了,写起文章来就顺手,就好看。由此,也能看出来汉语表达的历史脉络。

不管怎么说,古诗词的确是中国人的文化魁宝。在世界诸民族中,中国的古诗词的确是响当当的重量级文物,是其他民族难以比肩的真正牛逼的东西。虽然中华历史上没能发展起来科学技术这个文明的板块,但却在文字的艺术表达上成果赫赫,影响至今而不衰。相信假以时日,能使鬼佬们粗通汉语的话,他们会迷恋上中华文化的古诗词的。

4.为啥大家喜欢古诗十九首

我不知道别人为什么,我说说我的原因。

一般的诗,尤其是情诗,意境雅,用词雅的,大部分都无病呻吟,引不起共鸣,怎么说呢,有点为写诗而写诗的感觉,而且这一种里面常有生僻的字句,不太容易记,很多需要翻译成白话才能明白意思。

能引共鸣的,有真情实感的,又大部分在意境或者用词上有缺陷,有小儿女情态。

还有一些像诗经,有点偏向于民歌多于诗词,偶尔看看听听觉得挺好,读的时间长了挺尴尬的,而且并不是每一篇都好。

古诗十九首虽然也偏于歌曲多一些,但却不是民歌,意境用词都够雅还不生僻,完全不需要注释,而且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有点像道家的庄生梦蝶,注重不是这个事儿或者词的本身,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