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全首“每逢佳节倍思亲”全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2、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3、佳节:美好的节日。 4、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5、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是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全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 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全诗是“独在 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第登高处,遍 插茱萸少一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亲”的意思是:王维独自一人在京城。一年一度的重 阳节到了家家户户兴高采烈的去登高游玩。看到这个 情景想起了在远方的亲人。从而抒发了重阳节这一 天,王维身在异乡加倍思念远方亲人的思想感情 3.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uzaiyixiangweiyike,meifengjiajiebeisiqin 独在 异 乡 为 异客,每 逢 佳节 倍 思 亲。 yaozhixiongdidenggaochu,bianchazhuyushaoyiren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殷璠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若清□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但这派诗歌,往往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 译文 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编辑本段]释义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4、异乡:他乡。 5、倍:加倍,更加。 6、遥知:远远的想到。 7、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8、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4.类似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____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____宋之问《渡汉江》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____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7、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____马戴《灞上秋居》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____张九龄《西江夜行》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1、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____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12、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____卢纶《逢病军人》 希望能帮助到你 5.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类似的诗句有: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2、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两汉乐府.《悲歌》)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0、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楚辞.九歌《少司命》) 1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5、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6、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1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南唐.李煜.《相见欢》) 18、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1、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2、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23、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唐.杜牧.《赠别》) 2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25、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唐.赵瑕.<<;江楼感怀>>) 26、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 2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