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消失

1.哪首古诗词不见"愁"字,却句句写愁

这首古诗词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这首小令不见“愁”字,却句句写愁。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2.【表示时间流逝的古诗词】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庙 温廷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 崔护);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李白);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刘禹锡);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 韦庄);今时鹦鹉洲边过,唯有无情碧水流(题目不知,作者不知,摘自三国演义描写弥衡的一首诗);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短歌行 曹丕 借此事表达对已故的魏王的哀思) ;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 崔颢);人生几回伤往事,台隍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潇潇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临江仙 杨慎);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咏乌衣巷 孙元宴);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半死桐 贺铸);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滥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 王勃).。

3.请问哪首古诗词不见"愁"字,却句句写愁

历代文人骚客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的无非是两种情感——乐和愁,而情感是抽象的东西,如何表达呢?文人们自有他们的表现手段与技巧。

这里专谈古诗词、戏曲中表现愁的常用技巧。 其一,使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愁苦之情。

文人们大量使用的这种方法,使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景中含情,情中有景,这样就把愁苦情渲染得更加浓郁,从而感染读者。 以景来渲染愁情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手段。

像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即是用乐景衬悲情的一例。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景致,人人向往,可对李煜这个亡国之君来说却易勾起往事而伤心,从他烦厌春花秋月之无尽休可见其绝望悲苦之极。 又如孔尚任的《桃花扇》里的曲词,“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即用“美景”写出秦淮河畔的萧条凄冷,表达出深沉的亡国之痛。

以悲景衬悲情的“正衬”如柳永的《雨霖铃》,开篇即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样的凄清景物给人一种浓浓的离愁感伤。 像这样融情于景的写法,在戏曲中也随处可见,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等曲词即是以这种手法来渲染崔莺莺与张君瑞之间的离愁别恨的。 而且,中国的文人还特别注意用特定的意象来加强愁苦情的宣泄,这些特定意象如“寒蝉”“长亭”“残月”“西风黄叶”“夕阳古道”“瘦马空壕”“疏林”“烟波”等等,它们本身就给人一种萧瑟衰败冷寂之感,结合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人很容易身同感受,为之动情。

同时,文人们又用“虚实相济”的手段来抒发愁苦情。“实”即实景,“虚”即虚景,幻想之景。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及《西厢记》里莺莺遥想别后情景“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即是用虚幻之景和眼前实景结合来抒发悲苦情的。 其二,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渲染愁苦情。

用夸张来表现愁苦的,如崔莺莺的唱词“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等,使得愁苦无穷无尽,令人柔肠寸断,有很好的表现力;使用比喻来表现愁苦的如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说愁思如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就把无形的愁苦化为有形的江水,而且渲染出愁的深厚、强烈、久长等特点,对这种手法,清代学者王国维也赞叹不绝:“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相同的手法又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词(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照在与赵明诚阴阳两隔后所写,对亡夫的怀念、自己孤苦、漂泊无依的感伤,都充分表现了出来。 其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把愁苦化为有重量的实物,与李煜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清照的《一剪梅》又把相思离愁变成了变幻的东西(“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一来,“愁苦”真可谓是绵绵不绝、无法消融了。

其三,描摹、铺陈人物的情态动作。 例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李清照的“日晚倦梳头”(《武陵春》),《西厢记》中崔莺莺的“见安排着车儿,不由人煎煎熬熬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h作重重叠叠的泪”以及张生的“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些描写都非常真实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情态动作,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的愁苦。

其四,语言的特殊运用也能增强愁苦情的抒发。第一,巧妙化用古诗词和引用典故。

如《西厢记》中【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未饮心先醉,”其中,“红泪”和“青衫”都含典故,各有所指。而“未饮心先醉”则化用柳永的《诉衷情近》里的“未饮心如醉”,且比原句意蕴更浓厚。

第二,将生动的口语融入典雅的词句中,使愁苦情的抒发更加朴实自然、真切浓烈。例如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其中,“怎生”“此第”“了得”便是当时的口语词,它们的加入令词情大大增色。

第三,叠词的运用,既富有音韵美,又加强了情感的抒发。 例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莺莺的一段唱词(见上分析中加点的词) 以上分析,只是借用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古诗词曲中表现愁苦情的常用方法,其余手法(像直接抒发也很有力)不一一例举,读者在鉴赏中可自行总结。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