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六月六日的诗句

1.农历六月六日诗句

六月六,在元明清时期,是法定的“洗象日”。明清时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清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即在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

同其他节气一样,六月六这天还有许多专门的食俗。从六月初六起,街市 上的中药铺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冰水、绿豆汤和用中药制作成的暑汤。主妇们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大酱。每到六月六,当天的饭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还有深意,现在不得而知。“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已异常炎热,庄稼长势正旺,已是吐须秀麦穗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欠。六月六农民还称为“虫王节”,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护,五谷丰登。六月初六,老北京还有郊游和赏荷的民俗。为了防热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庙宇有树荫之名胜地及长河、御河两岸、东便门外二闸等地野游。旧时的二闸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闸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时百姓观景旅游的胜地。当时通惠河两侧垂柳成行、水波荡漾,运粮船和各种游船穿梭往来。在二闸的闸口处,还有一个飞溅的瀑布,岸边还有楼台亭阁、私人花园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清代《北京竹枝词》这样描绘:“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六月正值荷花盛开,人们也常到什刹海边尝莲品藕。两岸柳垂成荫,水中荷花争艳,在此乘凉消闲吃冰食,别有韵味。 布依族: 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自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 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 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 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 饭菜,互相邀请作客。

2.有一首诗前面是六月六日,后面是什么

六月六日街面飘落的树叶

六月六日街面飘落的树叶

年纪轻轻的,不该飘落,但却飘落了

没有人注意这唯一的错误

其他树叶都在树上,彼此著名,互相发青

正是满街葱葱茏茏的美好时机

谁能注意在它身边来来去去的欢快脚步

这是一张错误出生也错误归去的树叶

根本就没有病色,依然是油亮的纯青

这树叶,无缘无故要和野风调情

和满街的树叶不相往来,就这样轻轻手一挥

结果留下一窝胜利的嘲弄,青悠悠的

唯有不笑的这张跌落在地

我可是轻手轻脚打从这里走过

我没有辩驳的兴趣,我只有沉默

我在如饥似渴的孤独状态

领教够了独来独往的依恋滋味

面对六月六日街面飘落的树叶

整个世界只有我一个人拥有这份心事

罗利民诗选里的

诗的背法。。。死背咯。

3.关于6大传统节日的诗句

春节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清明节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节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六月初六节日散文诗歌

农历六月是个盛暑之月,秦州歌谣:“五月五的粽角、六月六的麦蝉、七月七的圈圈”,同五月五等重日成节一样,六月初六在天水也是一个节日,并有吃麦蝉等浓郁的习俗。

1、天贶节 农历六月六日又名天贶节,相传是日为大禹和北极玄武真君的寿诞。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鲧纳有莘氏,臆胸拆而生禹于石纽。

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熏修裸飨,岁以为常。”至宋真宗时,大臣王钦若自言梦见神人于正月和六月将降天书于京师和泰山,故真宗钦定将第二次降天书的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贶为赐之意,并诏京师停止杀生一天,亲率百官行香上清宫。

至于后世则各地分别自祀其神,不一而足。 2、伏日 天水伏日约一月,叫头伏(初伏)、中伏和三伏(末伏),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五个庚日为末伏。

伏的含义有两层:一是隐伏避暑气之意,《集解》引徐广曰:伏,祠社,“磔狗邑四门也”。《正义》云:“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公元前676年)为之,故云初伏。

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

磔,禳也。狗,阳畜也。

以狗张磔于郭四方,禳却热毒气。”此即伏日为禳毒节之来历。

一是阴气藏伏或躲避厉鬼。颜师古《汉书》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后汉书·和帝纪》云:“伏日厉鬼行,故尽日闭,不干他事。”《历忌释》又云:“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

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生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日伏也。” 3、曝晒衣物 天水旧俗,农历六月六日,家家户户翻箱倒柜,将家里的衣服被褥、字画、书籍等物品拿出来曝晒,即可防腐防蛀。

明·沈榜《苑署杂记》载:“六月六,曝所有衣物,是日朝内亦晒銮驾。”天水民俗以为是日为太阳生日,故终年怕冷的猫只有此日不暖热炕。

又因天水位于北纬41度,六月六日前后正是太阳照至北回归线的时间,光线最为充足,曝晒衣服最为适宜。 4、烙食麦蝉 天水风俗,农历六月六日家家户户将饼烙成麦蝉状,分而食之,谓之吃麦蝉。

言吃了麦蝉就可驱逐蝗虫,以辟虫害,旧俗还要祭拜虫王神。相传虫王神为南宗抗金名将刘奇,为天水毗邻之静宁人,曾率“八字军”(脸上刺有“忠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而得名)大破金兀术的“铁浮国”和拐子马,取得赫赫战功。

后受秦桧排挤被夺去军权而做了地方官。他在任上整顿田亩,治理水患,更因驱蝗有功,被宋理宗封为杨威侯、天曹猛将,死后做了虫王爷,相传正月十三为其诞辰日。

5、祈丰尝新 农历六月六是天水夏田即将成熟的时节,此日,家中主妇将将熟未熟的青稞、小麦等收割回来,趁青炒熟,再用石磨磨成面索,叫麦索,再佐以葱、蒜、细肉等臊子汤头,请亲戚邻居食用,称为尝新。其仪式是先以新饭祭天地、祖先,然后再按年龄、辈分依次尝食。

待夏田收割结束,又要如此这般,以新饭祭天地祖先,称卧镰。 6、泼绿豆汤 《魏典略》记云:“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日共饮宴。

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饮酒,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此后则为六月六喝绿豆汤解暑。

而天水风俗,六月六日夜半子时,家家户户为故去的亲人(三年未过者)泼洒绿豆汤,寄意和亡人一起换季消暑,犹活人之解暑也。此俗今市内盛行,乡村则较少见。

7、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旧时每逢农历六月六日,家家户户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姑来娘家小住,于是此日又叫做姑姑节。

关于姑姑节有个传说,相传六月六日是春秋晋国宰相狐偃的生辰,因其权高势重,气死了亲家赵衰,赵衰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定在来年六月六日大闹岳父的寿筵席并杀他替父报仇,而她的妻子知道后于六月初五日偷偷跑回了娘家,女婿便知事已败露,只好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未料,初六日狐偃却亲来赵府,明以请姑娘回娘家为名,实则为登门向女婿谢罪。

从此,狐偃真心改过,翁婿和好。为了永远汲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后世人则纷纷仿效,以释仇解怨,免灾去难,年长日久,相沿成习,就成了今日的姑姑节。

5.关于节曰的诗句

1、有关除夕的: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有关春节的: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关于节日的古诗。

3、有关元宵节的: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有关清明节的: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有关端午节的: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关于节日的古诗。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有关七夕节的: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有关中秋节的: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有关重阳节的: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关于节日的诗句古诗大全

1. 有关除夕的: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有关春节的: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有关元宵节的: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有关清明节的: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有关端午节的: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 有关七夕节的: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有关中秋节的: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 有关重阳节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有关传统节日的诗句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