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咏蝉的诗句

1.有关咏蝉的诗句

1-在 狱 咏 蝉

作者: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2-咏蝉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3-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芙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2.有关咏蝉的诗句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秋蝉非一处。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

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

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

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

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

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3.《咏蝉》诗句的全文是什么

《咏蝉》

年代: 唐

作者: 李百药

清心自饮露,

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

先惊翳叶中。

解释扩展

1.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另外,据《安平县志》载:李百药及家族墓地遗址在今河北省安平县程油子乡寺店村南

2. 咏:用诗词等来描述,抒发感情的方式,文体的一种。

籍:通“借”

垂緌饮清露:倒挂在树上吸吮着清甜(或美味)的甘露(或露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虞世南画像

3.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4.“蝉”也曾出现在古人的笔下,你能写一首关于咏蝉的诗吗

1楼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王沂孙【齐天乐·蝉】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半翦冰绡谁寄?凄凉倦耳.漫重拂琴丝,怕寻冠珥.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残红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病叶难留,织柯易老,空忆斜阳身世?窗明月碎.甚已绝余香,尚遗枯蜕?鬓影参差,断魂青镜里.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里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薰风,柳丝千万缕.晋代陆机《寒蝉赋·序》:“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 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时,则其信也;加以冠冕 ,则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唐代诗人白居易《早蝉》: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代诗人司空曙《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宋代杨万里的《初秋行圃》:落日无情最有情,偏催万树暮蝉呜.听来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却不声.清代冯煦的《剑州闻蝉》:列柏西台寂不鸣,九天风露特凄清.剑南雨过延新爽,始得疏林第一声.南朝诗人萧子范《后堂听蝉》:“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一诗中:“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唐代诗人卢同《新蝉》:“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唐代诗人卢殷《晚蝉》:“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南朝[陈]刘删《咏蝉诗》,“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清代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唐代诗人姚合《闻蝉寄贾岛》:“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代诗人雍裕之《早蝉》:“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咏蝉(一作客中闻早蝉)于武陵江头一声起,芳岁已难留.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应催风落叶,似劝客回舟.不是新蝉苦,年年自有愁。

5.【从《蝉》《在狱咏蝉》里的相关诗句猜想作者些处的环境,并加以说

咏 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沈熙乾)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刘学锴)。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