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浣溪沙的诗歌赏析

1.浣溪沙苏轼古诗及诗意赏析要精华,赏析少一点,急.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喝口茶赏析:《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2.浣溪沙的诗词鉴赏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清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渴望身心自由的思想感情。

暮春三月,人在小楼。一早起来,阴霾不开,轻寒恻恻。"节过清明冷似秋",对这种天气,畏寒不出的词人十分厌恶,不禁咀咒了一声"无赖"。回头看看室内,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撩人意绪,于是一丝春愁油然而生。他定睛望了望窗外: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最后一句是作收、融情入景,化动为静,意境悠闲,使人玩味不尽。

3.古诗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宋)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

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4.诗歌鉴赏《浣溪沙》姜夔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 画船愁过石塘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姜夔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还家过年之情.过年是中国家庭天伦之乐的重要体现.家往往是中国人人生理想的起点和躲风避雨的港湾.特别是对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家的感觉异常温馨.白石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篱下,辗转飘泊,除夕不能回家过年,已是常事.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除夕前五日,白石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当时白石移家杭州,依张鉴门下),途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 “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妙.“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写出自己.石塘,苏州之小长桥所在.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又妙.既是归家,又有何愁?原来是:”打头风浪恶禁持.“歇拍展开水面.头指船头.恶者,甚辞,猛也、厉害也.禁持,摆布也,禁,念阴平.都是宋人口语.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 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又怎得令人不愁!然而,南飞之雁,岂是重云所可遮拦?归家之人,又岂是风浪所能阻挡?“春浦渐生迎棹绿”.过片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浦者水滨,此指河水.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虽云渐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觉已是春波骀荡,春意盎然.歇拍与过片,对照极其鲜明.从狂风恶浪过变而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紧接便是春波迎桨,画境转变之大,笔力几于回天. 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诗)的突兀感和欣悦感.笔峰骤转,却不显得生硬,两相对照,只觉笔意轻灵,意境超逸.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暖.“小梅应长亚门枝.”下句更翻出想象.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生长.经年飘泊在外之人,每一还家,乍见儿女又长高如许,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应长亚门枝,正是这种人生体验之一呈现.“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一笔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词情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 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淡语写想法的浓情.。

5.浣溪沙 诗词鉴赏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译文:那纷纷扰扰下了许久的雪终于停了。冬夜严冷,地上皑皑白雪漫射着月亮的凝光,愈显得这屋内萧瑟、花屏凄落。冷风过处,梅花洒落(原来如梅般纯洁的景致,也要向那严寒低首,这里暗喻作者的妻子芳年早逝,红颜命薄)。此时,幽柔婉转的笛声传来,伤心人浑然沉醉在那伤心的境地,竟未发觉这时已近三更。深夜寒风冷对,只身对着月儿吹奏,连那月儿也变得朦胧了。原来命运如此冷漠!竟将有情人变得无情无义!而我这世间的惆怅、落寞的人,又怎能猜透你(指吹笛者,也指自己)因为何事如此伤心难过。此景伤情,不禁在这笛声中忆起自己的平生往事。

这首《浣溪沙》是纳兰性德许多词中比较有名的一首。关于作者的评价介绍网上有很多,这里只简略叙述一些与本词有关的,以方便您讲课时使用。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本人: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作者成名较早,少年时已展露头角,22岁时中二甲第七名,后被授予高官。但他本人十分厌恶官场的庸碌和低俗,更偏爱于诗词歌赋。二十岁时娶了貌美如花的妻子,两人相亲相爱,感情至深,这更加激发了他诗词的创作灵感,但三年后妻子遭遇难产逝世,对他的打击无比巨大。从此后他日夜悼念亡妻,写下了大量悼妻词,句句泣血,发自肺腑。大概是因为伤心欲绝,他本人也只活了三十一岁。

这首《浣溪沙》是他悼念亡妻的词中的一首,描写的是寒冬深夜,一个人伤心吹笛的场景,也可以认为是他本人生活遭遇的真实写照。

词中他借笛声抒发了对世事无常的感叹,甚至“泪纵横”,深刻体现出作者伤心的境地和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本人之前对这位词人的了解不多,也是针对您的问题才去搜寻了一下,以上为本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对于作者的伤心,也许有的人会笑他的痴心。但起码我是对他十分崇敬的,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诗词才能更加显现出人性的珍贵。

金子诺原创分析,恭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6.苏轼浣溪沙赏析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原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扩展资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诗。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7.苏轼的浣溪沙的赏析

浣溪沙1 作者: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缫车2。

牛衣古柳卖黄瓜3。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4。 全部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漫,随便。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

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上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下片则写作者本人,日高、路长更兼酒困,未免倦极口渴,便敲门求饮。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 浣溪沙2 作者: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萧萧暮雨子规啼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 全部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

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

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浣溪沙3 作者: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1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2。

雪沫乳花浮午盏3,蓼茸蒿笋试春盘4。人间有味是清欢。

全部注释 1.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

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2.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

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3.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4.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此为一首记游词。

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

8.浣溪沙 苏轼 古诗及诗意 赏析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喝口茶

赏析:《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