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塔屋的诗句

1.关于塔的古诗词

一、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二、和子由渑池怀旧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三、横塘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译文 :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满塘的水就绿了,但水上的石桥和水边的红塔旧色依然。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四、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译文:春来,绿水新涨一篙深,盈盈地涨平了水面。水边芳草如茵,鹅儿的脚丫满跚,鲜嫩的草色,在微风习习吹拂里,染绿了河塘堤岸。画船轻缓移动,绕着九曲水湾游转,望去,横塘高塔,在眼前很近,却又像启船时一样遥远。

江南水乡,春寒迟迟农事也晚。村北,村南,谷雨时节开犁破土,将田耕种遍。春麦已结秀穗随风起伏连岗成片,山冈上桑树茂盛,桑叶卖家很贱,转眼就可以,品尝新面,收取新茧。

五、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作者】杜甫 【朝代】唐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2.关于塔的诗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王昌龄 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

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

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万回主此方,平等性无违。

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肃肃松柏下,诸天来有时。

与梦得同登栖灵塔 白居易 半月悠悠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犹堪在,上到栖灵第九层。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李白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赤蔷安掸师塔 卢照邻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

烟霞朝晚聚。猿乌岁时闻。

水华镜秋色,山翠含夕瞟。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

如如数冥昧,生生理氛且。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份。

且当事芝术,从吾所好云。登栖霞寺塔 蒋涣 三休寻磴道,九折步云霓。

瀍涧临江北,郊原极海西。沙平瓜步出,树远绿杨低。

南指晴天外,青峰是会稽。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储光羲 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

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

谁道天汉高,逍遥方在兹。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

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

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

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崱屴非大厦,久居亦以危。

登扬州栖灵寺塔 刘长卿 北塔凌空虚,雄观压川泽。亭亭楚云外,千里看不隔。

遥对黄金台,浮辉乱相射。盘梯接元气,半壁栖夜魄。

稍登诸劫尽,若骋排霄翮。向是沧洲人,已为青云客。

雨飞千栱霁,日在万家夕。鸟处高却低,天涯远如迫。

江流入空翠,海峤现微碧。向暮期下来,谁堪复行役。

登广陵栖灵寺塔 高适 淮南富登临,兹塔信奇最。直上造云族,凭虚纳天籁。

迥然碧海西,独立飞鸟外。始知高兴尽,达与赏心会。

连山黯吴门,乔木吞楚塞。城池满窗下,物象归掌内。

远思驻江帆,暮时结春霭。轩车疑蠢动,造化资大块。

何必了无身,然后知所退。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登西灵塔 陈润 塔庙出招提,登临碧海西。

不知人意远,渐觉鸟飞低。稍与云霞近,如将日月齐。

迁乔未得意,徒欲蹑云梯。登西灵塔 陈润 塔庙出招提,登临碧海西。

不知人意远,渐觉鸟飞低。稍与云霞近,如将日月齐。

迁乔未得意,徒欲蹑云梯。早秋登慈恩寺塔 欧阳詹 宝塔过千仞,登临尽四维。

毫端分马颊,墨点辨蛾眉。地迥风弥紧,天长日久迟。

因高欲有赋,远意惨生悲。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刘禹锡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刘禹锡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题雁塔 许玫 宝轮金地压人寰,独坐苍冥启玉关。

北岭风烟开魏阙,南轩气象镇商山。灞陵车马垂杨里,京国城池落照间。

暂放尘心游物外,六街钟鼓又催还。登慈恩寺塔 张乔 窗户几层风,清凉碧落中。

世人来往别,烟景古今同。列岫横秦断,长河极塞空。

斜阳越乡思,天末见归鸿。题光福上方塔 顾在镕 苍岛孤生白浪中,倚天高塔势翻空。

烟凝远岫列寒翠,霜染疏林堕碎红。汀沼或栖彭泽雁,楼台深贮洞庭风。

六时金磬落何处,偏傍芦苇惊钓翁。题护国大师塔 杜荀鹤 莫认双林是佛林,禅栖无地亦无金。

塔前尽礼灰来相,衲下谁宗印了心。笠象胤明双不见,线源分派寸难寻。

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题泗洲塔 徐夤 十年前事已悠哉,旋被钟声早暮催。

明月似师生又没,白云如客去还来。烟笼瑞阁僧经静,风打虚窗佛幌开。

惟有南边山色在,重重依旧上高台。题华严寺木塔 张泌 六街晴色动秋光,雨霁凭高只易伤。

一曲晚烟浮渭水,半桥斜日照咸阳。休将世路悲尘事,莫指云山认故乡。

回首汉宫楼阁暮,数声钟鼓自微茫。登慈恩寺塔 杨玢 紫云楼下曲江平,鸦噪残阳麦陇青。

莫上慈恩最高处,不堪看又不堪听。题慈恩塔 荆叔 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树深。

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吊双泉大师真塔 齐己 塔耸层峰后,碑镌巨石新。

不知将一句,分付与何人。静坐云生衲,空山月照真。

后徒游礼者,犹认指迷津。福州神光寺塔 周朴 良匠用材为塔了,神光寺更得高名。

风云会处千寻出,日月中时八面明。海水旋流倭国野,天文方戴福州城。

相轮顶上望浮世,尘里人心应总平。福州开元寺塔 周朴 开元寺里七重塔,遥对方山影拟齐。

杂俗人看离世界,孤高僧上觉天低。唯堪片片紫霞映,不与蒙蒙白雾迷。

心若无私罗汉在,参差免向日虹西。题三义塔 鲁迅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阿育王塔 朱存 堵凝然镇梵宫,举头层级在云中。

金棺舍利藏何处。

3.形容“塔”的诗词有哪些

1、《登飞来峰》宋代诗人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2、《酒泉子·长忆高峰》宋代诗人潘阆

原文:

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

昔年独上最高层。月出见觚棱。

译文:常常回忆起那座高峰,山峰上的高塔好像与尘世隔离。当年独自上到最高处,看见的月出有棱角。

3、《屈原塔》宋代诗人苏轼

原文: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译文: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4、《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唐代诗人杜甫

原文: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译文: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庐似的青天之外,强劲的风吹得没有休止的时候。假若没有心胸开阔之人的胸怀,登上此楼反而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忧愁。

5、《秋日登扬州西灵塔》唐代诗人李白

原文: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译文:宝塔高高,直指苍穹,登上绝顶,饱揽四周风光。塔顶与天空的元气相接合,高耸的标志在海云之上。

4.关于白塔的诗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题壁诗有多种类型。就载体而言,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

题于寺壁者如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于石壁者如唐寒山的一首无题诗:“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题于邮亭壁者如:“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题于殿壁者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旧唐书•柳公权传》)题于楼壁者如《水浒》第三十七回宋江的“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唐宋时期,出于爱护墙壁的需要,也为了方便题诗者,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诗牌)供过往行人题诗,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后薛能佐、李福于蜀道过此,题云:‘贾椽曾空去,题诗岂易哉!’悉打去诸板,惟留李端《巫山高》一篇而已。”

又据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澧阳道旁有甘泉寺,因莱公、丁谓曾留行记,从而题咏者甚众,碑牌满屋。”可见当时诗板(诗牌)之多。

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类型:第一,政治抱负。

这类诗大多对现实不满,不平则鸣。宋无名氏《题壁》诗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讽刺南宋某些人苟且偷安,不思收复中原,“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冷酷现实。第二,生活困难,乞求得到社会赞助,题诗于壁,广而告之。

有的甚至带有商品性质,题诗者据以牟利。据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七:“许洞以文辞称于吴,尤邃于《左氏春秋》。

嗜酒,尝从酒店贷款。一日大写壁,作歌数百首,乡人竞来观之,售数倍,乃尽捐其所负。”

许洞别出心裁,举办题壁诗展览,得到一笔经济收入。第三,志趣爱好。

有些诗颇富哲理,堪称警句。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宣和癸卯,仆游嵩山峻极中院,法堂后檐壁间有诗云:‘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其旁隶书四字云:‘勿毁此诗。

’寺僧指示曰:‘此四字司马相公(按:指司马光)亲书也。’”上诗用烧茅草和煨榾柮两个比喻说明了一个道理:暴发户往往来如风雨,去似微尘;而老老实实循序渐进的人却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第四,发思古之幽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唐代宰相王播自幼贫寒,曾寄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攻读。

和尚嫌贫爱富,瞧不起他。寺里有个规矩:敲钟开饭。

可是有一天,王播听到钟声去吃饭时,只见饭堂已杯盘狼藉。王播意识到有人故意戏弄他,遂题诗寺壁,愤然离去。

20年后,王播出任扬州刺史,决定重游惠昭寺。寺内一片惊恐,众僧匆忙把王播当年的题壁诗用碧纱笼罩起来,王播来到寺中,一眼就看到当年的题壁诗被碧纱覆盖。

他暗暗发笑,挥笔又题诗于壁:“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里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诗用前后对比的手法,以“饭后钟”和“碧纱笼”两件事尖锐地讽刺了和尚前倨后恭、附炎趋势的行为。 题壁诗历史悠久,始于两汉,盛于唐宋。

汉末师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题壁者之一。据《晋书》卷三十六转引卫恒《四体书势》云:“至(汉)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讨钱足而灭之。”师宜官,东汉南阳人,书法家。

这是古代题壁的最早记载,可惜其题壁的具体内容已无从得知。 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

南北朝时期,题壁诗渐多。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

元稹《骆口驿二首》其一云:“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元稹甚至尽日“不离墙下”,欣赏题壁诗。可见官壁、驿墙壁题诗之多。

唐宪宗元和间,白居易、元稹诗歌盛行一时,题元、白诗歌于壁者到处可见,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元、白二人也亲为题壁。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云:“元白齐名,有自来矣。元微之写白诗于阆州西寺,白乐天写元诗百篇,合为屏风,更相倾慕如此。”

正如白居易在《答微之》诗中所说:“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与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其中以寒山、崔颢等最为著名。寒山为著名诗僧,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好吟诗唱偈。

据《全唐诗》寒山小传:“尝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屋壁所写文句三百余首,今编诗一卷。”可见寒山之诗均题于壁。

他在一首无题诗中宣称:“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

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寒山题壁诗总数达600首之多。

可惜有一半散失了。 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

5.有关塔的诗词歌赋

在残阳的见证下

你们给我停下

在这道士塔下

我要以热血搏杀

文明的盗贼啊

拿掉礼貌下的虚伪吧

把敦煌的完整留下

否则让你们的骸骨

永远哀嚎于这塔下

如果你们执意前踏

那么来吧,搏杀

不为我心中的怒火

因为它,倾尽四海也难以泯灭

只为我们无奈的道士塔

不为我心中的恨意

因为它,足以冰冻世界数次于刹那

只为我们心中的华夏

我已剪掉长发

来吧,脱下你们的吊带袜

与我决斗,见证于敦煌的飞沙

举起你们的火铳

即使上次的喷射让它犹有余温

我要用唐刀拼杀

它旧主的血迹我已融化

不必寄望于他

他已在中华之外跪拜了千年的尴尬

经卷不会怪他

但是谁能原谅他

沦陷的民族绝不能陷落文化

浅滩的青龙尚拥有锋牙利爪

来吧,战吧

让我见识一下

你们拙劣的谎话

背后又有怎样的回答

文化的追索到底是掠夺还是摹拓

————————再读余秋雨先生《道士塔》有感

6.形容白塔的诗句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题壁诗有多种类型。就载体而言,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

题于寺壁者如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于石壁者如唐寒山的一首无题诗:“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题于邮亭壁者如:“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题于殿壁者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旧唐书•柳公权传》)题于楼壁者如《水浒》第三十七回宋江的“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唐宋时期,出于爱护墙壁的需要,也为了方便题诗者,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诗牌)供过往行人题诗,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后薛能佐、李福于蜀道过此,题云:‘贾椽曾空去,题诗岂易哉!’悉打去诸板,惟留李端《巫山高》一篇而已。”

又据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澧阳道旁有甘泉寺,因莱公、丁谓曾留行记。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题壁诗有多种类型。就载体而言,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

题于寺壁者如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于石壁者如唐寒山的一首无题诗:“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题于邮亭壁者如:“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题于殿壁者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旧唐书•柳公权传》)题于楼壁者如《水浒》第三十七回宋江的“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唐宋时期,出于爱护墙壁的需要,也为了方便题诗者,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诗牌)供过往行人题诗,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后薛能佐、李福于蜀道过此,题云:‘贾椽曾空去,题诗岂易哉!’悉打去诸板,惟留李端《巫山高》一篇而已。”

又据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澧阳道旁有甘泉寺,因莱公、丁谓曾留行记,从而题咏者甚众,碑牌满屋。”可见当时诗板(诗牌)之多。

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类型:第一,政治抱负。

这类诗大多对现实不满,不平则鸣。宋无名氏《题壁》诗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讽刺南宋某些人苟且偷安,不思收复中原,“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冷酷现实。第二,生活困难,乞求得到社会赞助,题诗于壁,广而告之。

有的甚至带有商品性质,题诗者据以牟利。据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七:“许洞以文辞称于吴,尤邃于《左氏春秋》。

嗜酒,尝从酒店贷款。一日大写壁,作歌数百首,乡人竞来观之,售数倍,乃尽捐其所负。”

许洞别出心裁,举办题壁诗展览,得到一笔经济收入。第三,志趣爱好。

有些诗颇富哲理,堪称警句。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宣和癸卯,仆游嵩山峻极中院,法堂后檐壁间有诗云:‘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其旁隶书四字云:‘勿毁此诗。

’寺僧指示曰:‘此四字司马相公(按:指司马光)亲书也。’”上诗用烧茅草和煨榾柮两个比喻说明了一个道理:暴发户往往来如风雨,去似微尘;而老老实实循序渐进的人却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第四,发思古之幽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唐代宰相王播自幼贫寒,曾寄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攻读。

和尚嫌贫爱富,瞧不起他。寺里有个规矩:敲钟开饭。

可是有一天,王播听到钟声去吃饭时,只见饭堂已杯盘狼藉。王播意识到有人故意戏弄他,遂题诗寺壁,愤然离去。

20年后,王播出任扬州刺史,决定重游惠昭寺。寺内一片惊恐,众僧匆忙把王播当年的题壁诗用碧纱笼罩起来,王播来到寺中,一眼就看到当年的题壁诗被碧纱覆盖。

他暗暗发笑,挥笔又题诗于壁:“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里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诗用前后对比的手法,以“饭后钟”和“碧纱笼”两件事尖锐地讽刺了和尚前倨后恭、附炎趋势的行为。 题壁诗历史悠久,始于两汉,盛于唐宋。

汉末师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题壁者之一。据《晋书》卷三十六转引卫恒《四体书势》云:“至(汉)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讨钱足而灭之。”师宜官,东汉南阳人,书法家。

这是古代题壁的最早记载,可惜其题壁的具体内容已无从得知。 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

南北朝时期,题壁诗渐多。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

7.描写塔的古诗句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梦得同登栖灵塔(白居易)

半月悠悠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

共怜筋力犹堪在,上到栖灵第九层。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