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勇

1.【求3首《诗经》中的诗词及解释

《维清》 维清缉熙⑴, 文王之典⑵. 肇禋⑶, 迄用有成⑷, 维周之祯⑸. 【注释】 ⑴维:语助词. ⑵典:法. ⑶肇:开始.禋(yīn):祭天. ⑷迄:至. ⑸祯:吉祥. 【译文】 多么清明又是多么荣光, 因为文王有着征伐良方. 自从开始出师祭天, 至今成功全靠师法文王, 真是我周王朝大吉大祥. 《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注释]: 卢:猎犬,大黑犬,是齐国田犬之名.令令:铃声 重:音虫.重环:子母环 鋂:音梅.重鋂,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 其人:指猎人. 鬈:勇壮 偲:音腮,须多而美 《卢令》赞美猎人勇武多才,具有仁慈之心.诗从猎犬写起,乃是烘云托月的手法,既引出猎人,又烘托猎人. 全诗各句,上写犬,下写人.写犬,重在铃声、套环,状猎犬之迅捷、灵便、矫疾;写人,各用一“美”字,突现其英俊.用仁、鬈、偲三字,则极赞猎人的内秀、勇壮、威仪.由犬及人,以犬衬人,以人带犬,共同构成独特的典型形象,声情并茂,表达出齐人的尚武风习,以及对英雄猎手的尊崇. 《河广》 谁谓河广⑴?一苇杭之⑶.谁谓宋远?跂予望之⑶.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⑷.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⑸.[1] 【注释】 ⑴河:黄河. ⑶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⑶跂(qì):踮起脚尖.予:而. ⑷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⑸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 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

2.诗经•邶风•击鼓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3.求3首《诗经》中的诗词及解释

《维清》

维清缉熙⑴,

文王之典⑵。

肇禋⑶,

迄用有成⑷,

维周之祯⑸。

【注释】 ⑴维:语助词。 ⑵典:法。 ⑶肇:开始。禋(yīn):祭天。 ⑷迄:至。 ⑸祯:吉祥。

【译文】

多么清明又是多么荣光,

因为文王有着征伐良方。

自从开始出师祭天,

至今成功全靠师法文王,

真是我周王朝大吉大祥。

《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注释]:

卢:猎犬,大黑犬,是齐国田犬之名。令令:铃声

重:音虫。重环:子母环

鋂:音梅。重鋂,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

其人:指猎人。

鬈:勇壮

偲:音腮,须多而美

《卢令》赞美猎人勇武多才,具有仁慈之心。诗从猎犬写起,乃是烘云托月的手法,既引出猎人,又烘托猎人。

全诗各句,上写犬,下写人。写犬,重在铃声、套环,状猎犬之迅捷、灵便、矫疾;写人,各用一“美”字,突现其英俊。用仁、鬈、偲三字,则极赞猎人的内秀、勇壮、威仪。由犬及人,以犬衬人,以人带犬,共同构成独特的典型形象,声情并茂,表达出齐人的尚武风习,以及对英雄猎手的尊崇。

《河广》

谁谓河广⑴?一苇杭之⑶。谁谓宋远?跂予望之⑶。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⑷。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⑸。[1]

【注释】

⑴河:黄河。

⑶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⑶跂(qì):踮起脚尖。予:而。

⑷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⑸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

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

4.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

击鼓击鼓其镗⑴,踊跃用兵⑵。

土国城漕⑶,我独南行。从孙子仲⑷,平陈与宋⑸。

不我以归⑹,忧心有忡⑺。爰居爰处⑻?爰丧其马?于以求之⑼?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⑽,与子成说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⑿,不我活兮⒀。于嗟洵兮⒁,不我信兮⒂。

[1]注释译文【注释】⑴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⑶土国:在国都服役。

漕:地名。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⑹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⑻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⑼于以:于何。⑽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⑾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⑿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远。⒂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作品鉴赏j鉴赏全诗《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

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

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

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

“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

“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

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2]。

5.推荐几首诗经里最短的诗

1、《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2、《驷驖》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3、《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5、《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6."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是出自<诗经绸缪>吗

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通常的解释,《绸缪》是一首与婚礼有关的诗。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据说春秋时候,娶亲多是在傍晚,暮色还未完全降落,三两小星已经挂在天边,光线柔和得让人恍惚,却又隐隐心惊,好像藏着什么盼头,就在这样的光景中,新郎与新娘初初相见。“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按照多数释者的说法,这是大伙儿对于新郎善意的打趣:今天是啥日子啊,你见到这么漂亮的女人,老兄啊老兄,你拿这漂亮媳妇怎么办啊?一惊一乍的口气,带着戏谑和夸张,转脸却跟同伴调皮地眨一眨眼睛,分明是要可着劲儿煽乎那不知所措的新郎官,为两个人的洞房花烛夜做足铺垫——被大伙儿这么着一撩拨,刚见面的这俩人,不会再拿对方当陌生人了吧?想像彼时的情景,烛影摇红,福瑞满堂,满地的瓜子皮都透着喜气——假如那会儿瓜子这种零食已经普及了的话,这种人间欢悦,我是喜欢的,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觉得,这首诗只可以有一种解释。

学者们认为跟婚礼有关,是因开头有“绸缪束薪”四字,“绸缪”二字很好理解,缠绕状,亦可引申为缠绵,“束薪”原本也很简单,就是扎起来的柴火,但学者魏源认为,它是一个比兴,古代娶嫁燎炬为烛,少不了要用干柴即“薪”,因此,《诗经》里所有关于娶妻的诗,都以“析薪”暗示。他说得底气十足,可这个“因为——所以”,实在有些牵强,一个有妇之夫寂寞地伐木“析薪”之时,没准就会想起自家老婆的温柔,只要他这么一动念,在魏源先生眼中,就有要犯重婚罪的嫌疑了。

为什么“束薪”不可以是实指呢,假如你早几年去过北方,或者干脆就是个北方人,一定会对北方原野上那些露天的柴垛留有印象,《绸缪》是“唐风”中的一首,“唐”地即今山西临汾到太原一带,我问过老家在当地的朋友,都说小时候不但见过柴垛,还有草垛,麦秸垛等等,秋天里孩子们的一大乐趣就是抽来点着,苍色清风里那一团火光,远远地望过去甚是壮观。先把那些淘气的孩子撂下,重新回到远古,撇开名家们甚是笃定的注释,只用我的眼睛我的心去看那些字眼,是另一种场景,观众消失,背景隐退,连时空的参照都没有,我看到的,是无尽洪荒里的一场邂逅。

在那个于史无载的黄昏,在谁家沉静的柴垛前,在三两小星的注视下,起初不经意的他和她,猝然间打了个照面。遇见陌生人,不见得就有什么特别意义,我们每天都要见到那么多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即使有搭讪与寒暄,转眼就忽略不计。

若是有人让你惊疑于这场“遇见”,让你有一种需要追根究底的不真实感,一定是这个人身上具有的某种化学元素,改变了“遇见”的形态。今夕何夕,见此粲者!这是内心的欢喜在呼喊。

在见到你以前,没有任何预兆,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度过一生无数日子里的一个,清晨,正午,黄昏,这一天眼看将尽,我却在这光阴的拐角处,在这平凡的柴垛前,遇见你。说起来是如此的轻飘,不过是两个人凑巧走到此处,抬抬脚的事情,可是在生命里,却是那样的不容易,几米有言:“我遇到猫在潜水,却没遇到你。

我遇到狗在攀岩,却没遇到你。我遇到夏天飘雪,却没遇到你。

我遇到冬天刮台风,却没遇到你。我遇到猪都学会结网了,却没遇到你。

我遇到所有的不平凡,却遇不到平凡的你。”是啊,潜水的猫,攀岩的狗,夏天的雪花,冬天里的台风,乃至会结网的猪,都是身外之物,而你,却是一直盛放在我心中的那个人,好像一颗深埋已久的种子,在这一刻突然生根发芽结蕾绽放,一个“粲”字,传达出那种不可方物的光华。

只是,假如这遇见的背景,是刚刚进入的大学,或者,是初次报道的新单位,或者,再庸俗一点,是父母长辈安排的相亲宴,这个故事,都有延续下去的可能,“遇见”是一个序曲,后面更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可以期待。可惜,都不是,他们唯一的时间的参照,是三两小星,唯一的空间的参照,是齐整的柴垛,这空旷的背景,固然使彼此的恋慕更加纯粹和令人感动,却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

换成现代社会,有点像地铁站台的邂逅,当地铁缓缓驶来,隔着玻璃窗,你与对面的男子或女子四目相对,内心惊动,但又能怎样,你上去,他(她)下来,犹如相逢于黑暗的海面上,擦出耀眼的火花,再重新投入到人流汹涌之中,消失于对方的生命里。是这样无根无由的爱意,多么让人无奈,所以紧接着是这样的叹息: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那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自问,一种没有出路的追索,“遇见”作为一个奇迹已经发生,可是,奇迹之后呢?纵然是如此幸运地遇见这样一个你,接下来我又能怎么办?以善写情诗著称的李商隐,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前面两段最为读者耳熟能详,尤其“身无彩凤。

7.诗经帮忙翻译一下

诗经·邶风·击鼓》赏析《诗经·邶风·击鼓》译注『咀华庐』整理题解: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

原文译文注释击鼓其镗1,踊跃用兵2。土国城漕3,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4,平陈与宋5。不我以归6,忧心有忡7。

爰居爰处8?爰丧其马?于以求之9?于林之下。死生契阔10,与子成说11。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12,不我活兮13。

于嗟洵兮14,不我信兮15。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1.镗(tánɡ堂):鼓声。

其镗,即"镗镗"。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漕:地名。4.孙子仲:卫国大夫。

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7.有忡:忡忡。8.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于以:于何。10.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13.活:借为"佸",相会。

14.洵:远。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赏析】《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

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

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

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

“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

“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

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8.出自于《诗经》的古诗

A 【哀鸿遍野】比喻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灾民到处都是。

(《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相助。

(《诗经·大雅·荡之什》:“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B 【白驹空谷】比喻贤人在野而不出仕。

后亦比喻贤人出仕而谷空。(《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俾昼作夜】把白昼当作夜晚。

指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 【必恭必敬(毕恭毕敬)】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 【不敢告劳】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不稼不穑】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用药医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诗经·大雅·生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