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化

1.后世中像《短歌行》一样化用诗经的还有哪些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其中:“高山安可仰”化用诗经《小雅·车辖》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

原文: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送友人》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其中:“萧萧班马鸣”化用诗经《小雅·车攻》中:“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一句

原文: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

田车既好,田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射夫既同,助我举柴。

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大庖不盈。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2.诗经分为那几种

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

《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诗经》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

周代是一个单音词为主的时代,在表达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时,还没有形成以抽象类概念为主构造复合词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单音词来表示不同的个体。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

如“鸨”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黑鬣的马等。这些具象化名词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周人对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驾驭和使用语言的非凡能力。

《诗经》中的动词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写手的动作的动词就有五十多个,这说明了人们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 2、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

《诗经》中这一类形容词数量非常大,重言 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等。其中重言词又是最多的,这正是因为《诗经》时代单音词占多数,人们还不能大量创作复合词,便只能依靠这种形式来增强抒情描写的效果,并使诗歌的节奏整齐。

3、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 节奏韵律规范。

《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就是在偶数句中隔句押韵,《诗经》的押韵形式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双声、叠韵、重言词的使用和规范的押韵,使《诗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重章复沓的章法。《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复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 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

重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单纯而深挚的,只有重要的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重章复唱的形式影响了《诗经》的语言。

首先它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些套语不仅方便了记忆,而且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重章复唱的形式还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

因为套语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词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如《芣苢》中变换了六个动词,借此造成动作描写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情感的加深,可谓言简意深。

3.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

《诗经》的诗篇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自殷商到春秋中叶社会的历史风貌,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如创业开国的英雄祖先、辛苦劳作的农人、风尘仆仆的征夫役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婚恋等,都以诗的形式形象化展现出来.

《诗经》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上古的文化精神:

(1)根植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如史诗中对创造和平安定的农业生产环境的英雄祖先的赞美,农事诗中对农业生产生活和农业祭祀的描写,徭役诗中对破坏农业生产的战争徭役的怨恨.

(2)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如燕飨诗中表现的父兄君臣朋友之间的血肉亲情,祭祖诗中对英雄祖先的尊奉等.

(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平凡人的世俗生活和情感是《诗经》诗篇的最主要内容,如他们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

(4)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这表现在《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周人把诗的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周人以个体的抒情来表现了周民族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4.古诗中的化用有哪些(多点)

比如说南拳妈妈的《花恋蝶》中 “小桥流水 花恋蝶 风轻轻的吹”一句 就用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语句 再譬若黄家强《梦.红楼》中 也有“花前月下”“前尘往事”等采于古诗词的用语 还有刘力扬的《一句一伤》中“落花在亭外 又依稀了几番” 一句 语出古诗 还没说周杰伦呢 他的中国风歌词里面 古诗词的援引就更多了 如《菊花台》中“花落人断肠”有“断肠人在天涯”的韵味吧? 而《东风破》中这句“酒暖回忆思念瘦”不是很有李清照的风格么? 再者,《娘子》中 “我的马儿有些瘦”一句 怎会不使人联想到“古道西风瘦马”的悲凉呢?。

5.有哪些有名的古诗词化用了或直接引用前

所谓用成句,就是在诗词创作中,把别人或别诗作中的一联或一句诗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1)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古诗十九首一)

长恨皆欢浅,各在天一涯 (唐·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2)泉上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唐·张佑《惠峙》)

叫声和雨细,山色上楼多 (宋·杨万里《送客既归晚登清心阁》)

(3)时情因客老,归梦入秋多 (唐·李成用《待旦》)

故人经乱少,归梦入秋多 (宋·林京熙《客意》)

诗词借用成句情况有三 一是两人所写的诗句完全相同,虽然如此,但他们决不是抄袭前人的诗句,因为他们长期浸淫在古人集子太久了,当他们遇到相同的精彩场景或灵魂底层悸动,此时情景与古人们心意相通,于是乎,激情流于笔下,于不知不觉中写出了与古人们相同的诗句或趁势使用了古人的句子。

(1)山上乱云随手变,浙东飞雨过江来 (唐·殷光藩《喜雨》)

天外海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宋·苏轼《有美堂暴雨》)

(2)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唐·牟融《陈使君山庄》)

飞絮游丝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宋·方岳《题八士图》)

(3)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唐·杜甫《所思》)

行边使客引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唐·张藉《京州词》)

(4)身着青衫骑恶马,东门之外无送者 (唐·张藉《伤客行》)

身着青衫骑恶马,日行三百未嫌迟 (宋·王安石《戏蔡天启》)

二是两诗之中的字数略有增减。这种增减,或是减头去尾,由七言变为五言,或由五言变为七言,或是在一句诗中变换一个字,但我们在阅读时,在后者的作品中总能找出前人作品大致相同的影子,我认为这依然是借用成句。李白在《秋浦歌》中写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元好问在《寄杨飞卿》中则有“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的诗句;在同代诗人中欧阳修写下了“饱食杜门何所事,日长偏与睡相宜”的诗句,苏轼则说“半脱纱巾落纨扇,日长惟有睡相宜”;唐代牟融唱出 “醉后不知明月上,狂歌直到夜深回”,陆龟蒙则吟诵着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三是两句涛虽然变化略大,但诗意却极其相似,这虽归为用成句的范围,但更准确地说应是化用前人诗句。古诗词的用成句,最标准的应是借用一联才算是成句,不应只是一句,但笔者总是认为,一首诗的空间太小,能借用前人一句诗用在本作中,已经不算太少,故前文所举事例皆是一句诗,现举一些上下旬都基本相同的例子:

(1)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欢乐极兮衰情多 (汉·刘彻《秋风辞》)

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衰乐何其多 (唐·杜甫《美陂行》)

(2)何事晴窗来笔砚,一杯相属更从客 (宋·苏轼《韩仲勉子文》)

何日睛窗来笔砚,一尊相属要从容 (宋·黄庭坚《和高仲本喜相见))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