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离骚与诗经并称

1.《离骚》和《诗经·国风》并称

《诗经》与《离骚》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汉族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汉族文学影响深远,“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2.诗经《离骚》并称什么和什么

风骚

“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示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唐宗 宋祖,稍逊风骚。—— **《沁园春·雪》

3.《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什么

《离骚》和《诗经·国风》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

扩展资料1、《离骚》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

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

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离骚》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殉身无悔的态度、上下求索的精神、香草美人的喻托和悲秋伤逝的传统等方面。诗中包含的殉身无悔的执着和坚韧,激励着后世诗人在诗歌中以这种顽强执着的态度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社会,追求理想的人格和爱情。

后世诗人还从《离骚》中继承了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美好理想的追求精神,也继承和发展了《离骚》中以香草美人比喻美好品质这种独特的比兴手法。还有,从《离骚》开始,中国诗歌形成了一种“悲秋”主题。

2、“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国风》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现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很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在形象塑造上,“国风”也具有 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作者们能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国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

它常冲破四言的规定,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 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

精确恰当地使 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艺术魅力。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国风”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骚。

4.屈原是杰出的什么家和什么,后人将屈原的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炙手可热【解释】很抢手的意思

【用 法】作状语、定语;指人的权势等

【释 义】炙:烤肉,本语意指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 ( 近年来媒体扩大“炙手可热”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请遵照现代汉语词典使用。)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烜赫一时、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反义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接踵而至【解释】: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出处】: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下》:“是日唐主大军接踵而至.”

【例子】: 台湾之割,青岛之割,威海之割,~.(章炳麟《箴新党论》)

无动于衷【解释】: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以至顶到如今,偏偏碰着这位制军是不轻容易见客的,他见也好,不见也好,便也漠然无动于中了.”

【示例】: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呢?

【汉语文字】虎视眈眈

【汉语拼音】hǔ shì dān dān

【词语解释】】: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近义词】 凶相毕露 .

【反义词】含情脉脉.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1].

5.文学上并称“风骚”的是国风和离骚,对吗

文学上并称“风骚”的是《国风》和《离骚》。

“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前者代表现实主义,后者代表浪漫主义。

《诗经》一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

《风》又称之为《国风》,一共有15组。《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后一部分。

在文学界,往往借用“风骚”来指诗歌和文学。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中写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