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塞上曲六首(其一)李白《塞上曲》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10首。 诗人以汉喻唐,歌颂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借古鉴今,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侧重讲述非战的重要性,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塞上曲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回渡黄河,凯旋收兵。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2.古诗《浪淘沙(其一)》简介,《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译文】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了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3.古诗塞上曲是在什么情况写下的一、王昌龄《塞上曲》 -------------------------------------------------------------------------------- 蝉鸣空桑林(1),八月萧关道(2). 出塞入塞寒(3),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4),皆共尘沙老(5). 莫学游侠儿(6),矜夸紫骝好(7). 【题解】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的边塞诗也是别树一帜,颇为人们的称道的.这一首诗人早年漫游西北边地时所作的《塞上曲》,就是很有特色的作品.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注释】 (1)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2)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3)入塞寒:一作“复入寒” (4)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5)共:作“向”. (6)游侠儿:指恃勇气、逞意气而轻视生命的人. (7)矜:自鸣不凡.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韵译】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赏析】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4.古诗塞上曲四句诗塞上曲二首 [ 唐 ] 戴叔伦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二首 [唐] 高骈 二年边戍绝烟尘,一曲河湾万恨新。 从此凤林关外事,不知谁是苦心人。 其二 陇上征夫陇下魂,死生同恨汉将军。 不知万里沙场苦,空举平安火入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