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宋本

1.诗经的主要注本

单疏本文字最佳,综合敦煌写卷及日藏宋本,保存孔颖达原貌的单疏本达全书87.5%。

元代以后各版本均出自元刻十行本,就“附释文注疏本”而言,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最差,元刻本、李元阳本稍好,宋刻十行本和阮刻本略佳,但均不如单疏本。 《诗集传》现存两部宋刻本,均不全。其一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原系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藏书,残存8卷。

元刻本亦存两部,其一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存台湾。明清刻本较多。《四部丛刊三编》有影印宋刊本《诗集传》20卷,尚可见原书面貌。

通行的有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 《毛诗传笺通释》有道光十五年乙未学古堂初刻本,流传的已极少。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广雅书局翻刻了一次(后编入广雅书局丛书),对初刻版的错误(包扩引书的错误)有所订正,大致情形见于廖廷相的跋语。同年王先谦编印皇清经解读编收入此书,翻刻时也有所校正。

《毛诗传笺通释》同有1929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诗毛氏传疏》贬抑朱熹《诗集传》,笃信诗序。尊崇《毛传》,不满郑玄兼采“三家”诗说,专从文字、声韵、训诂、名物等方面阐发《毛诗》本义,颇多精当的见解,是清代研究毛诗的集大成著作。但书中对诗的文学意义则涉及不多。对于《毛传》错误,也曲为护,颇有因循墨守的缺陷。

本书有道光二十七年陈氏原刊本,曾收入《皇清经解续编》,今通行有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诗经选译》(增补本)是著名学者余冠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6年北京第1版,1960年2月北京第2版,1962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

本书共选收余冠英译注的《诗经》作品64篇(“风”50篇,“雅”13篇,“颂”1篇),其中《株林》是新增加的,《防有雀巢》和《白华》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选译》(1960年版),其余都是从《诗经选》(1979年版)再选出来。

2.诗经螽斯注音

首先,针对你说的古音,只能是中古音,因为上古音的调值已经不可考。根据宋本广韵

振:广韵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声调 平水韵 等呼 韵摄 韵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

眞 侧邻 章 眞A 平声 眞 开口三等 臻 眞A tɕĭĕn cjin/tjin

广韵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声调 平水韵 等呼 韵摄 韵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

震 章刃 章 眞A 去声 震 开口三等 臻 眞A tɕĭĕn cjinh/tjinn

中古时候,振有两读,平声和去声,根据文义,古代那些给诗经作注释,特别是注音工作的人,根据文义,以当时的中古音去推测上古音,所以有了振读平声,实则上古音的调值不可靠,弄百度百科的那些人,估计是从古代孔颖达的疏或者其他的训诂学文献上找的。记住,上古音,到了中古音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而中古音到近古音,也有嬗变。

对于古籍,不必非得改读以求押韵。

3.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

《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没有邪恶的思想。”《论衡》的篇章在百篇左右,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反对虚假荒诞的事物和言论。

【原文】

是故子云不为财劝,叔皮不为恩挠。文人之笔,独已公矣。贤圣定意于笔,笔集成文,文具情显,后人观之,见以正邪,安宜妄记?足蹈于地,迹有好丑;文集于礼,志有善恶。故夫占迹以睹足,观文以知情。“《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

【注释】

见以:二字宜互倒作“以见”。

礼:据章录杨校宋本当作“札”。

三百:《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此举整数而言。

引文参见《论语·为政》。

十数:疑当作“百数”。《论衡》今存八十四篇当在百篇内外。

【译文】

所以杨子云不被钱财所引诱,班叔皮不因恩情而屈从。天下唯独文人的笔是最公正的了。贤人圣人定夺思想于笔端,书写汇集而成文章,文章具备而真情显露,后人观看文章,以此知道正邪,怎么应该胡乱记载呢?足踩在地上,足迹就有好有丑;文章汇集在书札上,记载就有善有恶。所以占验足迹就可以看出足如何。读文章就可以知道情感如何。“《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没有邪恶的思想。”《论衡》的篇章在百篇左右,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反对虚假荒诞的事物和言论。

4.十三经疏是什么啊

楼主应该是问《十三经注疏》吧!《十三经注疏》是儒家十三部经典注疏的总汇,凡四百一十六卷。

最早的儒家经典仅六部,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六经,相传为孔子所删定。后《乐经》亡佚。

唐代增《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孝经》、《论语》、《尔雅》为经,是为十二经。宋代又以《孟子》入经,合称十三经。

《十三经注疏》所收书目为:《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率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吴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现传《十三经注疏》本于清阮元刻本。

阮元是嘉庆、道光年间的重要官员和著名学者,喜罗致学者编校刻印图书。嘉庆二十年(1815),在其任官江西期间,将其广搜而得的宋十行本与其他单疏版本互相补充,予以重刻,并于次年秋竣事。

阮氏刻本所据均为宋本,在刊刻过程中,从不轻易改字,即或发现宋本之误,也仅于误字之旁加圈,而另出校勘记以作说明,被称作善本。民国年间,原世界书局将阮刻《十三经注疏》缩印为两册。

1980年,中华书局在对缩印本进行全面的校正之后,据以重印。《十三经注疏》卷帙浩繁,查阅不便。

叶绍钧曾编《十三经索引》,由开明书店于1934年印行。索引将十三经中的所有句子按首字笔划排列,后列该句所在之经名和篇名。

1957年、1959年中华书局两次重印。

5.段玉裁将古韵分多少部

段玉裁(1735—1815)他认为八卦就是文字的萌芽. 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市人。

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10年,称疾告归乡里。

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段玉裁在京时,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学者。

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

乾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学、训诂学方面的贡献极大。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

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

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 》及《经韵楼集》等书。 《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 (1681~1762) 《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说文解字注》积30余年的功力写成,体大思精,为前所未有。他先为《说文解字读》,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才删去繁文,简约成《说文解字注》。

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全书刻成,风行一时,大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说文》段注的主要特点是:①比勘二 徐(徐铉、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

②阐明许书著作的体例。③引证经传古籍,解释许说,推求许说所本。

④在许慎训解之外,说明字义的引申和变迁;指出字有古今,义也有古今。⑤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

与同时学者桂馥、朱骏声、王筠并称《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注《 说文 》的成就极大。

他不仅贯串全书,详加注释,把《说文》在考订文字、声音、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阐发无遗,而且创通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对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门径。尽管书中不免有偏执武断之处,可是其中精粹之处终不可没。

其后钮树玉作《段氏说文注订》,徐承庆作《说文段注匡谬》,王绍兰作《说文解字段注订补》,徐灏作《说文段注笺》,虽各有发明,然成就不大,且有以不谬为谬者,转增烦扰。段书旧有经韵楼原刻本,后又有苏州书局翻刻本。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刻本影印行世。惟原刻本误字不少,苏州局本稍胜。

学者可参考冯桂芬《段注说文考正》,冯将原书误处均已校出。 段玉裁不但在整理文献的实践中作出了不朽的业绩,同时他总结实践经验,又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诸如“改字”问题、误校问题、分别作者之是非与本子之是非等,卓识宏议,发人之所未发,至今为学者所称道。

其在《经韵楼集·与黄荛圃论孟子音义书》中有论:“凡宋版古书,信其是处则从之,信其非处则改之,其疑不定者,则姑存以俟之。不得勿论其是非,不敢改易一字,意欲存其真,适滋后来之惑。”

关于“改字”问题,总的说来,他是主张“勇改”的,认为当改则改,知错不改反而会留下后果。但是他同时又反对妄改、擅改,因为妄改、擅改会造成更恶劣甚至难以挽回的后果。

他说:“转不若多存其未校订之本,使学者随其学之浅深以定其瑕瑜,而瑕瑜之真固在。古书之坏于不校者固多,坏于校者尤多。

坏于不校者,以校治之;坏于校者,久而不可治。”(《经韵楼集·重刊明道二年国语序》)甘苦有得之言,发人深省!段玉裁校书不迷信古本,而是主张依靠自己的学识,善加判断。

他分析经书的“疏”与“经注”本来都是各自单行的,各家所守的“经注”以及单行的“疏”受授不同,其字其说龃龉者多,自《十三经》合刊注疏音释,学者能够识别其源流同异的并不多。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古本来校勘经书的文字,已不能够解决问题,最后只有凭借自己的学识作出抉择。

《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序》指出:“顾自唐以来,而徒沾沾于宋本,抑末也。”可见段玉裁不独鄙视俗本为不足据,就是通常以为的精善宋本,也亦去其积误而探其义理以定是非,这就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

其分析为:“读书有本子之是非,有作书者之是非(按当指立说),本子之是非,可雠校而定之,作书者之是非,则末易定也……仆以为定本子之是非,存乎淹博,定作书者之是非,则存乎识断、审定。”(《经韵楼集·与胡孝廉世琦书》)这些议论,给校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绝诣,有很多校例已为当代发现的敦煌写本、阜阳汉简所证实,不能不令人叹服。其所著《古文尚书撰异》勘正今本误字甚多,当时无别本可参,仅凭理校,今与敦煌写本对校,每多合者。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云:曾以《尚书》残卷《益稷》、《禹贡》两例“持与段氏《撰异》对读”,其中段氏所定“脞字从肉”、“繇字不从草”等例,“今照此写本。

6.韩诗外传啊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著录了其他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著作,现在都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根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相关
上一篇
诗经子袊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