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琼瑶与诗经

1.琼瑶和诗经的关系

说起琼瑶,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小说以及通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不仅风靡一时,而且经久不衰。她的言情小说自成一派,“琼瑶体小说”成为中文作家中独树一帜的流派,也是许许多多少女们的“恋爱教材”。以前看到有人批语琼瑶,说她的小说非常浅薄,我当时深以为然。不料,最近在细读中国古典诗词时却发现,原来琼瑶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底蕴,而且和《诗经》渊源颇深。

首先,琼瑶的这个名字就出自《诗经》。琼瑶本名陈喆,自幼出身书香门弟,父亲陈致平曾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母亲袁行恕曾任台北市立建国中学国文教师,其他一些亲戚更是了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搜一下。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琼瑶对文学有着天生的敏感,9岁在上海《大公报》儿童版发表短文《可怜的小青》。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知道,在《诗经》中,有首“木瓜”,中间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搞了半天,原来琼瑶这个笔名的出处竟然在此,根据这句诗的解释,“琼瑶”是指美玉,用它来作笔名,真是不错的创意。

除了笔名外,在琼瑶的作品中,亦有《诗经》的影子。比如小说《在水一方》,名称也是直接出自《诗经》。其中“蒹葭”的开篇第一句即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不仅如此,在改编成影视作品《在水一方》中插曲“在水一方”的歌词,乍一看以为琼瑶用白话将《诗经》中的“蒹葭”翻译了一遍,细读后品味,更觉得是以 “蒹葭”为底本进行的艺术创作,大家有空不妨将此进行对比。

琼瑶其他作品(如《一廉幽梦》等)与《诗经》的风格也大相径同,我想,这一切不仅仅是巧合,而是琼瑶本人对《诗经》热爱的一种表现吧。

当然,琼瑶作品与其他的古典诗词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小说《却上心头》的名称一看就知道出自李清照的名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其他相关联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望采纳

2.《诗经》是琼瑶还是金庸写的

《诗经》作者多不可考。其中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由 “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其音律、以闻天子”。 《诗经》有的是文人“献诗”而得。 《诗经》的编订者是太师。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秦代焚书之后,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存仅“毛诗”一家。毛诗附有大序、小序,是汉人解诗之作。

《诗经》作者多不可考。其中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由 “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其音律、以闻天子”。 《诗经》有的是文人“献诗”而得。 《诗经》的编订者是太师。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秦代焚书之后,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存仅“毛诗”一家。毛诗附有大序、小序,是汉人解诗之作。

评论者: 吾香愿恋 - 试用期 一级

其他回答共 1 条

《诗经》的作者很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王朝乐官制作的一些乐歌以及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很多是原本流传在民间的杂歌谣曲,经过周朝的乐官删削修改收集起来,使其适于周王朝的接受范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原为乐歌,可配乐歌唱。

“风”即国风,为周朝各诸侯国和地方的乐曲,大部分是民歌。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

“雅”乐名。被称为中原正声。二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有诗105篇。

“颂”为庙堂颂歌,是贵族祭神祭祖、歌功颂德的乐曲。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有诗40篇。

《诗经》的作者很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王朝乐官制作的一些乐歌以及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很多是原本流传在民间的杂歌谣曲,经过周朝的乐官删削修改收集起来,使其适于周王朝的接受范围。

《诗经》它带有抒情性的叙事风格,“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态度,以及对“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都是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对我国后世诗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第一块丰碑。

3.诗经的《蒹葭》和琼瑶的《在水一方》的异同点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水一方》

作词:琼瑶 作曲:林家庆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下佛,

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琼瑶的好像是《蒹葭》的译文《在水一方》来自于它

4.琼瑶小说在水一方与诗经中蒹葭有什么关系

和蒹葭没有直接联系,记得背景是江南,文中有一首歌,叫“在水一方” 内容简介 杜小双,她——冷傲孤高,沉静安详,独立自主,实际上,她也热情如火。

十八岁那年,骤成孤儿的她被带回了朱家。在这儿,出现了两位改变她生命的男人,面对他们,她会选择才华洋溢、骄傲自负的朱诗尧,还是执著於写作,满怀大志却无视现实的卢友文呢?而她的选择,又将对她的命运及朱家带来什么样的风风雨雨?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尾声 小双的故事,写到这儿,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有许多事,却仍然值得一提。

卢友文去世以后,葬在北投附近的山上。小双仍然带着小彬彬,住在外双溪那栋别墅里。

她的琴声,和彬彬的呢喃笑语,经常流泻在那山谷中,和着潺潺的溪水,和山间的松籁,共奏着一支美丽的歌。 我想,在那栋别墅中,小双真正享受过“爱情”,真正享受过“婚姻”,真正欣赏过她所爱的男人!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对小双来说,这两个多月却是“永恒”!因此,没多久,她和房东商量,开始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那栋别墅,大有“终老是乡”的打算。

我们全家仍然都关心着小双,热爱着小双,我们年轻的一群,像李谦、诗晴、我、雨农,当然还有诗尧!我们都依然是小双家中的“座上客”。有时,我们会作彻夜的倾谈,谈晚了,就在她家沙发上、地板上,横七竖八的睡着了。

小双,已从一个无邪的少女,变成了一位解人的少妇。她优雅、温柔、细致、清灵……坐在钢琴前面,她常常让一连串动人的音符,跳跃在那温柔如梦的夜色里。

卢友文那本《平凡的故事》,并不十分畅销,但却很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和震动。可惜卢友文墓草已青,尸骨已寒,他是无法目睹这番成就了!我常想,当初假若没有小双毅然提出“离婚”的一举,焉能刺激得卢友文真正写出一篇杰作!可见卢友文毕竟还是有才华的。

小双,她常常坐在溪边的大石头上,膝上放着那本《平凡的故事》,一坐数小时之久。我猜,那本书里的字字句句,她早已能倒背如流,她却依然喜欢捧书独坐。

每当她坐在那儿的时候,溪水在她脚底潺潺流过,她长发垂肩,一脸的宁静与飘逸,水中,反映出她的影子,在水里飘荡、摇曳……我就会忍不住想起“在水一方”那支歌。在水一方!在水一方!我们的小双,果然像我所预料的,总是“在水一方!”奶奶常去看小双,她仍然疼小双,几乎超过了疼我和诗晴,私下里,她还是爱讲那句话: “小双,她该是咱们朱家的人呢!” 小双,她真能成为我们朱家的人吗?我们谁也不知道。

但是,我那傻哥哥,却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过!当卢友文刚去世那段日子,诗尧从不和小双谈感情问题,他只是悄悄的照顾她,帮她谈生意,帮她弄唱片,帮她解决许多经济上的问题。他常去看她,坐在那客厅里,衔着一支烟,默然相对,而不发一语。

有时,我会忽发奇想,怀疑人类“因果”的传说,是不是全然无稽?我猜,前辈子,小双是欠了卢友文的债,而诗尧,却欠了小双的债! 转眼间,又是一年。这天午后,我、雨农,和诗尧结伴访小双。

小双正和彬彬坐在溪边,彬彬看到我们,就飞奔而来,两条小辫子在脑后抛呀抛的。小双站起身子,我望着她,她长发飘然,亭亭玉立。

水中,她的影子也如真如幻的在浮漾着。我忍不住叹口气,就轻轻的哼了两句: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诗尧看了我一眼,这支歌显然使他震动了。他忽然抛下我们,就对小双奔去。

我愕然的站着,拉着彬彬的手,望着他们两个。诗尧跑到小双的面前,站定了,他深深的望着她,问:“小双,咱们两个,是不是真预备这样耗下去了?” 小双低下了头,睫毛垂着,默然不语。

“很好,小双!”诗尧说,紧盯着她。“这些年来,你对于我,始终是水里的一个影子!既然你永远这样如真如幻的在水一方,那么,我也可以永远逆流顺流的追寻着你!你瞧,小双,河对面在盖新房子!” 小双很快的对河对岸看了一眼。

“盖新房子与我有什么关系?”她低哼着说。 “我要去买一栋!”诗尧肯定的、坚决的、不疾不徐的、从容不迫的说:“我要住在里面,隔着这条河,永远看着你,不论清晨还是黄昏,月夜还是雨夜,我要永远看着你,一直等你肯在这条河上架起桥来的那一天!” 小双抬起睫毛,楚楚动人的瞅着他,半晌,才说一句:“你何苦呢?”“谁说我苦?”诗尧扬着眉毛。

“大仲马老早就说过,人生就是不断的等待和期望。既然有所等待和期望,我又有什么苦?”小双怔怔的望着他,不再说话了。

水中,他们两个的影子在一起浮漾着。 太阳在水面反射出点点粼光,我一抬头,正好看到小双脖子上的坠子。

迎着阳光,那坠子晶莹剔透,像个发光体!朱家祖传之物,应该属于朱家,不是吗? 我忽然充满了信心,忽然充满了酸楚与柔情。挽紧了雨农,我们牵着小彬彬,走向了耀眼的阳光里。

5.诗经谁也没有琼瑶读得好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出自《诗经·秦风》。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我认为谁也没有琼瑶读的好,你看琼瑶写的歌《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把原诗的意境经过一番直白,却写的那么好,再加上邓丽君的深情演绎,堪称经典。

6.谁能告诉我诗经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全文,以及具体意思解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作品注释

注释:

琼琚:美玉美石之通称

匪:非

《木瓜》读解

《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瑶(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被《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现代学者一般从朱喜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笔者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瑶(瑶、玖);匪以为报,水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瑶(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瑶(瑶、玖);我以琼瑶(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读感:"投桃报李"这个成语,应当与这诗的立意有关(该成语也出自《诗·大雅》中的《抑》),只不过作为报答的东西更贵重,情意更深厚。本诗在这里说的是男女两情相悦。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真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挑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仪式。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西方人是否有这种传统还不清楚,但我们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读到这类似"投桃报李"的故事,只是其中充满着悲剧色彩。

如今我们似乎已不大看重仪式了。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一样。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男女交往可以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投桃报李"的仪式。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