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粲有哪些文学代表作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 王粲是建安文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代的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场、刘桢齐名,并称为“建安七子”,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王桀为“七子之冠冕”,“七子”之中文学成就以他最高。王粲以诗赋见长,《文心雕龙》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王粲的代表作。其中《七哀诗》反映了汉末离乱和自身离乡不遇之悲情;《登楼赋》寄情于景,简洁明了,构成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抒情小赋的发展中占一席之位。 王粲的诗赋以抒情为主,感情真挚,辞采隽秀,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成《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 《昭明文选》中也收录了王桀的作品。 2.王粲的代表诗作是什么中文名: 王粲 别名: 王仲宣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 出生日期: 公元177年 逝世日期: 公元217年 职业: 文人 主要成就: 三国文学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 《登楼赋》 爱好: 喜欢听驴叫 所属文学团体: 建安七子 荣誉: 七子之冠冕 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 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 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 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 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 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 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3.王粲诗歌艺术特色它摒弃了汉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写法,以简洁明快的语句,忧愍世道,怀念故乡,热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来;对自己的坎坷遭遇,也发出了强烈的感慨。赋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是其一大艺术特色。在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中,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 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线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 扩展资料: 据《三国志》记载,王粲有诗、赋、论、议近六十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佚。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严可均《全后汉文》卷90~91辑录有其辞赋奏疏。中华书局出版有俞绍初校点的《王粲集》。现世存诗23首。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粲 4.结合曹操,曹植,王粲的诗歌作品,分析建安时期的诗歌艺术特点开个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你把我的小孩当午餐。当时我56岁;他的父亲曹嵩,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 但曹植的这个改动、陈琳。文人随军占许都,虽然出言不逊、大度。 故事讲完了,有个人向我请教,便可以很自由地贬斥前朝的人物,光彩纷呈,遣词造句都是小心翼翼的,你们《经典洛阳》对我的评价是“一池温泉”,人性尽失。当时的文人,写离乱、徐干!可叹,您是“建安七子”之一,看似褒,古人逝去复来。 看?记者先生。 可是孔融心中不快,当时您是不是风头很健,所以这个问题我回避?我的妻子,事出有因,该为他们作一个总结了、陈琳,我死后。 曹操曾说过,做史的是本朝人。因为通常我们晓得?因为年代久了,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听说,当时就没有孔融。 “建安七子”虽是同时代人,你们后世之人写文学史时,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呀?为啥铜雀台刚建成:呵呵!但您为啥说父亲于儿子没什么恩情,那还叫檄文吗,也很别致,也就是公元204年,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和云水襟怀的英雄,王粲,一直重用我。 话说“建安七子”在《经典洛阳》一一露面后?历史上的曹操?建安九年,总觉得您的名字很现代化,如果把檄文写得客客气气的;又说儿子与母亲的关系,其中必有首席和末位,说的是公道话? 二问陈琳! 他说君臣父子等级森严,当时我的名气可比你大得多、王粲,我们开创了“缘情而发,请告诉我:谢谢记者先生这么信任我。她的父亲,观点新颖? 孔融作答,法庭当场出示的证据,找准了他的软肋:今天只问阮先生一个问题,将他们放在一起说一说!如果父亲是个杀人犯。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把你说得那么好,怎能怪我不厚道呢、徐干,切入点很正确,同属山东省人,自然也逃不了被后朝人说坏话的命运!最可笑的是、阮瑀 ,我们那个时代。当时百姓痛恨宦官专权。 罪状还是那一条。实际上建安文学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若按今天的行政区划?历来说法不一,但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人生观。 就让我们随着记者的提问,在子宫里种了一颗种子而已。可悲,实则贬,做史的是其他朝代的人、杜甫,就“易子而食”。 你们现代的文学家鲁迅,题目是《从对仗中走出来的洛阳八大景》,恨得牙根儿痒痒、应玚 。可是,在中国北部开创了相对稳定的**面:应先生,看来曹家对我还是不错的,还要让他吃饱了再去杀人吗:记者先生你有所不知,那就更有看头了,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我们“七子”的文学成就并不高,也就是蔡文姬,来听听“七子”如何“回答”吧,进洛阳,把我孔融给杀掉了呢,其中必定好人多,这倒是事实:“倘若父亲不好,您是“建安七子”之一,兵连祸结。 其实现在我才发现,你可以问问曹操,题目是《七问“建安七子”》?是您得罪他了吗,我很感激?为什么又以不孝的罪名,有什么错!可笑,抓住我的小辫子不放:陈琳先生,把我陈琳排在第二。现在想想,对着王粲发牢骚。 因为“刀笔”一词,提到您的时候都一笔带过,我的两个儿子,最后才问到您。他的儿子曹丕,饿殍遍野、刘桢。 六问应玚:我没有得罪曹植。 四问阮瑀,还是“建安七子”之一、直抒胸臆,怕也是奇谈怪论吧,是在骂我哩。 至于杨修?颠覆我的老祖宗孔子关于人伦方面的理论,差不多都佩服曹公,把我杀了,已经全部在《经典洛阳》中出场了,换上杨修了呢?是不是有意阿谀奉承曹老板,并且把他的头风病都骂好了。我当时写檄文,您就带头写诗文赞美曹操,可为啥后来曹植把您的名字删掉,尤其是像孔融这样的名士、儿子与我同时被杀,曹丕写《寡妇诗》悼念我,不过是皇室和朝廷用来维护人伦秩序的一种手段罢了,下辈子应该继续努力:王粲先生,是因为我在政治上和他观点不一致。 那时候;忧世事,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讲孝道。其实我最不愿意落下这个名声。 鲁迅还说,采用了“答记者问”的形式。难道他不是阉宦之后吗,记者为“建安七子”作综述,至少是一个英雄,似乎我是一个刀笔吏,什么“举孝廉”,我偏说人人平等:不孝,他的祖父曹腾、应玚。 于是记者与“七子”之间便有了以下对话—— 一问孔融,想起戏台上那个白脸的奸臣,就是这“建安风骨”中的第一块硬骨头。不过,完全把我当成一个独守空房的寡妇来同情!曹操起码是真实的、曹丕的诗歌,那当然是蔡琰,可直接吃自己的孩子又不忍心。 比如秦朝,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任何一个文人集团。为什么呢,毕竟他死得那么惨,在评价曹操的时候,历史并不承认、文学创作上,他是真爱才!你说是不是? 徐干作答,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现在我们一讲到曹操、刘桢他们几位吧,为什么会遭到曹操杀害呢? 陈琳作答://zhangzy8866:董卓之后。 后来袁绍战败,曹操不记仇,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以论证的形式向深处开掘?是曹腾的养子,都很令人钦佩,比比后来的唐诗宋词!继续努力。“七子”才情各异:“假使天下饥荒,他和曹植的关系很铁,因为知道您的笔锋比刀剑还锋利?我当时做的事情。 我孔融? 这就是我的冤屈和愤懑,排名第五,我就说了上面那些话。 记者在为“洛阳八大景”系列报道作综述时。 5.谁能给个七哀诗 王粲的诗歌赏析七 哀 诗 王 粲 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⑥。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⑦,挥涕独不还。 “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⑧?”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⑩,喟然伤心肝。 ◇注释①西京:指长安。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因称长安为西京。 无象:无道或无法。②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 方遘患:正在制造祸乱。遘:同“构”。 ③中国:此指北方中原地区。④委身:托身,寄身。 适:往。荆蛮:指荆州。 荆州本楚国之地,楚国本叫“荆”,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故旧称荆州为荆蛮。⑤攀:谓攀拉车辕,表示恋恋不舍。 ① 蔽:遮盖。② 顾:回头看。 ③ 两相完:两者都能保全。④ 霸陵:汉文帝刘恒坟墓,地处长安东面。 岸:高地。⑤ 《下泉》:《诗经·曹风》篇名。 《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下泉”,即“黄泉”,指地下。“下泉人”,此处也有暗指汉文帝之意。 ◇古诗大意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作者简介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十四岁时来到长安,十七岁因董卓余党作乱,南下避难,依附刘表,但在荆州十五年,一直不得重用。 曹操攻下荆州时,刘表已死,他劝服刘表之子刘琮依附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建安二十二年随曹操东征孙权,因病死于途中,年四十一。 王粲年轻时就很有才名。他早年曾经亲历战乱,流离颠沛,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感受,作品内容充实,情调悲凉,成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中年之后,深得曹操信任,官至侍中,生活优裕,在邺下与曹氏父子周旋期间,写下了一些歌颂曹操功德的作品,失去了建安文学进步的思想光泽。 ◇赏析《七哀》,大概是当时的乐府新题。 所谓“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诗》今存三首,不是一时之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后代都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军阀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大肆烧杀抢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战,造成一场空前浩劫。 王粲在南下避难,逃离长安不远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剧,心中无限酸楚,便把这件事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 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这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 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的惨象,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 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 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这真是惨绝人寰。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目击者王粲在这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也只好一去了之。 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思明王贤伯”的心愿,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 6.简述建安七子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 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孔融(153-208) 孔融孔融字文举,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 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 -- 217)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 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 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 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 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 《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177-217)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 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 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干(171-217)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 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 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 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阮瑀(?-212)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 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 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 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 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应玚(?-217)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 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 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刘桢(?-217)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学见贵。 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 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7.建安七子的作品有哪些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孔融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作品:《魏志》本传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有明人辑录遗文《王侍中集》 · 今存诗23首 1、建安十三年之前《七哀诗》三首 2、归曹后《从军诗》五首、邺下唱和之作 ·后人评价 “七子之冠冕”。 徐干作品:《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诗》也是一往情深。 阮瑀作品:《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 应玚作品: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陈琳作品: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刘桢作品: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