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古诗 乌江亭 王安石原文: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②, 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译文: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古诗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的赏析《题乌江亭》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译文: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③肯:岂肯,怎愿。赏析点拨: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3.题乌江亭的古诗诗意是什么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4.古诗中对乌江亭有何记载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以来是一个渡口,秦汉时期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亭之一。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刎,史称乌江自刎。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 公元前202年末,汉王刘邦撕毁与项羽在广武,即今河南荥阳东北订立的 以鸿沟为界的“楚河汉界”和约,与英布、韩信、彭越会师追击项羽。 韩信在 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设下埋伏,引诱项羽陷入重重包围,并令汉军学唱楚 国歌曲,以瓦解楚军的斗志。 项羽闻听四面楚歌,误认为刘邦已夺取西楚,郁 郁寡欢地同宠姬广姬对酒唱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 兮可奈何,虡兮庾兮奈若何! ”赓姬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义 气尽,贱妾何聊生! ”遂拔剑自刎。庾姬死后,项羽带着仅存的八百士兵连夜 突围。 后有灌婴五千追兵,项羽一口气跑到乌江,这时仅剰二十六人。根据司 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 乌江亭长……谓项王 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臣有 船,汉军至,无以渡。’ ”而项羽却说“天之亡我”,并说“且籍与江东弟子 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即使江东父老可怜他让他当大王,他都觉得 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还是自制于乌江。 唐诗中关于乌江亭的诗句尤以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 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最为著名。 5.王安石《乌江亭》赏析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译文: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6.【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乌江,这三首诗借对项《》:李清照用来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显然,她认为,项羽虽然兵败,但称得上英雄.《》:杜牧有对项羽负气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杜牧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须有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认为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算不上真正的“男儿”.《亭》是王安石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