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回乡偶书

1.《回乡偶书》的诗句意思

作者背景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注词释义 偶书:偶然写出来的. 鬓:耳边的头发. 衰:古音读作cuī.指鬓发稀疏、斑白.古诗今译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2.古诗回乡偶书诗词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3.古诗 回乡偶书

【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统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本题共二首,是作者于天宝四载(744)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八十五岁)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对床夜语》:"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wtp=tt。

4.【与古诗回乡偶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句子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描写家国破败,控诉当时繁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句子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5.古诗《回乡偶书》“乡音无改鬓毛衰”《衰》是念cui还是shuai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应当读shuāi,“cuī”是古代读音,在现代汉语中,“衰”虽仍是多音字,但其“cuī”音的义项中已经没有适合这首诗的意思,而“shuāi”的义项中才有“谓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的意思,因此在这里的应该读“shuāi”,在现代汉语中从字音和字义上来讲才是正确无误的.” 一、“衰”读cuī的音,在古代汉语中,一是表示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二是表示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如衰序(按一定比数递减的次序).在现代汉语中“衰”读cuī的音要写作“缞”,只表示“丧服”的意思.这样的意思当然与“鬓毛衰”的意思不相吻合.二、“衰”读shuāi,基本意思是衰老、衰落、衰残、衰败等,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也是一种衰残的现象,古代称作“衰白”,疏落变白的鬓发古诗文中称作“衰鬓”,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剑南诗稿》) 三、在现代汉语中,“衰”与“回”“来”不押韵,但在上古音韵中,“回”“衰”“来”属于同一个韵部(微部).。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