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唐诗的作文,我已经找到了,不过还是谢谢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诗让我读到了苏东坡的粗犷豪迈;“多情自古伤别离,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诗让我读到了柳永的多情怅惘;“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诗让我读到了李易安的慵惓情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首诗又让我读到了杜牧兴趣盎然、优雅恬淡的心境.古人有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怎样的环境里,造就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于诗词歌赋,从儿时起就觉得这里面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每读完然后自我评析,便因氤氲其中而感到由衷的陶醉,似乎是神魂颠倒,伴随着“为伊消得人憔悴”,觉得“衣带渐宽终不悔”.然而,读诗,读词,不仅是享受灵魂的洗礼,更是对人格的历炼.在诗词中,我读到了易安的黄花.易安的黄花,是外美如花,内秀如竹.生得聪颖,灵逸却因生不逢时而收敛了光芒.易安自小聪明绝顶,虽然年龄小,但胆识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人.只可惜命运是残酷的,易安虽找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然而没有白头携老,丈夫不幸中年病故.独守空房的易安,发出了怎样的唏嘘!然而,在第二位丈夫道貌岸然的行为下,易安再一次陷入不幸.面对丈夫贪婪、懦弱,虚伪而又毫无风骨,她又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痛斥!但是,一把黄花撒在瘦骨嶙峋的庭院,“应是绿肥红瘦”.在诗词中,我读到了太白的花间.怎样的壮志凌云?怎样的才华横溢?怎样的灵思?只是面对无能的君主,他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抱负兑为现实.于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代替了豪气,“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抒了胸臆.做个随心所欲的侠士不好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啊,这又是怎样的洒脱!在读诗中寻觅,在赏词中畅游.如果梦想可以成真,我愿在诗词的指引下幻化顾蝶,不惜一切代价.如蝶般,飘然莅临于吾心,翩翩却不失秀姿;如诗般,生逸灵动却唯美绝妙.我读诗读词,更爱读诗人如竹的风格!139回答时间:2008-10-25 17:05 | 我来评。 2.求一篇唐诗议论文议论唐诗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 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陆游用“钗头凤”这一调名大约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与唐氏仳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一样地倏然而逝,未能共首偕老。 因为这首词是咏调名本义的本事词,所以须首先交待一下词中本事。 一般的说法是:陆游初娶舅父唐闳之女,婚后夫妻相爱,而陆游的母亲却不喜欢自己的侄女,陆游迫于母命不得不与唐氏离异。 离异后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在一次春游中陆游与唐氏及其后夫士程邂逅于绍兴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 唐氏得后夫同意,遣人送酒馔致意,陆游感于前事,遂题此词于沈园壁上。以上情节来自宋周密《齐东野语》,查其中却有失实之处。 盖唐闳为鸿胪少卿唐翊之子。陆游有舅父六人,但其中并无唐闳游与前妻唐氏自然也不是表兄妹。 但据宋代诸家笔记所载,陆游与前妻唐氏在一次春游中于沈园相逢,晤谈之后而作此词这是可以相信的。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是男子口吻,自然是陆游在追叙今昔之异;昔日的欢情,有如强劲的东风把枝头繁花一扫成空。 别后数年心境索漠,满怀愁绪未尝稍释,而此恨既已铸成,事实已无可挽回。下阕改拟女子口吻,自然是写唐氏泣诉别后相思之情:眼前风光依稀如旧,而人事已改。 为思君消瘦憔悴,终日以泪洗面。任花开花落,已无意兴再临池阁之胜。 当年山盟海誓都成空愿,虽欲托书通情,无奈碍于再嫁的处境,也只好犹夷而罢。此词口吻之逼真,情感之挚婉,都不类拟想之作。 如果没有生活原型作为依据,只凭虚构是不会写得如此真切感人的。以上谈的是这首词的总体印象,为了印证这一印象,还可以从语言意象入手做进一步的分析。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三句抚今追昔,所表现的情感是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 “红酥”言其细腻而红润。李清照《玉楼春》(红梅)词:“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看南枝开遍末?”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 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其中便寓有爱怜之意。词人为什么只写手如红酥?这是因为手最能表现出女性的仪态。 如《古诗十九首》“纤纤濯素手”;苏轼《贺新郎》“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都是借手来显现人物的体态与仪表的例子。但在这首词里,词人不仅借对手的描写来衬托唐氏仪容的婉丽,同时联系下句“黄縢酒”来看,正是暗示唐氏捧酒相劝的殷勤之意。 这一情境陡地唤起词人无限的感慨与回忆:当年的沈园和禹迹寺,曾是这一对恩爱夫妻携手游赏之地。曾几何时鸳侣分散,爱妻易嫁已属他人。 满城春色依旧,而人事全非。“宫墙柳”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但同时也暗含着可望而难近这一层意思。 “东风恶,欢情薄”是借春风吹落繁花来比喻好景不常,欢情难再。“东风恶”的“恶”字多有人理解为恶毒之恶,这是不对的。 由于对“恶”字语义的误解,更将此句加以引伸,认为“东风恶”是陆游影射自己的母亲太狠毒,拆散了儿子的美满姻缘。这更是望文生义的无稽之谈。 为了纠正对此句的错误理解,在此不得不稍加辨证。盖宋元时语中的“恶”字本为表示事物程度的中性“甚词”,义同太、甚、极、深,并不含有贬义。 如康与之《忆秦娥》词:“春寂寞,长安古道东风恶。”意谓春光已去,而长安古道上的春风还在劲吹。 周邦彦《瑞鹤仙》词:“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是说西园落花已经飘零满地,东风又何必刮得如此之甚呢!元胡只从《快活三过朝天子》散曲:“柳丝舞困小蛮腰,显得东风恶”。 这是形容春风中杨柳不停地迎风飘舞,显得东风甚猛;如果柳丝是小蛮的腰肢,她必定感到十分困倦了。据此可知“东风恶”并非影射陆游的母亲。 至于这首词在客观上是否具有反封建的社会意义,这是另一回事,不应和词的本文阐释混为一谈,否则将会曲解作品原意而厚诬古人之嫌了。辨证既明,那么“一怀愁绪”以下三句自然是紧承好景不常,欢情难再这一情感线索而来,是陆游在向前妻唐氏倾诉几年来的愁苦与寂寞。 最后结以“错、错、错”三字,却是一字一泪。但此错既已铸成,即便引咎自责也于事无补,只有含恨终身了。 词转下阕,却另起一意。这里是用代言体直拟唐氏口吻,哭诉别后终日相思的苦情:“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这三句词因为是拟唐氏口吻,所以仍从往日同赏春光写起,而丝毫没有复沓之感,反而令人觉得更加凄楚哀怨,如闻泣声,如见泪眼,人物音容,宛然在目。“春如旧”一句与前阕“满城春色”相对应,既写眼前春色,也是追忆往日的欢情,但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 “人空瘦”,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一个“空”字,写出了徒唤奈何的相思之情,虽然自知相思无用,消瘦无益,但情之所钟却不能自己。“泪痕红浥鲛绡透”,。 3.【谁知道关于唐诗宋词的作文】“唐诗宋词”塑造民族精神 中国文学中博大深厚、富于文化底蕴,其中既有高度成就又易于大众接受的,是代表中国韵文最高成就的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由于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民族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我们在此无意夸大“唐诗宋词”的内涵外延,但它对培养民族的文化素质,确实是十分重要和直接的.唐诗宋词的情感意蕴,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使人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首先,要了解唐诗宋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平仄、押韵、对仗、词牌等.这些内容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同时要知道所读唐诗或宋词的字面意思.其次,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该诗或词的写作背景.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其思想情感内函,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你不了解杜甫的经历思想,不知道他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热爱的情感,不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挂着他心魂的话,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理解成一般性喜爱春雨的作品.在本诗中,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是出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因为好的春雨能滋润禾苗生长,能带来好的收成,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因此诗人一开篇就以喜爱的口吻赞之为“好雨”,说其“知时节”而下.他的心、他的情、他对事物的喜怒哀乐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思想,不但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在感受其对祖国和人民热血情怀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渐渐地萌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并融化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又如李白的诗歌,在充分表现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积极进取精神的同时,洋溢着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热爱的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等.每当我们读起这些诗句,无不热血沸腾,深受感染.如果能再了解一些李白的生平思想,那就更好了.再如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只有了解了北南宋时期国家破败、家园沦丧、爱国志士满怀爱国情怀壮志,却报国无门的特定历史状况,以及岳飞的生平思想后,才能真正理解一位爱国将领内心深处那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民族情怀,进而受到感染和启迪,并转化为自己的民族情操和民族文化素养.再次,感悟诗词情感意蕴,吟诵使之融为素质.在完成了上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后,还要“感其然,悟其所以然”,深入到对作品“情”的感受和“蕴”的感悟中,由学习知识进化到培养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感受其“情”、感悟其“蕴”呢?方法只有一个:读→ 朗读 → 朗诵 → 吟诵.一定要出声地读,而且由一般的“读”逐渐进入到“吟诵”.这样才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血液一样的“情”,感悟到如人的灵魂般的“蕴”.在经常地、多篇目地、反复吟诵“唐诗宋词”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素质.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雅”了点,“和”了点,“儒”了些.随着“唐诗宋词”的感受、感染、感悟及民族情感蕴蓄的加深,特别是更高层次的民族情感素质就渐渐地培养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所培养出来的文化素质将释放为我们前面所提及的能量,获得意想不到的人文效应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具有民族情感、爱国情感,更会在获得成功快乐的同时,享受着身为华夏子孙为国献力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和幸福,那是生命的最高意义和价值。 4.唐诗宋词相关的作文800字在唐诗宋词里惝徉 唐诗宋词可称作国粹,是国人的骄傲,说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恐怕不足为过。 它能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事一物,一个细节、一个过程,无不纳入作品之中。其细腻、其委婉;其粗犷、其直白,如行去流水、似自然天成,它有时跌宕起伏、有时别有洞天。 说它是一幅画,它色彩艳丽,国色天香、秀色可餐;说它是一朵奇葩,它芬芳四溢、花枝招展、姹紫嫣红。千百年来,它的理想境界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国人世代研习,视作瑰宝。 但是,唐诗宋词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说它本身的写意与风格,单说它们的氛围,就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我们不得不承认唐代发达的经济沃土,让唐诗的工整绝句达到了极至;宋代的开放盛世与历史沧桑,使宋词婉约与豪放走向顶峰。 我喜爱它们的华丽与朴实,即使唐诗在视觉上显得严谨刻版,我仍然喜爱有加,让我无法割舍。但是,如果硬要我在唐诗和宋词中二选其一的话,我还是要不由自主地被异彩纷呈的宋词所倾倒。 其理由是,宋词里有倍受仕途折磨的苏东坡,有命运多舛的女强人李清照,有多情才子柳永,有多情善感又不违母命的陆游,有秉承发展豪放词派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耳熟能享的词人太多太多,相传的词人佳话源远流长,让我不得不爱,让我无法不倾倒。如果说我喜欢宋词的婉约与纤巧,不如说我更喜欢它的粗犷与豪放;如果说我羡慕宋朝的歌舞升平,不如说我更同情词作者与南宋国的挫折和不幸。 读宋词,我有一种个人的渺小与国家弱败的仓凉与悲伤,有一种性格坚强与命运无情抗争的感动,有一种唇亡齿寒、国破家亡的壮烈与沉痛。 大唐盛世造就的雄厚基业,让子孙后代有享不尽的富贵和荣耀。 也许从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大宋王朝崇尚的将是一派莺歌燕舞、歌舞升平。也许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就注定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最后导致大金蚕食,命陨踏平欧亚大陆无敌手的强盛大元。 最可笑的是到南唐后主李煜那,作为一国之君,一心沉迷在词曲歌舞上,他面对宋朝的强大压力,无心治理国家,只图逆来顺受,以图苟且偷安,郁闷中只能是饮鸩止渴,最后命丧他乡。宋朝开国后宽松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文强武弱的事实摧生了宋代文化的大发展,成就了一批文化名人,造就了宋词的异军突起,使宋词由仅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迷迷之音,发展到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时代强音。 这不能不说是时代创造了宋词,宋词又还时代一个奇迹。使宋词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形成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高峰。 其中,苏东坡对宋词的贡献是令人敬仰的,他不仅拓宽了宋词的写作题材和写作范围,而且,把自己的一生与词作紧密相联,他的生活是一首词、他的爱情是一首词、他的仕途是一首词,他把自己的精神、思想、态度,甚至整个生命都融入了词作中。远大的抱负与事业上屡受打击,数次贬谪,没能把他击倒,反倒造就了一个精神永立、以苦为乐的文学巨匠。 我们学习苏轼的词,不仅从中学习了他的作品,更学习了他的人品;不仅学习了他的写人、状物、抒怀,更学习了他的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敢于直面人生的积极态度。 如果说北宋时期的苏轼面对的是个人的挫折与不幸的话,那么到了南宋的辛弃疾、陆游、岳飞、李清照,面对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的不幸和灾难。 因为金人南侵,国破家亡。我们从中不难看到那一个个“梦里挑灯看剑”的惆怅、“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无奈、“待从头收拾旧河山”的铮铮誓言! 个人的力量毕竟太渺小,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空飞转、时代变迁,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有一腔报国梦!看古词、学古人,让我们珍惜拥有、把握现在、聚沙成塔! 行走在唐诗宋词间 向往古人,向往古诗词中清静自在的女子。初夏季节,远处总会传来时高时低的鸟鸣声,在这热风冷雨的无赖光阴中乱人心肠。 三炷沉香已沓,瑶琴置于案几。女子青丝低挽,斜卧在榻,衣袂半拖。 一手扶头,一手随意垂下,细看她“……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 玉钗头上风”。书卷半掩着,似睡非睡。 堂前一株白蕊海棠,轻风起处,潮湿的香气,微微一荡,扑面而来。女子轻蹙眉头“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眼前的好风贴水,好树缀锦,堂前花香,更勾起女子的情思低吟。 感伤愁怨历来是中国古诗词的主调,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无不有着美丽彻骨的感伤。“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温庭均的《望江南》,是我比较喜爱的一首小词,那种闺思难了,那种伊人盼归,从一个“望”字,到“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到失望,末了,幽幽的生出的这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怎能不令人柔肠寸断,百转千回? 常常的,一杯清茶,手捧书卷,便会不知不觉地浸入古诗词,似于古人同行。 你看那秋凉之夜,月圆之时,她“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掩不住心中淡淡的遗憾。然而,一旦“雁字回时”,心中的人来了书信,便觉“月满西楼”月圆人团圆了。 当然,。 5.关于古诗的文章八百字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古诗不仅给我的生命田园抹上了绿色,而且让我的心灵腾飞,融入那千年唐风宋词中,遥望天外云卷云舒,聆听海天相接处渔歌唱晚,更让我这个北方少年感受到了塞外大漠孤烟壮阔。 古诗,让我的生命丰富多彩!我爱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