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 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 “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 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 后两部作品由于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为此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严格意义上的“垮掉派”作家杰克·克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威廉·博罗斯于40年代在纽约相遇,格雷戈里·柯尔索(1930年-2001年)在50年代加入了这个阵营。 50年代中期,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盖瑞·施奈德、劳伦斯·费尔林希提、迈克尔·麦克鲁尔、菲利普·沃伦和卢·韦尔奇等也加入“垮掉派”阵营。 除上述重要作家外,“垮掉的一代”中还有一些看上不那么显赫的参与者,这些人的参与在不同程度上为“垮掉派”作家提供了丰富的主题。 例如赫伯特·汉克,是博罗斯于1946年结识的一个瘾君子小偷;哈尔·切斯是丹佛市的人类学者,他在1947年将尼尔·卡萨蒂(1926年-1968年)介绍至这个团体中。 “垮掉的一代”中一些女性作家经常被人们忽略,而这些女性对此流派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要的女性“垮掉派”作家包括伊迪·帕克和琼·沃尔莫。她们的公寓位于曼哈顿上西区,是“垮掉派”作家们聚会的沙龙,被泰德·摩根称为“前六十年代公社”,琼·沃尔莫本人也是“垮掉派”作家文学讨论的重要参与者。 威廉·博罗斯于1914年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是“垮掉的一代”中最为年长的作家。在圣路易斯时,博罗斯与大卫·卡默尔相遇,由于两人都具有同性恋倾向,因此关系十分密切。 大卫·卡默尔深深迷恋一个名为卢申·卡尔的年轻学生。当卡尔离开故乡去外地求学时,卡默尔开始跟随他在美国国内辗转游历。 后来,两人在芝加哥再次与博罗斯相遇。1943年,卡尔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卡默尔和博罗斯都跟随他来到纽约。 在那里,卡尔结识了杰克·克鲁亚克和艾伦·金斯堡,并把这两人介绍给威廉·博罗斯认识。 1944年,卡尔在一场口角中用匕首杀死了卡默尔。 事情发生在哈得孙河旁的一个公园内。卡尔杀死卡默尔之后,将他的尸体丢进河水中。 卡尔不慎杀死卡默尔很可能是一种自卫行为,尽管当时并没有第三者在场。事后,克鲁亚克帮助卡尔处理了作案的工具。 然而第二天,卡尔就到警局自首,而克鲁亚克则被指控协从犯罪而被捕。后来,克鲁亚克在他的作品《杜罗兹的空虚》中写到了这一事件。 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小镇与城市》中也曾对此事有所影射。 博罗斯一直非常渴望能够体验犯罪行为的感受。 他曾有意识的和罪案频发的纽约地铁保持联系,参与过贩卖盗来物品、致幻毒品,并有超过十年的吸食鸦片的历史。博罗斯就是在这一时期认识赫伯特·汉克的。 汉克是一个三流的小偷和吸毒者,经常在时报广场周边活动。 汉克在“垮掉派”作家眼中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物。 金斯堡曾说过,“垮掉派”作家追求所谓的“最高真实”。而在他们眼中,来自社会底层的汉克的生活中包孕着他们这些来自社会中上阶层的人们所无法体会到的真实。 然而,这个松散的组织从成立开始就麻烦不断。1949年,金斯堡就开始官司缠身(他的家中堆满了偷来的东西,他本人也曾驾驶过一辆载满偷窃脏物的汽车,等等)。 为。 2.美国垮掉的一代作为一个流派,"垮掉的一代"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比较短暂而奇特的文学现象。 它滥觞于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兴盛于50年代中到70年代末,前后只不过三十多年时间。7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社会生活情况的变化,凯鲁亚克的逝世,巴罗斯移居伦敦,"垮掉的一代"渐趋衰微。 "垮掉的一代"被文学史家称为"以扭曲的心理反映扭曲的世界而产生的扭曲的文学现象"。这个群落的作家们对美国社会不满,就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抗争。 但因缺乏正面的理想,他们的不满只能是一任自己的感情毫无节制地宣泄,他们的抗争只不过是个人的一些随心所欲的不负责任的行动。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中含有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 但他们的作品大胆揭露美国社会的黑暗面,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的。他们在艺术上敢于冲破一切传统的羁绊,大胆创新,对后人还是有一定启示作用的。 他们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作家,在美国文坛上还是留下了一定影响的。 3.“垮掉的一代”这种文学流派的作品有我只知道有一本书《在路上》 以下摘自百度知道 “垮掉的一代”英文为“Beat Generation”,最早出现在1948年杰克·克鲁艾克与小说家约翰·克莱隆·赫尔墨斯的一次对话中,后者在为《纽约时报》写的一篇文章里采用了《这是垮掉的一代》的标题,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4.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1969年 )的 《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 —1997年 )的 《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一 1997年 )的 《裸体午餐》等。 后两部作品由于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为此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威廉•博罗斯于1914年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是 “垮掉的一代”中最为年长的作家。 在圣路易斯时,博罗斯与大卫•卡默尔相遇,由于两人都具有同性恋倾向,因此关系十分密切。汉克在“垮掉派”作家眼中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物。 金斯堡曾说过, “垮掉派”作家追求所谓的“最高真实”。 而在他们眼中,来自社会底层的汉克的生活中包孕着他们这些来自社会中上阶层的人们所无法体会到的真实。 尼尔•卡萨蒂于1947年加入也给这个集体带来了不少麻烦。很 多 “垮掉派”成员都对他十分迷恋。 金斯堡曾经和他有过恋情,克鲁亚克曾在40年代末期和他一起进行公路旅行,这些都成为他的名作《在路上》的重要素材。 卡萨蒂本人并不是作家,然而很多“垮掉派”作家却在和他通信的过程中吸取了他的自由散漫的语言风格,克鲁亚克曾声称这对他创作《在路上》所采用的“无意识写作”的技巧起到了关键作用。 5.什么叫做“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有人根据英文“Beats”和“Beatniks ”(“垮掉青年”的俗称与谑称)译成“避世青年”或“疲塌派”,也有人取其诗歌的部分特征,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 “垮掉青年”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脱俗”方式来表示抗议。 他们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层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50年代初,他们的反叛情绪表现为一股“地下文学”潮流,向保守文化的统治发动冲击。 多数垮掉派文人来自东部。著名的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巴罗斯、格雷戈里·柯尔索、约翰·克莱伦·霍尔姆斯、塞缪尔·克雷姆和加里·斯奈德等。 1950年,凯鲁亚克与巴罗斯合写侦探故事未成,却各自完成了一部垮掉派小说《小镇与城市》(1951)和《吸毒者》(1953)。霍尔姆斯从中受到启发,在小说《走吧》(1952)中更明确地反映纽约“垮掉青年”的生活感受,又在《纽约时报》上鼓吹垮掉派文学,但这种尝试受到东部学院派势力的压抑,他们就往西部寻求同道和发展基地。 当时洛杉矶近郊的西威尼斯有个以劳伦斯·李普顿为首的垮掉派组织,他于1955年发表小说《神圣的野蛮人》。在旧金山,以劳伦斯·弗林盖悌的“城市之光”书店为中心,聚合了一群立志从事“文艺复兴”的反学院派诗人,他们的首领即是后来成为“垮掉的一代”理论家的肯尼斯·雷克思罗斯。 1955年夏天,“垮掉文人”和反学院派诗人(包括旧金山诗人和黑山派诗人)在旧金山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自此之后垮掉派文学作品开始流行。金斯堡在会上朗读了他那首被誉为“50年代《荒原》”的长诗《嚎叫》。 这首诗以怨气冲天的哀号表达“我这一代精英”的痛苦与自暴自弃,斥责“莫洛克”神统治下的军事化、商业化的社会。1956年,他的诗集出版,轰动全国。 1957年,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出版,它描写垮掉分子在各地流浪的生活,使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为之神往,奉为“生活教科书”。 这两部作品出版后,《常青评论》、《黑山评论》等杂志连续出版专号,加以推荐。 诺曼·梅勒的被称为美国存在主义宣言的《白种黑人》(1957),以及1960年他在波士顿审讯中为巴罗斯小说所做的辩护,则从理论上论证了“垮掉文学”的意义。商业化宣传使得美国青年纷纷接受“垮掉”生活方式,从爵士乐、摇摆舞、吸大麻、性放纵直至参禅念佛和“背包革命”(指漫游旅行),一时成为风气。 “垮掉派”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问题。霍尔姆斯和梅勒借用欧洲存在主义观念,宣扬通过满足感官欲望来把握自我。 斯奈德和雷克思罗斯则吸收佛教禅宗的学说,以虚无主义对抗生存危机。在政治上,他们标榜自己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 在艺术上,据雷克思罗斯在《离异:垮掉的一代的艺术》(1957)中宣称,他们“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凯鲁亚克发明的“自发式散文”写作法和查尔斯·奥尔逊的“放射诗”论,在“垮掉文人”中被广泛奉行。 由上述艺术观点支配的“垮掉文学”运动,虽然昙花一现,而且掺杂大量不健康的因素,仍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大量“垮掉诗”因具有大众化和反象征主义倾向,长期在青年中流传。 在小说方面,凯鲁亚克的一组用自发表现法写成的“路上小说”,除了《在路上》之外,还有《地下人》(1958)、《达摩流浪汉》(1958)、《特莉斯苔萨》(1959)、《孤独天使》(1959)等。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继承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所开创的美国文学中写流浪生活的传统,形成了一种为当代其他小说家所仿效的模式,主人公为逃脱污浊的环境而四出漫游,寻找自由和归宿。 它们的另一个特点是主人公毫不隐讳地大谈自己的境遇和感受,作自我剖析,这种“个人新闻体”手法在60年代得到较大的发展。 巴罗斯对暴行、堕落、吸毒和犯罪等的描写在“垮掉”作家中首屈一指。 他同时又在语言和小说的形式上进行大胆实验,用“剪裁法”拼凑和改变小说的结构。他的代表作《裸露的午餐》(1959),由于反映了“真正地狱般的”地下生活,引起了一场诉讼和论争。 以后的作品如《诺瓦快车》(1964)、《柔软机器》(1966)和《爆炸的火车票》(1967),也采用了真实与梦魇相混合的手法,全面、冷酷地表现作者厌恶社会的冷酷的幽默感,后来有人因此把巴罗斯列入“黑色幽默”小说家行列。 6.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影响“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尽管“垮掉的一派”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文学流派,但这一流派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却是强大而深远,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几个作家或作品上。 从很多角度上看,“垮掉的一代”都可被视为美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支“亚文化”。“垮掉派”文人是二战之后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和观点影响了后世的人们对文化的理解。 “垮掉派”文人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放纵的**和吸毒等)。他们也是美国知识阶层中权威和主流文化最激烈的挑战者。许多“垮掉派”文人对东方文明充满兴趣,他们在西方传播了关于禅宗和佛教的种种知识。 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垮掉的一代”,应该是诗歌界,尤其是80年代的中国地下诗歌运动——无论莽汉主义,还是口语派,多少都受过金斯伯格《嚎叫》的影响。1990年华东师大的研究生陶跃庆、何晓丽译出《在路上》,1996年,李斯的《垮掉的一代》问世,1998年文楚安译的《在路上》和其后陆续出版的《金斯伯格诗选》、《垮掉的一代及其他》等相继在中国文艺青年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当年,凯鲁亚克从东方的禅宗中学习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而今,中国的青年更感兴趣的则是其反抗的姿态和不顾一切的无所谓的决绝。 阿米里·巴拉卡曾说过:“所谓‘垮掉的一代’是指一群来自不同国籍的人,这些人得出结论,以为社会这个东西很扯淡。”而这一点,就是户籍制度开放、允许人员自由流动后的中国90年代的文艺青年的第一感受。由此,中国70年代出生的作家与艺术家在学习西方艺术与文学的营养时,和早年的“先锋派”完全照搬某个作家、某种风格不同,他们更多地吸收了多个作家不同的营养,并创立出自己的写作风格——虽然杂乱,不够纯粹,但却足够惊世骇俗。 7.“垮掉的一代”是什么意思垮掉的一代英文是Beat Generation 一、Beat的来历和含义 Beat一词的意义有十几种:令人厌倦、疲惫、困顿、不安,消耗、摇滚音乐中的节拍,敲打等等。 该词由凯鲁亚克最先使用,按他自己说是听到一个朋友用这个此来表达精神上的绝望和世界末日快要到来的感觉,后来有一次他在家乡的教堂里受到启示,觉得这个词与《圣经》里耶酥“登山训诲”的福音(the Beatitudes)又有联系,同时它又象征当时流行的“博普”音乐(一种节奏疯狂急促的爵士音乐)的节奏,他因此用Beat来概括他们这些“彻底垮掉而又满怀信心的流浪汉和无业游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约翰•霍尔姆斯指出,Beat在这里主要是指“精神/心灵意义上的某种赤裸裸的直率与坦诚,一种回归到最原始自然或意识时的感觉。” (纽约时报杂志,1952年11月)也有人认为它体现了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的精神,可以用“我不知道,我不在乎,反正都一样”和“垮掉即幸福”两句话来概括。50年代末,垮掉派作家被媒体称为Beatniks,这一称谓来自前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Sputnik,带有贬义。 二、“垮掉的一代”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种恐惧共产主义的心理笼罩着美国的统治阶层。他们对外实行冷、热战,对内实行高压政策,出现“麦卡锡主义”,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相互不敢信任。 人们对这一现实极为不满,又不敢反抗。个人权力遭到无情践踏,美国所标榜的自由与民主的幌子也被彻底撕烂,传统的道德与价值观、善与恶的正统教义、理性与秩序等显然已经不能说明战后这个荒诞的世界。 在这种气氛中,文化领域也受到直接影响,小说、诗歌、电影和杂志不是受到麦卡锡主义的污染,就是因保守的新批评家的苛责挑剔而变得毫无生气。文学艺术只局限于高雅而保守的狭窄范围。 此时,存在主义传遍美国,在小说家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等人的作用下,形成美国式的存在主义。在这一人生哲学影响下,人们摒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选择另一种生存方式。 青年们身穿奇装异服、头留长发,满嘴粗话,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鄙视一切、否定一切,厌恶固定的工作、结婚和家庭生活,他们提倡回归原始生活,吸毒、酗酒、偷盗等无所不为,极为沉沦。 但在这种沉沦中,他们又有激昂的一面,他们反对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讨厌机器文明。可以说,他们是一批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者,一批从自我出发、疯狂追求个人绝对自由的年轻人。 三、“垮掉的一代”的产生与结束 “垮掉的一代”诞生于1955年,那一年,几位在旧金山活动的诗人联合举行诗歌朗诵会,金斯伯格朗诵了他的新诗《嚎叫》,代表“垮掉的一代”向社会发出愤怒的、声嘶力竭的抗议,标志着“垮掉的一代”正式形成。代表人物主要有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1926-1997),代表作《嚎叫》(Howl)被誉为50年代的《荒原》;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被称为“垮掉派之王”,代表作《在路上》(On the Road)与《嚎叫》一起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威廉•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1914-1997),代表作《裸露的午餐》(Naked Lunch)。 其他重要人物还有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格利高里•考索(Gregory Corsu)等。“垮掉的一代”所有重要作品都发表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他们的作品已不再具有前期的那种震撼力与新鲜感,运动渐入尾声。 虽然如此,到70年代,“垮掉的一代”已得到普遍承认,被看成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斯伯格在1974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成员。 他的《美国的衰亡》(The Fall of America)同年获美国全国图书奖。 四、“垮掉的一代”的特点、意义和局限 在文学领域内,“垮掉的一代”矛头直指重形式轻内容、远离现实的学院派传统,而以布莱克、华兹华斯、美国超验主义诗人、惠特曼、威廉斯这些不落俗套、具有反叛精神同时又深切关注社会状况和人类命运的文学家为楷模。 他们抛弃文学中的清规戒律,师从被新批评派贬低的浪漫主义诗人,就是为了解放被压抑的想象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和需求,也就是要像吸毒、参禅和纵情于爵士乐一样,解放自我。他们写的是一种即兴的、属于准文化的反诗歌。 他们用呼吸调节诗行的节奏,发扬光大了林赛和桑德堡开创的现代诗朗诵艺术,把诗歌从文学讲台重新带回街头。“垮掉的一代”生活上的放荡和文学上的反叛是他们的探索历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为了最准确地表现自我和表达对美国社会的抗议,他们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一直都在进行不懈的实验和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创作观和美学思想,其核心就是凯鲁亚克提出的“自发性写作”(spontaneous writing)的观点。这种观点同新批评和艾略特的非个性化原则直接对立。 凯鲁亚克曾经严厉批评了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的客观性原则,说它是对诗人的“束缚”,使他不能“自由地歌唱”,并且阉割了诗中的“男子气”。因此“垮掉的一代”师从布莱克和惠特曼那样热情奔放、蔑视教条、崇尚自由的浪漫派诗人。 金斯伯格的许多诗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惠特曼的《自我之歌》的现代翻版。另。 8.垮掉的一代指的是哪种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或 称 “疲惫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 一词有“疲惫”或 “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 “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学领域, “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 9.有人了解诗人阿斐的诗歌 以垃圾的名义 吗写于2001年,被称为中国80后 中国垮掉的一代宣言!写得畅快! 《以垃圾的名义》 世间最肮脏的一分子,我以垃圾的名义宣誓: 从此脱离优雅、崇高、理想、奋斗 脱离所有羁绊,以垃圾的形状、垃圾的呼吸、垃圾的头脑 活在这个世界上,活在你们的眼皮底下 以蛆虫为伴,以肮脏为荣,以死亡为终极目标 以垃圾的名义,取消你们,包括你们的父母和孩子 任由你们皱眉、捂鼻、吐痰,像害怕死亡一样远离我们 你们的父母升天我在垃圾场奏乐 你们的孩子夭折我在垃圾场宴会 你们痛苦的时候我大笑 你们自杀的时候我观看 就这样,我取消你们,视你们为无物 取消你们的蔑视,取消你们的愤怒 取消你们的躯体和感情 以垃圾的名义,公然暴露自己的野心 世界:我以及所有同胞的天下,巨大的垃圾场 人民:替我们繁衍后代的机器,天然的奴隶群 我借风飞扬,穿越高山河流、国家村庄 穿越无辜死亡者堆积成山的战场 穿越吸毒者瑟瑟发抖路过的街道 穿越美国的繁荣、非洲的苍凉 穿越太平洋的怒涛和喜马拉雅山顶 把我的芬芳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带到你们每一个引以为豪的场所 以及每一个垂死者的必经之处 我在你们和你们尊崇为神或上帝的视线里 悠然而过,不带一丝表情,甚至闭目养神 以垃圾的名义,我死后渗入土壤 渗入你们的根部,你们祖先以泪洗面的最深处 触及中国孔子腐烂的神经,安详而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