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1)通过风雨、寂寞的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塑造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意境。 (2)本词主要运用了抒情、烘托、炼字、象征、拟人等手法,前三种较为主要,可以从中任选一种加以赏析。 示例一: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这首运用了烘托的手法。 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停,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 示例三:这首词精于炼字。 “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暗切微妙人情。一个“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 “那堪”二字,则揭示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 示例四: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残花”象征沧桑的人事,暗含词人对美好破灭的痛惜之情;“重门”象征紧闭的心扉,深刻地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灵。(若答“拟人”可从“送”入手赏析,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青门引》张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此词为一首春日感怀之作,抒写寂寞情怀。 词描写和渲染风雨初停后暮春月夜的萧瑟凄清,表达词人孤栖无奈的感伤悲愁。词的上片写词人对春日天气变化的感触和心理感受。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写春天频繁的天气变化。“乍暖”二字写出天气是突然由寒变暖;“还”字一转,引出天气的又一次变化:风雨突袭,有点轻冷之感。 词人敏锐的感触,不仅体现在对天气频繁变化的感觉上,更表现在对词语的运用上:天暖的感觉是“乍”,天冷的感觉是“轻”,风雨消停是“定”。词人的遣词是如此精确,暗含了微妙的个人感情。 “庭轩寂寞近清明”点出此时已到清明,直言词人的感受是“寂寞”。“残花中酒”进一步点出“寂寞”的原因:春天已到迟暮之时,花朵凋零,词人由此联想到世事的沧桑,感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破灭。 因此词人借酒消愁,谁料更加重了心头的愁闷;“又是去年病”点出全篇的主旨,去年如此,今年同样如此,表达了词人不尽的忧愁。下片写词人酒醒后的寂寞和伤怀。 “楼头画角风吹醒”,兼写视觉和听觉:凄厉的角声,轻冷的晚风把酣醉的人惊醒。“醒”字写出听到晚风吹过来的角声,酒醉之人不得不苏醒的那一刻的反应,也暗含了酒醉的程度很深,而被迫醒来又是多么痛苦不堪;“入夜重门静”,已是深夜,重重的院门显得更加宁静,词人的心情更加孤寂。 词人以现境象征痛苦的心境。“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指出重重之门也阻隔不了内心的愁闷之感,溶溶月光居然隔墙送来少女荡秋千的倩影。 “秋千影”透露出词人的所念所想,这样隐约朦胧的透露,更增加了词的情致和韵味。“那堪”二字,意在揭示词人因秋千影而触动的情怀,也深刻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绪。 全词情景交融,含蓄婉转,意味隽永,充分体现了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表现了张先词的风格。 3.张先《青门引》全词是什么意思青门引 定格: 中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仄平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中中平平仄(韵)。 作者: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2,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3。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全部注释 1.青门引:属小令,双调五十二字,上片五句,下片四句。 2.中酒:醉酒。 3.画角:军中号角,因涂有色彩故曰画角。 4.乍暖:忽然变暖 5.方定:才定 6.角:古代的军号 这首词构思别致、精巧。用从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时至,烘托作者的心绪不安;残花中酒展现作者的失意感伤;不说酒意被角声所惊而渐醒,却说是被风吹醒;入夜月明人静,只见隔墙送来秋千之影。再现作者瞬间隐约之喜。全词含蓄宛转,丽辞腻声,表现出张词的风格。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残春病酒,已觉堪伤,况情怀依旧,愁与年增,乃加倍写法。结句之意,一见深夜寂寥之景,一见别院欣戚之殊。梦窗因秋千而忆凝香纤手,此则因隔院秋千而触绪有怀,别有人在,乃侧面写法。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怀则自触,触则愈怀,未有触之至此极者。黄蓼园《蓼园词选》:落寞情怀,写来幽隽无匹,不得志于时者,往往借闺情以写其幽思。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末句那堪送影,真见描神之笔,极希微窅渺之致。 此为春日怀人之作。词中所写时间是寒食节近清明时,地点是词人独处的家中。全词抒写了词人感于自己生活孤独寂寞,因外景而引发的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 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乍暖”,见出是由春寒忽然变暖。“还”字一转,引出又一次变化:风雨忽来,轻冷袭人。轻寒的风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词人感触之敏锐,不但体现对天气变化的频繁上,更体现天气每次变化的精确上。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遣词精细确切,暗切微妙人情。 人们对自然现象变换的感触,最容易暗暗引起对人事沧桑的悲伤。“庭轩”一句,由天气转写现境,并点出清明这一气候变化多端的特定时节。至此,这“寂寞”之感就进而属于内心的感受了。歇拍二句,层层逼出主题:春已迟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变迁,象喻着人事的沧桑,美好事物的破灭,种下了心灵的病根。此病无药可治,唯有借酒浇愁而已,但醉了酒,失去理性的自制,只会加重心头的愁恨。更使人感触的是这样的经验已不是头一遭。去年如此,今年也不例外,“又是去年病”点明词旨。过片承醉酒之后而来。“楼头画角风吹醒”,兼写两种感觉。凄厉的角声,轻冷的晚风,使酣醉的人清醒过来。黄蓼园评云:“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蓼园词选》)这一个“醒”字,表现出角声晚风并至而醉人不得不苏醒的一刹那间反应,同时也暗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伤心人被迫醒来自是痛苦不堪,“入夜”一句,即以现境象征痛苦的心境。夜色降临,心情更加黯然,更加沉重。而重重深闭的院门更象喻着不得开启的心扉。结句指出重门也阻隔不了触景伤怀,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了过来。黄蓼园对此句也甚为激赏:“末句那堪送影,真是描神之笔,极希微窅渺之致。”(《蓼园词选》)月光下的秋千影子是幽微的,描写这一感触,也深刻地表现词人抑郁的心灵。“那堪”二字,重揭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 此词用景表情,寓情于景,“怀则自触,触则愈怀,未有触之至此极者”(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尤其是词之末句,写人却言物,写物却只写物之影,影是人,人又如影之虚之无,确实写出了隽永的词味。总之,张先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此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4.宋代范仲淹写的《青门引》全词内容和意思mayongbbb、ttsecsb与申子于磁所谈的,都是张先的《青门引》,附原作如下: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这风格,一看就是张先“张三影”,满怀士大夫的闷骚气,不用说了吧? 工藤凌香 说的靠谱。 这是范仲淹的全诗词集,请您参照:/c?m=9d78d513d9d431aa4f9d90690c66c0101d43f6682bd6a00209d78439e5735a315016e5ac56510705a3d20c1616dc3d48adb0687d6d4566f58cc9fb57c0fdc97f7fdb3034074cd51a44940eafbc17789e3dc44de8db40afadf14494a9d9d9d45558c152&p=9133c20a86cc4ae41cbe9b7f4a&user=baidu那么,楼主可否告知一下这首范仲淹《青门引》的出处呢?coolsun_hills 所举的词,似是范之风格,但我在百度上却怎么也查不到。事实上,其中一句眼熟的句子,正是在范仲淹《书扇示门人》诗中的,即: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所以,我很难判断这首《青门引》的出处。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1)通过风雨、寂寞的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塑造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意境。 (2)本词主要运用了抒情、烘托、炼字、象征、拟人等手法,前三种较为主要,可以从中任选一种加以赏析。 示例一: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这首运用了烘托的手法。 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停,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 示例三:这首词精于炼字。 “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暗切微妙人情。一个“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 “那堪”二字,则揭示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 示例四: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残花”象征沧桑的人事,暗含词人对美好破灭的痛惜之情;“重门”象征紧闭的心扉,深刻地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灵。(若答“拟人”可从“送”入手赏析,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小题1:描写了风雨、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 渲染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氛围。小题2:示例:1.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意思对即可)2.烘托。 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时至,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来烘托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描写的意象从词中不难找到,关键是要找全。由“风雨、残花、秋千影”等可以看出渲染出了凄冷、伤感的氛围。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词用景表情,寓情于景,尤其是词之末句,写人却言物,写物却只写物之影,影是人,人又如影之虚之无,确实写出了隽永的词味。 另外词中还用气候、秋千影等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情。 。 7.求张先《青门引 春思》的全词及赏析青门引 春思 【宋】张先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 残花中酒, 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 隔墙送过秋千影。 这是感春怀人的小词。 词中写出从风雨初定的黄昏直到月明之夜,孤独的作者触景伤心的种种感受。此词用字非常新警,如“楼头画角风吹醒”句,“醒”字极尖利,给人触目惊心之感。 末二句与前面提到的“三影”同为名句,它不实写打秋千的人,而借秋千影来显示他人对春残花落的无知无感和作者的多愁善感,以及他人欢乐而己独伤悲的难堪情状,意味隽永。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 通过风雨、寂寞的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2分),塑造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意境(2分)。 小题2:本词主要运用了抒情、烘托、炼字、象征、拟人等手法,前三种较为主要,可以从中任选一种加以赏析。示例一: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1分)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3分)(意思对即可)示例二:这首运用了烘托的手法。 (1分)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停,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3分)示例三:这首词精于炼字。 (1分)“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暗切微妙人情。一个“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 “那堪”二字,则揭示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3分)示例四: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1分)“残花”象征沧桑的人事,暗含词人对美好破灭的痛惜之情;“重门”象征紧闭的心扉,深刻地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灵。(3分)(若答“拟人”可从“送”入手赏析,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1-2分) 小题1:试题分析:先从诗歌中找出作者所选择的意象,分析出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所营造的一种氛围。 组织语言即可。小题2:试题分析:题目中非常明确的指出诗歌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由诗歌的特点“诗言志”和诗体可首先分析出涉及到的抒情手法,再具体到诗歌内容,涉及到练字和多种我们常用的表达技巧。 这样结合诗歌内容可分析出,合理组织语言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