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中东辙曲艺中的十三辙是从韵母的角度,将现代汉语北京音系的音节分成为十三大类: 一、中东辙,或叫中东韵(下同):eng、ing、ong、iong、ueng 二、江阳辙:ang、iang、uang 三、人辰辙:en、in、uen、un 四、言前辙:an、ian、uan、 五、由求辙:ou、iou、iu 六、遥条辙:ao、iao 七、灰堆辙:ei、uei、ui 八、怀来辙:ai、uai 九、发花辙:a、ia、ua 十、缺斜辙:ie、ue 十一、梭波辙:e、o、uo 十二、衣七辙: i、u、er 十三、姑苏辙:u 2.风雨归舟的岔曲 (中东辙)风平浪静,清江畔朝霞映红,闪烁烁,亮晶晶,变幻无穷,见干两旁垂碧柳,琳琅茂盛郁葱葱,但见说鸟群集在芦花岸,展翅飞翔荡玉琼,扁舟扬帆随风送,渔翁垂钓江面横,忽见那宇宙浑浊风云涌,一派江天雾迷蒙。 (过板)光闪闪沈雷大作,巨响隆隆,眼见那大雨顿时从天降,漫山遍野水流洪,江涛滚滚腾巨浪,水雾迷漫不辨南北与西东,狂风浪打船摇动,出没惊涛冒雨行,不多时来至在绿柳村头,(卧牛)将船系定,急忙忙携鱼弃舟,前往街市欲访樵夫饮几盅,猛抬头留神看,但则见酒幌儿高悬在杏花丛。岔曲 风雨归舟 (江洋辙)乌云起,滚滚沈雷一声响,霎时间雨暴风狂。 获金鳞渔翁垂钓江心上,但见他一顶斗笠头上戴,身披蓑衣把暴雨搪。任凭风吹巨浪打,不辞辛苦把网张。 打上来的金丝鲤,顺手双双在船舱放。渔翁罢钓忙摇桨,冒雨遥奔水云乡。 忽见那江天一带云烟起,一叶飘飘渺茫茫。(过板)不多时来到芦花江畔,把船停放,在那石桥下抛锚系揽忙登岸,携鱼换酒饮几觞。 借问酒家何处有,猛然见樵牧乡童站一旁。说此去不过二三里,杏花村内美酒香。 渔樵相会陶然乐,急茫茫就冒雨迎风(卧牛)至村上,但见那酒家出迎忙招手,玉液佳肴在桌上放,举杯把酒话麻桑。 。 3.【什么是发花韵诗歌是富有音韵的文学作品,诗人和戏剧家,从声乐角度考虑,根据汉字音节的韵母归纳 为 十三韵,称为十三韵辙.十三韵辙就是把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必 须相同)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分为: 发花辙,梭波辙,乜斜辙,一七辙,姑苏辙,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由求辙,言前辙,人 辰辙, 江阳辙,中东辙. 发花韵辙:韵母包括a、ua、ia.同音字如“杀、家、涯、妈”等,收声归韵都是“啊”音,这个音属于大口型,响点在上口盖中部,收声时“点”的大小因情绪而定,直到落音仍应保持原位置. 如:诗词《警民一家亲》(发花韵,韵母全部落在a啊上) 常言说得好 警民是一家(jiā起韵) 既是一家人 不说两家话(huà跟韵) 百姓有难咱分忧(单句不押) 人民警察民牵挂(guà押韵) 为难之处显真情(单句不押) 风雨同舟是一家(jiā押韵) 山高水长 比不上警民情谊长(单句不押) 鱼水情深 警察和人民永远是一家(jiā最后落韵)简单地说,“发花韵”就是以“发、花、家"的韵母为韵腹的字押韵.如:爸、怕、妈.;话、画、花.;假、吓、虾.等等.。 4.翁字可押中东韵吗从声乐角度,根据汉字音节的韵母归纳为十三韵,称为十三韵辙。十三韵辙就是把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必须相同)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 分为:发花辙,梭波辙,乜斜辙,一七辙,姑苏辙,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由求辙,言前辙,人辰辙, 江阳辙,中东辙。 那什么是中东辙呢? 中东辙:韵母有eng、ing、ueng(weng)、ong、iong。韵母“eng”属后鼻音,同韵字很多,如声、惊、听、兵等。托长音时稍打开口腔。 从秦腔经常使用的韵脚来看,除了十三辙之外还有几个小辙。如须遇、知世、资此、花儿等。 由此可见,翁字是可以押中东韵。 5.怀来辙的古诗有哪些怀来辙的古诗有: 1.《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白马潭》 水生春缆没,日出野船开。宿鸟行犹去,丛花笑不来。人人伤白首,处处接金杯。莫道新知要,南征且未回。 3.《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对酒》 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流莺啼碧树,明月窥金罍昨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生石虎殿,鹿走姑苏台。自古帝王宅,城阙闭黄埃。君若不饮酒,昔人安在哉。 5.《题天柱峰》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望天门山古诗中东流的意思是什么《望天门山》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发的。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