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望远行

1.望远行的词牌格律

定格对照例词:【北宋】柳永《望远行·长空降瑞》(前片)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长空降瑞,寒风剪、淅淅瑶花初下。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后片)平仄(韵),幽雅,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乘兴最宜访戴,泛小棹、越溪潇洒。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千里广铺寒野。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

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

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下划线:领格字。

『』: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

2.词望远行寒泉烈石

根据普通话变调原理: 可以适当的对格律修改,我认为苏东坡一派词学主张可学。

供参考 附: 变调 1、两个上声相连,第一个变为阳平。

如:管理。 2、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变为阳平。

如:管理者。 3、一句话都是上声,先分成词,再按上述方法变调去读。

如:请你|把|雨伞|给|我。 4、“一、七、八、不”的变调: (1)“一”在四声前变为二声。

(2)“一”在一、二、三声前变为四声。 (3)“一”单独用或在句末读一声。

(4)“七、八”在四声前读二声。 (5)“不”在四声前读二声,其它情况读四声。

1、两个上声相连,第一个变为阳平。如:管理。

2、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变为阳平。如:管理者。

3、一句话都是上声,先分成词,再按上述方法变调去读。如:请你|把|雨伞|给|我。

4、“一、七、八、不”的变调: (1)“一”在四声前变为二声。 (2)“一”在一、二、三声前变为四声。

(3)“一”单独用或在句末读一声。 (4)“七、八”在四声前读二声。

(5)“不”在四声前读二声,其它情况读四声。 5、“啊”的变读 语气词“啊”在词句末尾的时候,由于受到前面末尾因素的影响,读音发生变化。

其变化规律如下: (1)前面音节的末尾因素是a、o(ao、iao除外)、e、i、ü时,读成ya,汉字写作“呀”。例如:是她呀!多好呀!是你哥哥呀!应该注意节约呀!要认真学习呀!好大的鱼呀! (2)前面音节的末尾因素是u(包括ao、iao)时,读成wa,汉字写作“哇”。

例如:多好看哪!加油干哪! (3)前面音节的末尾因素是ng时,读成nga,汉字仍写作“啊”。例如:大家一起唱啊!下午劳动啊!歌声多好听啊! 5、轻声 在普通话里,下面的情况往往读轻声: (1) 语气词“吧”“吗”“呢”“啊”等。

(2) 助词“的”“地”“得”“着”“了”“过”“们”等。 (3) 名词词尾“子”“儿”“头”。

(4) 量词“个”。 (5) 方位词“里”“上”“下”等。

(6)表示趋向的动词“来”“去”“出去”“进去”等。 (7)重叠动词的后一个字,如:“看看”“研究研究”等。

(8) 作宾语的人称代词。 (9) 口语中常用的一些双音节词的第二个字,如:“萝卜”“暖和”“本事”“相声”等。

3.柳永望远行赏析

长空降瑞,寒风翦,淅淅瑶花初下。

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

幽雅,乘兴最宜访戴,泛小棹、越溪潇洒。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千里广铺寒野。

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

此词每两节转换一个场面,形成四段。上阕第一段从雪始降写起,描述了雪从僧舍飘洒到歌楼、鸳瓦,然后由实人虚,开始描写想象中的雪中景事,到下阕结尾的第四段最后的雪晴云出,从雪落至雪停,以时间流程为线索的创作趋向十分明显。

同时,作者的空间转换视角也比较频繁,从僧舍、歌楼、鸳瓦,到江边、酒亭再至瑶台,作者按时间顺序,随视角变化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详实而又生动的雪景图。在这首词中,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注入其中,而是单纯的描摹,“摄影机拍出的连续镜头”的特点很明显,随着镜头的时空的转换,我们仿佛看到了真切的场景,柳永突破了过去的咏物词局限,即只能朦胧的感觉到物的部分状态,而不能如此直接,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和了解事物。

作者极大的开拓了咏物词的空间,既极尽铺陈之能事,又能营造一种独特的紧张感。同时,词人又不受这样整齐结构的限制,常常让诗意的想象自由驰骋,创作出耐人寻味的艺术时空。

具有“稳定的均衡感和舒畅的流动感”。 。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望远行李璟

16.点明季节,用春光的明媚反衬氛围的冷清,暗示思妇落寞的心情。

(3分,每点1分)17.辽阳征夫对月思乡,秣陵守妇砧上捣衣,虚实结合,传达出相思之情,并巧妙暗示季节的更替。 (4分,画面描述2分,各1分;点出手法,1分;情感,1分;暗示更替,1分;后三点答出任两点即可)18.对丈夫久征归来的惊喜和年华老去的惊讶。

(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全得3分)【解析】1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语句作用的题目,这是一处诗词开篇的景物描写,一般用于渲染环境气氛、交待时间背景和烘托人物形象等等。 “碧砌”一句点明季节,春花、秋花皆可通。

与“秣陵砧”照应,余以为秋花最妥,盖砧声多现于秋季。“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7. “辽阳”二句,承“梦难成”三字,言其不寐之因。

一辽阳,一秣陵,虽相距千里,但阻不断情人遥思。两个意象,一虚一实,精巧别致,情婉动人。

二人虽不得见,但以明月寄相思,砧声传牵挂。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结句直抒其之忧虑,岁月奄忽,美人迟暮,良人宜早归。一“惊”字传神,含义丰富。

整首小令层次分明,情真意切,手法多变,令人赞叹。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望远行李璟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

点明季节,用花光的明媚反衬氛围的冷清,暗示思妇落寞的心情。(3分)2。

对丈夫久征归来的惊喜和年华老去的惊讶。(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全得3分)1。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首先要分析诗句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么样的景物,然后概括诗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对表达人物或诗人的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 本词是一首闺怨词。

上阕写思妇的处境。“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 “碧砌”一句点明季节,台阶旁秋花明媚多姿,格外醒目,可惜那两扇红漆门却终日常闭,独居的女子不曾露面赏花。

以白昼庭院之乐景反衬深闺之孤寂忧愁。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黄金窗下忽然惊”金黄的日光照映在窗下。那女子蓦地从回忆中惊醒:韶光易逝,良人啊,你可知,你归来之日,我秀发已斑白如霜,青春不再!下阕言思妇之心境。

“辽阳”二句,承“梦难成”三字,言其不寐之因。 一辽阳,一秣陵,虽相距千里,但阻不断情人遥思。

两个意象,一虚一实,精巧别致,情婉动人。二人虽不得见,但以明月寄相思,砧声传牵挂。

结句直抒其之忧虑,岁月奄忽,美人迟暮,良人宜早归。一“惊”字传神,含义丰富。

整首小令层次分明,情真意切,手法多变,令人赞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如何赏评李煜的《望远行(玉砌花光照眼明)》

上片为环境描写。

通过对春光明媚、春花耀眼的赞许,来反衬闺妇的“朱扉长日镇长扃”。闺妇的反常之举,必然会引起读者的疑问,从而为下面的叙述埋下伏笔,留下悬念,“馀寒欲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冷静、空虚、孤独的闺妇居住环境,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好了条件。

下片写闺妇的怨恨和愁情。她不贪恋钱财,也不稀罕功名,只希望与情人朝夕相处,不虚度青春,却做不到。

情人远在天边,音信全无,怎不让人寒心呢? “辽阳月,秣陵砧”,是一个时间的两个空间。辽阳月是指千里之外的恋人,秣陵砧是指自己的处境。

写的是目中景,耳边声。“征人归日二毛生”,是对“忽然惊”的诠释,也正是闺妇的担忧所在。

结句如一声惊雷,炸开心境;如一声浩叹,引人痛思。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