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恋上大唐诗生活

1.唐诗宋词 蝶恋花 百度知道

这不是《蝶恋花》,而是李煜的《虞美人》,似读si (四声)。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李煜,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2.什么叫做黄昏恋

此词一般是指那些丧偶的老年人再次结婚或者是寻找自己的属于老年人的爱情的行为 “走婚”凸显出“黄昏恋”老人再婚的种种现实困境,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各界对老年人再婚和情感生活重视度与支持度的欠缺。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委员会执委崔培俊认为,银发“走婚族”是很无奈的特殊人群,“走婚”是一种搭伴过日子的性情生活,虽满足了老人对自由、幸福、爱情的需求,但在法律上是缺乏保障的。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全弟认为,许多子女对父母晚年的感情、婚姻生活干预太多,一是过于“重利”的观念使然,二是忽视了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只要符合《婚姻法》中的没有配偶、没有不适宜结婚的疾病等条件,老人再婚就是合法行为,子女以种种理由加以干涉,就是广义上的违法行为。 王全弟建议,对于单身老人再婚后可能发生的财产纠纷问题,可以通过“婚前财产约定”和“财产公证”等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双方可事先通过协议约定婚前、婚后财产的归属情况。

“比如,针对老人和子女的担心,再婚老人就可约定婚前的财产为个人所有,婚后的退休金等财产为两人共有。 ” 专家建议,老人要多了解自己的权利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子女则要转变观念,多为老人着想,多考虑他们的幸福和权利,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多为老人提供这方面的咨询等。

上海411医院男科教授白迎堂认为,从法律角度讲,老人未婚同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所以“黄昏恋”老人应采取正常的婚姻方式。 专家建议,社会各界应依法支持和维护“黄昏恋”老人的再婚需求,对再婚遇到阻挠的“黄昏恋”老人积极提供法律帮助;另外,各地老龄办可以成立专门的老年婚姻管理机构,对老年人再婚采取一些特殊照顾与指导,比如再婚双方签订协议、办理婚前财产公证、协调子女关系等。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日

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点出景物2分,说明特点2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 意合即可。)

整体赏析: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静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

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

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

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杜甫居蜀近十载,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象是宕开一层的自虐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吞、醉。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吞和醉表现出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小题2:用典、借代,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生活的矛盾心情。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修辞的指出修辞的妙处。(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精炼传神的字一般是动词、数词等。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用“五斗米”使人想起陶渊明的故事,用以指微薄的俸禄,是用典;“渔竿”是借物指隐逸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安逸、淡然的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忧郁、无奈之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