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有哪些经典篇目(1)《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 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 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 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诗经。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 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费其实。之子于 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 子于归,宜其家人。 (3) 《诗经•国风•邺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 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 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 嗟洵兮,不我信兮! (4) 《诗经•国风•邺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 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 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 人,母氏劳苦。 晛皖黄鸟,载好其音。有子 七人,莫慰母心。 (5)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纲衣。齐侯之子,卫 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瓤 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 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帻镳镳,翟 莽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施众秽秽,鳢鲔发发。 葭英揭 揭,庶姜孽孽,庶士有竭。 (6)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玫。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7) 《诗经。 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 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 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 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 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 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8)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 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 日不见,如三岁兮! (9) 《诗经•国风•郑风•子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 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 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曰 不见,如三月兮! (10) 《诗经•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 7K—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 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釆采,白露 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1)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 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 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効。我 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 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2.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思是: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成说:约定、成议、盟约。 该句出自先秦无名氏《诗经·邶风·击鼓》,全诗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白话文释义: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扩展资料 《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3.为什么说"稳如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骈雅训篆.释名称》:“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遂分为二矣。”按古文字的传统读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战国时,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义字的演变,“太”与“泰”、“代”与“岱”“岱”与“岳”也互相变通了,这样相继出现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专用名称。“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岱”、“岱山”、“岱宗”均见于战国典籍中。《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周礼》:“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而“岱岳”则首先见于西汉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之中: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何谓“岱”?《说文》释:“岱,大山也,从山,代声。”《风俗通义》:“泰山—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后来“岱”就成了泰山的别称。何谓“岳”?《诗经?大雅》“菘高维岳,峻极于天。”。“岳”,即是高大的山,又是山之尊者,古人便传为群神所居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