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诗歌的评论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 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 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诗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 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 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我先把结论写在下面,然后再来一个一个证明。 尽气、尽才的精神 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 这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发现。 《诗经》里有句诗:“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意思是说早晨起来,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我想,如果没有古代先民对于人的生命美好的发现,就不会有这样的对于生命美好的爱惜,像一个爱清洁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几净,开开心心地过生活。我们简单说,“人为万物之灵”有这样几个意思。 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 三、人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这是我的一个直觉。我们从简单的常识讲,以诗仙李白为例子。 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有点像美国文化里的自由女神,法兰西文化里的马赛曲。 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根据我们的描述,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日本学者还说他是官方的间谍,超量付出了才与气。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 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 2.对唐诗的评价唐代是我国古时的诗歌盛世,唐诗,宣示着我们民族历史的悠久、文明的发达和艺术的精美。今天我们能够读到的唐诗大约是5万首,如此数量众多的诗词形成了它独具一格的特点。 一,数量众多 通常我们接触到的唐诗为300首,能够统计到的数量约5万首,这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种文化形式上都是可观的。形成这种庞大的数量是依据唐朝繁华包容开放的**面,唐代的太平盛世,为诗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创作的“底气”。 二,思想解放 唐帝国是空前大一统的国家,中国同西域、中亚、印度、日本等国的文化交流也有较大的发展。唐代思想开放,人际环境宽松、洒脱、大度,所以诗人写起诗来较为自由、随意。透过唐诗,特别是初唐与盛唐时期的诗词,我们可以强烈地体现到诗词当中透露出的这层意境。 三,内容丰富 重大题材, 国计民生, 忧国忧民, 个人胸怀抱负, 风花雪月,卿卿我我,咏物颂人言情,在唐诗中均有体现。 四,语言精美 唐代诗人十分追求诗歌的语言艺术,他们“语不惊人死不休”、“意匠惨淡经营中”(杜甫),务必使诗歌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美感。读唐诗,脑海中时常有一种画面感,如身临其境。 五, 形式多样 唐诗从字数看,有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从体裁看,有古体诗(歌行体、古风诗)、近体诗(格律诗)、乐府诗等等,芸芸齐备。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的各种体制,在唐代已经全部形成、确立或得到进一步完善了。 扩展资料: 唐代是诗的盛世,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诗作,在往后的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从未有哪个朝代的诗作超越唐诗。 唐诗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它已经深深的融入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从小我们读唐诗,背唐诗,即使多年未读唐诗,有些唐诗仍深深的印在脑海中,可以脱口而出。 唐朝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物质 富庶,文化繁荣,群星灿烂,瀚若星河,因此唐诗就成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也成了 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动力 的丰碑。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唐诗离我们有多远? 3.古诗点评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此地一为别[2],孤蓬万里征[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4]。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 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接下去两句写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 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 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 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注释[1]郭:外城.[2]为别:作别。 [3]孤蓬;一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万里征:万里行。 [4]萧萧:马鸣声。班:分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 4.古代诗文赏析本人对诗词有说不出的喜欢.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诗歌.不论做什么事,我都喜欢带上一本<<;诗词鉴赏>>;之类的书.看得多,自然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主要说说自己如何鉴赏诗词的.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 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语言:(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韵律:没有韵律的诗词,就会失去感情色彩和美感,也就象是一杯白开水,品之无味。但凡有韵律的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朗诵起来声情并茂、动听悦耳。闻者的感情随着诗中的意境跌宕起伏,使人觉得有一种流畅回环的韵律美 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 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那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那就要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三,诗词的出处,背景,诗词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典故等 大多诗词都与当时的背景有密切的联系,比如宋代诗人陆游年轻时跟年老时是大为不同,这都当时战争的背景有关.诗词中出现的人物有大都是作者借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四.引发联想,把自己溶于诗词的人物之中,站在多方面的立场看问题,看看自己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何区别.只有这种对比的方法才更好地欣赏诗词. 5.摘抄30首古代诗歌并作适当点评赏析20字独酌亲.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近.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中别具的佳作.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罢远征.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是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别意与之谁短长? 赏析: 李白《》中,曾说自己早年东游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公子,悉皆济之”,可见李白是一位轻财重义,交游极广的诗人.这次,当他即将离开金陵,前往扬州时,朋友相送,在的酒度上,李白写了这首诗,作为临别纪念.这些来相送的“金陵子弟”,不过是些,彼此虽,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这首诗就很不好写.说多了,没有实际内容,只能流于浅薄、空泛.然而朋友相处,一旦分离,总是令人留恋的.现在如此写来,恰到好处,它真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诗的开头两句,就写得很欢畅、豪爽,形象生动,意境丰美.暮,飞舞,金陵,吴姬劝尝.,此情此景,无论是“欲行”还是“不行”的人,都是兴奋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两句,用叙述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总写一笔惜别的热烈场面.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点,也表明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意.于是最后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贴切而自然地抒发了这离情别意的深切: 请朋友们不妨问一问啊, 向东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 我们惜别的情意和它相比, 究竟是谁短啊又谁长? 如此作结,不仅形象生动,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悠然.全诗语言清新流利,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是李白诗中的名篇. 说:“太白《金陵留别》诗:‘请君,别意与之谁短长,妙在结语.”(《四溟诗话》) 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是李白天宝三年(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时作的.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这首诗中,以满腔的悲愤,深深的感叹着世路的艰难,从而抒发了他久久郁积于心的痛苦和忧伤.一向嗜酒成癖的诗人,面对这“”,竟然喝不进了,“玉盘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剑四顾,心意茫然.虽然壮志犹在,但是啊,欲渡黄河,冰已塞川;将登太行,雪又满山.人生世路,竟是这样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道路纵然如此崎岖,诗人也并没有就此意冷心灰,还是希望将来能有一天,象遇、见那样,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可是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是怎样心的一喊.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在那政治黑暗的,是怎样的而又前路茫茫啊.最后两句,虽然是以豪迈的气概,写出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渺茫的希望.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构成了这首诗的基调,它支配着诗人在难以平静的感情的激流里,急剧地起伏跳荡,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形成了。 6.点评经典古典诗歌十首鹧鸪天 范成大 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从今袅袅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观看刚劲有力的辽国舞蹈小契丹,本应令人振奋,可是作者却用了一个“休”字,领起全词,定下基调。第二句“满堂宾客尽关山”揭示原因:大家都来自边防前线,看到这被金所灭的辽国舞蹈,想到宋朝眼下的处境,哪有心情再看。三四句进一步写出了这种心情:在这面临亡国威胁的时刻,如何能“端端正正”地去观看舞姿的 “袅袅盈盈”。语势慷慨、强烈,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下片深入一步,写作者心中的苦闷,情调也由慷慨转为忧愁。并用神话传说“潇湘江上竹枝斑”具体点出了“愁”,隐隐流露出金人侵扰,灾难深重的悲痛。最后两句,以空中虽有大雁飞过,却“无书寄”透露出心中的忧愤在现实生活中无处诉说,内心的苦闷也就可想而知了。本词上片激昂慷慨,悲壮苍凉,下片则幽愁暗恨,低徊消沉,真实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以及当时一般爱国人士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壮志难酬的深沉悲痛,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思的作品。 梦 艾青 醒着的时候 只能幻想 而梦却在睡着的时候来访 或许是童年的青梅竹马 或许是有朋友来自远方 钢丝床上有痛苦 稻草堆上有欢晤 匮乏时的赠予 富足时的失窃 不是一场虚惊 就是若有所失 从诗歌风格上看,在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而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一九八一年的诗歌作为“精神文明的花朵”,在不少篇章中还洋溢着对美好的事物的迷恋与向往,歌颂生活中的新事物,歌颂锦绣江山,歌颂温暖的友谊,歌颂一切在跃动与闪烁的生命。老诗人艾青写的《梦》(《人民文学》第3期),抒发了“钢丝床上有痛苦,稻草堆上有欢晤”的真情实感,表示了对物质贫困然而精神富有的生活的依恋与追求。 诗的意象有大多采取代表新生的物体,青梅竹马是美好的,来自远方的朋友也是美好的,即使生活中常常伴随着痛苦,常带有阴影,但是未来还是光明美好的。尤其是解放后歌颂大家热火朝天的建设新中国的诗歌,更是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美好的期待。 梦,是个虚幻的词。但是代表了希望,象征着的是新中国的崛起。 夜雨寄北李商隐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7.历代诗词评论作品有哪些毛苌《毛诗大序》,中国第一篇诗词评论:钟嵘《诗品》,陈子昂《与东方左氏虬修竹篇序》,王昌龄《诗格》,杜甫《戏为六绝句》,白居易《与元九书》,皎然《诗式》,王若虚《滹南诗话》,司空图《诗品》、《与李生论诗书》,欧阳修《六一词话》,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李清照《词论》,严羽《沧浪词话》,方回《心境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李梦阳《诗集自序》,王延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李贽《童心说》,王灼《碧鸡漫志》,陈延灼《白雨斋词话》,姜燮《白石道人诗说》,万树《词律》,谢榛《四溟诗话》,张炎《词源》,王夫之《姜斋诗话》,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两封书信)、,叶燮《原诗》,唐珪章《词话丛编》,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王国维《人间词话》。 另,中国文学评论不像西方文学评论都是专著。中国古代文论大多散见与书信、序跋以及一些铭、誺当中,而且上面我所举的并非全是评论,有的是谈创作经验(像《诗品》),有的是谈渊源流变(像《文章流别传》),更有的是词曲整理(如万树《词律》)。 8.求古代好的诗歌并点评古代好的诗歌未免也太多了吧。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点评: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 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 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 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