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1)谢灵运认真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从此,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2)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创造了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先叙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 (3)其第二个特点是在局部景物描写中表现情思韵味,朝着情景交融的方向发展,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4)谢灵运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注意到诗中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汤惠休评“谢诗如出水芙蓉”。 (5)谢灵运山水诗有佳句而无完篇,存在运用典故成句过多、节奏冗缓等不足之处。 2.谢灵运诗歌的特点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anyan520025 谢灵运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姓名:吴盼班级:10汉语言一班学号:1050110025摘要谢灵运被钟嵘《诗品》称为:“元嘉之雄”在我国文学史上“蔚为一祖”。他的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山水诗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也是独树一帜,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本文就其前任的研究做个简单的归纳和探讨。关键词艺术风格清新富丽入景传神声色大开音调和谐情景交融正文谢灵运是南北朝时代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山水诗派鼻祖和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钟嵘说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综”;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王世贞说“谢灵运天质奇丽,运思精凿”。胡应麟说,“康乐清而丽”。焦竑在《谢康乐集题词》中说道其诗“离质木之音,而仍工商之桥”。黄节先生说:“汉诗浑成,无一定作法,至康乐明远,则段落分明,章法紧严矣。从古到今,研究和评价谢灵运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的不计其数。本文拟就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清新富丽鲍照云:“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敖器之云:“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黄庭坚云:“谢康乐庾义城之诗,炉锤之功,不遗余力。”沈德潜曰:“谢诗追逐而返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以上评论都是说谢诗诗中既有清新自然之美和精工雕琢的富丽美。同时,还能返归与自然,结合山水。在谢诗中确有不少不假雕饰,颇得天然之趣的名 3.简述谢灵运特点简介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墓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文学成就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作品 谢灵运除诗歌外还有赋10余篇,其中《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等比较有名,景物刻划颇具匠心,但成就远不及诗歌。谢灵运早年信奉佛道,曾注释过《金刚般若经》,润饰过《大般涅经》,有《辩宗论》为其阐释顿悟的哲学名篇。谢灵运还于元嘉间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著录36卷,已佚。《隋书·经籍志》又著录有《谢灵运集》19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谢康公集》2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另有明代李献吉等辑刻的《谢康乐集》。近人黄节也作有《谢康乐诗注》等。 4.谢灵运的诗歌赏析山水诗鼻祖 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 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 谢灵运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对于自己的才华,谢灵运曾说过一句很狂放的话:“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5.谢灵运和陶渊明的诗歌异同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诗歌异同 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两人的诗歌有着许多相似点和不同点。本文试图从异同点的比较来分析陶谢诗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 谢灵运 异同 比较 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屈一指的的大诗人。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还有些发展与创新。 一、陶谢诗歌的相同点(1)陶谢两人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陶渊明的很多田园诗中,都将玄理溶入日常生活,比如说《饮酒》诗第五首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陶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了解答。 他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谢灵运的诗中,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山水成为他悟道的手段,所以他的山水诗经常前半写景,后半谈玄,如《石壁精舍还湖作》结尾处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寓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一般是化用老庄之意,传达自己欲隐逸山水之间以求得等生死,忘荣辱,齐物达物观的自然境界的追求。 (2)陶谢诗作都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文尽管在内容风格方面有诸多不同,但都重抒发视自我情感。 陶渊明以写意为主的诗歌创作。他所描写的田园家居风物明显寄托诗人自身的象征意味。 “飞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四言《归鸟》组诗中的“飞鸟”晨去于林,一旦发现外界“和风不恰”之时就“翻翮求心”,回归到久林之中,“顾俦相鸣”,“众声相谐”,“欣及旧栖”都表现了飞鸟归林后怡然自得之态。 飞鸟的形象恰是诗人仕而终归与隐的象征,飞鸟归林之后的怡然之态也是诗人归隐之初心态的真实反映。另外,松、菊也是常常出现在陶诗中的意象,也具诗人自况的意味。 陶渊明诗中常常描写清爽高远澄净的景物,那些风景外物正是诗人明朗清净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在谢灵运的山水景物描写中也充满着主体情感的流露。 在《石壁景舍还湖中作》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隐隐寻绎出诗人的情感脉络,开头的景物描写又是主观化描写,他表述的重点并不在于再现独特风貌,而在于表现诗人赏爱山水,流连往返的心境;接着对山中风物的客观再现:“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这时主体之情隐于景物描写之后,当再一次出现时,已经变成了一份悟得玄理的愉悦。 这类诗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大多有这样一个隐现的过程。由此可知,谢灵运在客观景物描写背后隐没着诗人的主观情感。 二.陶谢诗歌的不同 (1)诗歌由主观写意转为客观摹像 陶渊明本身就是一位写意能手,在他的诗中主体“我”的位置非常鲜明。陶渊明“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心境”【1】。 例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失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这首诗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我”。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既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也写出了自己生活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的幸福和满足。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谢灵运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山水并未沾染作者的主观情感,谢诗歌中物我是分开的,他努力将自然山水的状貌惟妙惟肖地描画出来,在具体的诗句中看不到主体“我”的影子。作者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静观”自然山水,所以他对自然山水的描写变成了纯粹自然山水的描摹。 例如:“时雨夕澄界,云归日西驰。密林含徐清,远峰隐半规。” (《游南亭》)以上诗句可以看出,谢灵运是极力勾勒描绘,想把山水四时、阴晴变化一一地再现出来,达到巧似的地步,从字里行间中我们无法寻找到“我”的影子。这就是由于谢诗中物我分离,造成了诗人主体的缺失,自然山水失去了诗人情感的观照,写意完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客观冷的摹象。 (2)谢灵运的山水诗诗突破了陶渊明“一诗止于一时事”的局限。陶渊明的田园诗由眼前一事一景而引发出内心无限无限感慨。 谢灵运善于描绘自然风景的动态流程,将不同时地的情绪景物经过提炼浓缩而集中于一篇诗作之中。他的山水诗作常常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例如《初去郡》:“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谢灵运的后期部分诗作能在一首的诗中包含一段时间的游程,呈现出另外一种风貌。作于赴任临川途中的《入彭蠡湖口》首诗已经完全突破了限于一时一事的叙述模式。 (3)由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很富有哲理,需要读者自己去联想和体悟那些“只能意会不可。 6.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比较(要简洁点的)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摘要】:在诗歌史上,陶渊明和谢灵运往往被并举为晋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是文学史上大力创作田园诗歌的第一人。而谢灵运则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 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本文将从两人诗歌风格、用词等方面分析,陶谢诗歌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玄言诗、词藻、兴趣、结构特征、家庭背景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卓越诗人。他们差不多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思想上都受过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有着执着的济世意识,又都热爱大自然,盘桓山林;两个人还有着类似的仕而隐、隐而仕,最终又复隐的人生经历。 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在意境画面和艺术结构上都呈现着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作为艺术对象的山水和田园有关,也是诗人审美心理心态的自然外现。一、两人诗歌特点的比较 (一)、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 陶渊明继承和发展了玄言诗,将玄言诗融入日常生活中。 玄学强调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 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东晋玄言诗也因此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说《饮酒》(其五)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的答案,在他的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他在东篱下采菊,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则一扫玄言诗的“淡乎寡味”,将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他的诗是先大肆写景,再总结谈玄,山水是他悟道德手段。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前六句都是写景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先总写自己一天游石壁的观感,又详写了湖中晚景。在最后两句“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才写游后悟出的玄理,传达自己欲隐逸山水之间以求得等生死,忘荣辱,齐物达物的自然境界追求。 (二)、在语言、辞藻运用上 谢灵运在对大自然的描绘中,喜欢用各种较生僻难懂的字词,描述一般人少见或难见的事物,以炫耀 自己的博识才气。谢灵运是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赋家。 汉赋那种铺排扬厉的风气到他的手中虽已减弱但并未绝迹。谢灵运把写赋的手法运用于诗歌,在诗歌意境结构上表现为前后左右上下照应,面面俱到。 表现在诗歌语言上就是各种僻字生词的运用,如“ 拂鲦故出没。 振鹭更澄鲜”的“鲦”等。 谢灵运内儒外佛的思想基础、与众多名僧法师长期交往的人生经历,不仅使他偏爱幽寂闭塞的意境,而且促使他运用大量佛语人诗,用大量佛家典故人诗,如《过瞿溪山饭僧》 与《净土咏》 二诗中的“息心”、“净土”、“观”、“ 三界”、“ 法藏”、“弘誓”、“ 乘化”等词都是佛家用语。 与谢诗相反,陶诗大量采用俚语、俗语和口语入诗,语言纯以自然本色的朴素美取胜。 在陶诗里,我们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 绚烂的色彩和僻字生词。陶诗所选择的词语大都是一些朴实常见的词语,又如“ 草屋八九间”“ 草盛豆苗稀”、“ 清晨闻叩门”、“ 风雨纵横至”。 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词语,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新鲜的感觉,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从谢诗复杂的语言和陶诗朴素清丽的语言上也可以明白,为什么谢诗不像陶诗那样广为人们传诵。 (三)、审美兴趣与结构特征的不同 比较陶谢的山水田园诗,我们不难看出,谢较注重对山水局部景观之精妙的刻画与描绘,陶更注重田园整体境界和谐氛围的烘托与传写。 谢灵运善于发现和描绘山水景物的特征与精妙之处。 像“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类,但他无意于景物的充分描绘,游观动态每每使他的笔触很快地从某一景物跳到另一景物,所以谢诗略显单薄,尽管许多山水景物描摹得十分微妙生动,但有时景物与景物之间推移转接的节奏过快,似乎显得缺乏内在有机的联系与和谐的过渡。相对陶诗而言,谢诗更注重的是动态过程中山水景物时间意味上的有序性,而多少有些忽视空间意味上的简洁和有序性。 他善于描绘自然风景的动态流程,将异时异地的情绪景物经过提炼浓缩而集中于一篇诗作之中。他的山水诗作常常随游程的推进而移步换形,在千姿百态的山水景物描绘中兴情悟理。 陶渊明更加注重整体境界的和谐完善,试图传写出某种氛围、情调。在陶诗中,景物与情思的抒写不像谢那样繁富丽密,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转接过渡与诗人天性,使情思的演化进程也是舒缓自然的,没有突兀不谐之感,景物与景物之间,田园风光与诗人情思之间,充盈着一种和谐相融的生机和韵味,成为一。 7.比较谢灵运与陶渊明诗歌的不同之处1、谢灵运主要成就是山水诗,而陶渊明是田园诗。 2、谢灵运山水诗明丽清新的艺术风格是显而易见的 , 但这种自然的诗风却是通过精雕细刻得来的。他的诗雕琢过多、形容过多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繁冗堆砌、语言晦涩。而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3、谢灵运山水诗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推敲,表现手法惯用“叙事 ---- 写景 ---- 说理”的结构,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而陶诗较为随性,重视表达的流畅,直白。 4、谢灵运的山水诗是通过诗里的山水 , 将虚寂的理融入生意盎然的景中 , 用诉诸人们感官的景物去启示人们的悟道 , 表现出“超以象化”的理 , 具有一种玄趣。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5、陶诗一般是把主观感情倾注到诗中去 , 因而他笔下的农村景色宁静、淡雅 , 以与官场的喧闹、污秽形成对照 , 这就蒙上了诗人热爱田园和闲适情趣的感情色彩 , 实际上现实的农村不完全是那个样子。谢诗则多选取大自然中美的对象进行细致描写 , 力争形似逼真 , 以揭示大自然真正美的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 , 陶诗偏于写意 , 而谢诗则偏于写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