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视屏赏析

1.一个宋词的鉴赏(随便什么宋词,长点的好)

答楼主《满江红 》在03高考文言题中有8分的相关题型,详情请参照0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词作鉴赏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慨,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凶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凶奴”,是无可非议。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2.求20首宋词鉴赏,字数大约在200字左右

1.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山鸥,一身都是愁。 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当时,辛弃疾任江东抚司参议官,是江东留守叶衡的部属。

叶衡对辛弃疾颇为器重,后来他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立即推荐稼轩为“仓部郎官”。写此词时,叶衡尚未作“丞相”,题目云“为叶丞相赋”,是后来追加的。

开篇即用拟人手法,说“青山”想和“高人”说话,“联翩战马来无数”,是说“青山”心情迫切,象千军万马一样接连不断地向人跑来。山头的云雾飞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稼轩造句,堪称奇绝。

“细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这两句说,山间云雾在徘徊,(人)盼望降雨却始终没有盼来。

这里描写山间烟云滚滚,山雨欲来的情景,但雨没有盼到,他不免失望。这里显然是借“青山”、“烟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词人壮志未酬,盼望与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国事,希望抗战高潮到来……这一切最终并未实现,他不免怅然若有所失。 下片紧承上片,集中写“愁”。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这两句大意说,人们都说头发是因为忧愁而变白的。

可以想见,词人因忧愁国事,此时头发可能白了不少,虽然他这一年不过三十五岁。“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结尾两句,诙谐有趣,而寓意颇深。他看到那满山雪白的沙鸥,由白发象征“愁”,想到沙鸥“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

事实上当抗战低潮之际,有些人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绝望,而辛弃疾对敌斗争的信心始终并未泯灭,这就难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鸥了。 本词设喻巧妙,想象奇特,写“青山”、“烟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腾的气势。

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负和愤懑,都在写景中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2. 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

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这首小令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约写于公元1203年。其时正当他南归后第三次出仕前,赋闲居住在江西铅山的瓢泉。

这一带的山山水水,特别是“雨岩”的风景,深深打动了他,因此他的笔下不乏对大自然的种种描绘,数量不算太多,但气象万千,别具一种情趣和境界。 写作本词的时候,辛弃疾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但仍壮心不已,希冀早年就立下的统一祖国的宏伟理想得已实现。

此时他的好友陈亮已经去世,朱熹也在“庆元党禁”事件中丧生,稼轩深感知音难觅,再也遇不到陈、朱那样的好友了,不免感慨万端。小令在描写“雨岩”景物的同时,寄情于山水,抒发了这种思想感情。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畹”,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三十亩为一畹。

首句化用屈原“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离骚》)句意,说明兰花怒放,绚丽多采,但“空谷无人”,也就只能自艾自怨了。“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泠泠”,声音清脆。这两句说,“宝瑟”纵使弹使弹奏出清脆悦耳的古典名曲,但也难觅“知音”,实际上是词人自叹陈亮、朱熹过世之后,很难找到知心朋友,因此心情孤寂苦闷。

过片之后,进一步抒发迟暮伤感之情,与上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冉冉年华吾自老”,“冉冉”,慢慢地。

作者自叹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老了,“何处寻芳草?”“芳草”与上片的“知音”相呼应,意思相同,这样就使全词的思路贯串一气,意境也更觉深远。“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累”,本指绳索;“石龙”,指石龙风,是一种打头迎风,如飓风之类,宋孝武帝《丁督护歌》云:“愿作石龙风,四面断行旅。”

稼轩反其意而用之,感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到处碰壁,特别是他恢复故国的理想不得实现,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阻碍,更使他觉得如同碰上了打头逆风。结尾两句,以含蓄委婉的手法,述说人世道路曲折艰难,词人郁结胸中的愤懑不得发泄,哀惋欲绝。

本词在看似平淡的景物勾勒中寓有深意。全词又多用象征手法,抒写自己难觅志同道合的伙伴、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情。

有意境蕴藉含蓄,意近而旨远的特色。( 3. 忆王孙 秋江送别,集古句。

辛弃疾 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集古人句是一种再创造。

不同或同一古人作品中的句子,碎玉零琼集成一首诗词,不但要结构妥贴风格统一内容有新意,还要音节浏亮琅琅上口回肠荡气。这首《忆王孙》,表现空寞寥廓与天地秋江同在的莫可解脱的永恒悲哀,非仅别离而已。

五句皆有出处,从《楚辞》到唐宋,可见所归纳是传统的共同悲哀。所集非随手拈来,因才高不觉锻炼贯串之迹。

《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首句隐括《秋声赋》全部内容。《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是第二句包括与悲哀对应的欢乐。“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九日。

3.高分求宋词赏析卷

阅读宋词,回答问题。

(一共10首,每首5题。够辛苦了,该得分了吧)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词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4.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怎样?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5.以这首词为例,简述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二、雨霖铃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这首词表达什么感情?词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 2.词中哪句直接描述离别情形?这里是用什么手法? 3.这首词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从照应的角度考虑,此句照应了上阕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杨柳、晓风、残月有什么象征义? 5.以这首词为例,简述婉约派词风的特点。

三、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首词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2.整首词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词中描写的小孩可爱在什么地方? 4.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二字什么用法?表达怎样的情感? 5.“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媚好”什么意思? 四、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碧云天,黄叶地”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黯乡魂,追旅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5.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表达怎样的感情? 五、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 1.词的上阕写出了定慧院寓居的什么特点? 2.“漏断”是什么意思? 3.“孤鸿”对下阕来说,起什么作用?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4.“有恨无人省”,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六、关 河 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词的开篇写出了怎样的情景?“凄冷”表现在哪里? 2.如何理解“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3.“更深人去寂静”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4.“人去”两字的妙处在哪里?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融情于景”是本词的突出特色,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七、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两个“爱上层楼”有什么不同作用? 2.“欲说还休”是什么意思?还出现在李清照的哪首词中? 3.“天凉好个秋”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鹧鸪天·送人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只应离合是悲欢”应如何理解?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 4.“功名馀事”是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说“功名馀事”? 5.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九、玉 楼 春 【宋】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这首词首句写“东城”有无深意?为什么? 2.分析“绿杨烟外晓寒轻”中比喻的妙处? 3.本词上片是通过哪几个物象来表现“风光好”的?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是全词最传神的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十、好事近·渔父词 【宋】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

4.宋词主要写壮志雄心的及赏析

辛弃疾有许多词都属豪放派。

比如这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另有——《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及——《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