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龚自珍的诗歌成就

1.龚自珍的诗歌创作有什么特色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象。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象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

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

龚词大部分还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远逊于诗。晚年他发现自己词的缺点:“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己亥杂诗》)。他也写了一些抒发感慨怀抱的词,抒发孤独而自豪的感情;与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与袁琴南儿时同上家学的情景;思想上剑态和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为,又思退隐,留恋山水。

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股自然清丽,沉着老练,有杜韩的影响,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龚自珍先进的思想是他许多优秀诗篇的灵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使龚诗别开生面,开创了诗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不同于唐宋诗,实开近代诗的新风貌。龚诗在当时欣赏的人不多,它的影响始大于晚清,主要由于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与思想政治内容结合,又不落于以文字、学问、议论为诗。

作为古文大家,龚自珍更为有名。其散文也与其诗歌的主要精神相一致,或“以经术作政论”,或直接批判揭露现实,或借题发挥,或通过论文、论事、记物、记名胜形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作批判讽刺,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而表现方法也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奥。

龚文的表现方法一般很简单,而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有的直率,有的奇诡。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甚至偏僻、生硬、晦涩。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龚自珍的词也很著名。谭献认为词“绵丽沈扬,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复堂日记》二)。实际上,他的词没有摆脱传统词的影响,偏重于词的言情本性。

梁启超曰:“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全集》,若受电然。”(《清代学术概论》)

2.龚姓名人爱国诗人龚自珍有哪些成就

龚自珍诗词瑰丽奇肆,以其思想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开创一代文风,人称“龚派”。

他的诗以《己亥杂诗》最为著名, 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艺术特色,如为了实现变革黑暗现实和个性解放的理想,他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 对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国家民族面临危机的关头,清王朝及其官僚士大夫还麻木不仁,依然醉生梦死的现状,他表现出了强烈的忧虑,如诗句“秋气不移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

在无可奈何的现实环境中,他常在诗中表达壮志难酬的情怀,如“一箫一剑平生意,觅尽狂名十五年”“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0龚自珍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现实社会的重大政治问题,通过诗文以及其他各种方式在内政及时事上提出批判和建议。 主张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

清末英国向中国输人鸦片,毒害人民,掠走了大量的白银,龚自珍坚决主张禁烟。后来,听说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主持禁烟,他喜出望外,马上写信给林则徐,为他谋划禁烟方略,还表示愿意尽力协助。

道光十九年(1839年),时年48岁的龚自珍因不满朝政腐朽,加之一直深受排挤,因此愤而辞官。他在离开京城转回家乡浙江仁和的路上,只见田园荒芜,商道败落,民众苦不聊生。

龚自珍十分感慨,思绪万千,沿途写下多首诗作。有一天,龚自珍来至镇江的南郊,只见一群人因为多日干旱无雨,庄家歉收,正在举行一个向玉皇大帝及雨神求雨的仪式。

人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握笔凝思,起草祈雨的文章,龚自珍挤进人群中细看。老者抬头望见龚自珍,紧锁的双眉顿时舒展开,把笔放下,双手合十念道:“阿弥陀佛,大手笔来也!”原来老者与龚自珍曾有数面之缘,经老者一说,众人得知当世的大才子龚自珍就在眼前,都是大喜过望,一起央求龚自珍为天神写一篇求雨的祭文。

龚自珍毫不推辞,欣然写下了流传后世的著名诗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晚年龚自珍受佛教天台宗影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圈”,批评清朝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对后来思想家影响深远。 。

3.龚自珍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龚自珍(1792—1841年),又名巩祚,字瑨人,号定盒,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龚自珍出身在一个世代习儒的 官僚家庭,他在年少时就非常鄙薄时文制艺,爱好经世致用之学以及诗词。龚 自珍三十八岁时进士及第,先后做了二十年内阁中书里人微言轻的下级官吏,后借故辞职南归。

龚自珍具有比较进步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启蒙作用。龚自珍在文学上的成就 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他善于以诗歌为武器,大胆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危 机、统治集团的专制和腐朽,热情地讴歌理想及个性解放,发出强烈的要求改革的呼声。

他曾经为林则徐查禁鸦片献策,和林则徐等人共同开启了抨击时 弊、抗御外侮的进步思想,龚自珍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人物。龚自珍的代表作《己亥杂诗》、《病梅馆记》等都以曲折的笔法反映了其“人才观”,并揭露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罪恶。

龚自珍著有《定庵文集》 等,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4.龚自珍的诗有什么之称

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

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生平 龚自珍一生可分三个阶段: ①20岁以前,在家学习经学、文学。他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

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小学。12岁从段玉裁学《说文》。

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

13岁,作《知觉辨》,“是文集之托始”;15岁,诗集编年;19岁,倚声填词;到21岁,编词集《怀人馆词》3卷、《红禅词》2卷。段玉裁作序说他“所业诗文甚夥,间有治经史之作,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

尤喜为长短句”,“造意造言,几如韩李之于文章”,认为“自珍以弱冠能之,则其才之绝异,与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怀人馆词序》)。这可以说是对龚自珍20岁以前学习的概括总结。

②20岁至28岁,应乡试至入仕时期。嘉庆十五年(1810),龚自珍19岁,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

二十三年(1818)又应浙江乡试,始中举,主考官为著名汉学家高邮王引之。次年应会试落选,嘉庆二十五年(1820)开始入仕,为内阁中书。

这时期他逐渐接触社会政治现实,并从科试失意中体验到政治腐败,产生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从刘逢禄学习《公羊传》。他写出了《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尊隐》、《平均篇》等政论文。

嘉庆二十二年,他曾以文集《伫泣亭文》及诗集一册请教“吴中尊宿”王芑孙。王认为他“诗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定盦年谱外纪》)。

同年,他开始戒诗。今存这时期诗,有《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等。

③29岁至去世。嘉庆二十四年会试落选后,他又参加五次会试。

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会试,始中进士,时年38岁。在此期间,他仍为内阁中书。

道光十五年(1835),迁宗人府主事。改为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

两年后,又补主客司主事。这类官职都很卑微,困厄下僚。

48岁,辞官南归(道光十九年,1839)。50岁,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时为鸦片战争第二年。

这时期,他对政治现实认识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写出许多著名评论,如《西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和历史、哲学论文如《古史钩沉论》等。也有不少文学散文名篇,如《捕蜮》、《书金伶》、《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病梅馆记》等。

他的许多著名诗篇,如《能令公少年行》、《咏史》、《西郊落花歌》和《己亥杂诗》等,也都是这时期作品。龚自珍墨迹政治学术思想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是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新阶段,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

龚自珍从青年时起,就深刻地意识到封建国家的严重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

(《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梁启超说:“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龚自珍、魏源)辈若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清代学术概论》)早在嘉庆二十五年,他已指出“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议》)。

在道光三年,他深刻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他对时代的危机,不止是敏锐地感觉它,而且也积极地建议挽救它;他肯定未来时代的必然变化,并寄以热情的幻想和希望。

龚自珍处在过渡时代的开始阶段。他的思想发展,有一个艰苦、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他最初接受的是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代表的正统派考据学。但他冲出考据学的藩篱,不为家学和时代学风所囿。

在现实社会运动主要是农民起义的启发下,他以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研究现实。在《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等文中,他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平均篇》指出了贫富不均所造成的社会败坏现象及其危险的后果:“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提出“均田”的改革主张,要求“贵乎操其本源,与随其时而剂调之”,“挹彼注兹”,平均贫富。在《尊隐》中,他隐晦曲折地表现出对农民起义的大胆想象和热情颂扬,向往着未来时代的巨大变化。

但他的政治思想和理想是不彻底的。后来他看到均田制是办不到的,又作《农宗篇》。

主张按宗法分田:大宗百亩,小宗、群宗二十五亩,其余闲民为佃农。其目的是“以中下齐民,不以上齐民”,建立以中小地主为基础的封建。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全诗

龚自珍《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早年随父宦游北京、徽州、上海等地.二十七岁为举人,此后,五次会试落第.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著有《龚自珍全集》.龚自珍生于乾隆五十七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矛盾逐步加深和激化,但官僚地主、士子文人却还沉醉在“盛世”的迷梦之中,文恬武嬉,歌舞升平.龚自珍以犀利的笔触,无情痛陈朝堂内外的污秽、衰败.他在《西域置行省议》一文中指出,嘉庆以来国势陵夷,已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世了.作为一定时代和社会阶级的代表人物,龚自珍向中国封建社会提出了改革的要求.龚自珍在揭露和抨击衰世弊政和士林风气的同时,还提出了救时补弊的改革主张,他大声疾呼,“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奈之何不思更法?”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淘汰冗员,将八股改为策试,加强大臣的权力,兴修水利等等.然而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使他无法超越封建制度的门槛,而是把这一切寄托在希望出现的圣君身上,劝说皇帝自动改革.面对“外夷”强陵的时势,龚自珍产生了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和林则徐、黄爵滋一起主张严禁鸦片,建议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并申明这场反侵略自卫战争的正义性质:“此驱之,非剿之也”,“此守海口,防我境,不许其入”.然而龚自珍的这些改良的政治主张不为封建统治者所接受,他在朝廷处境艰难,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时年四十八岁,愤然辞官去京返杭.其后作七绝三百一十五首,统名《己亥杂诗》,是为自传式的组诗. 《己亥杂诗》,是中国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总结了几十年来师友交游、仕宦沉浮、著书倡说的经历,也是对沿途所见社会凋敝、民不聊生景况所发的感慨.他的诗有意境清新、词语瑰丽、高言快语的特点,然而为人们所推崇的还在于诗作中对社会时弊的无情鞭挞,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赞赏.龚自珍是改良主义的先驱,虽至死未得实现,但亦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起了开启风气的作用.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认为要改变这种不齐的现状,必须收拾“人心”.从而,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为其收拾“人心”、重视“人才”的社会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提出开发边陲、保卫疆域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主张,不仅有益于国家统一的巩固,而且对清中叶以后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文学上,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一生愤世疾俗,发为诗文则汪洋恣肆,奥博雄峻,自成一体,一扫乾嘉以来“剽掠脱误,摹拟颠倒”的文风,对晚清文坛的影响甚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情操,不正是龚自珍个人品质与人格魅力的写照吗!不论是身在朝堂,还是一介草民,他的心中都装着“家国天下”,一心只为天下计,只是随缘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然而,没有等到鸦片战争结束,这位近代改革的先驱者就与世长辞了.后记:《名句演义》是樟青和环保论坛发起的一个话题,它如春风拂面,它似微雨浸润心田.每读樟青的文章,感受最深的不是写作技巧的高超,而是文字中彰显的一种精神,一种认真于事的态度,这将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在此,我借龚自珍的《投送于庭》中的两句送与樟青: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6.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体现的精神我很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处:龚自珍《已亥杂诗》.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字定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政治家、文学家.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从字面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伟大情操,令人肃然起敬.这正好比悲心回向、永远利他的大乘精神;而无论盛开的花、落下的花、还是地上的泥土,其实原本就是一体,只不过是随缘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这两句的通俗解释: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

7.龚自珍称号是什么

“民族英雄”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

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

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到“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餐烟草,习**,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认为清王朝是“衰世”。

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他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

诗意“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

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

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

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

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到“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餐烟草,习**,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

认为清王朝是“衰世”。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

他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

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诗意“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

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名句欣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处:龚自珍《已亥杂诗》。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字定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政治家、文学家。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

从字面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伟大情操,令人肃然起敬。这正好比悲心回向、永远利他的大乘精神;而无论盛开的花、落下的花、还是地上的泥土,其实原本就是一体,只不过是随缘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

这两句的通俗解释: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

8.古代文学简要说明龚自珍诗歌的创造性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

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

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

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

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

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李白 (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

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他的《宿五松。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