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

1.如何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

一、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如白居易的诗等.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二、古诗词语言风格鉴赏解题对策.3.比较两诗不同的语言风格型.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概括各自的语言风格.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通过比。

2.如何鉴赏古诗词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

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注意“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炼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 ①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②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③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④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⑤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⑥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⑦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⑧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

“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有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数量词 例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2、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赵嘏的《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游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无边的乡愁;孤雁从南楼飞过,凄哀的鸣叫,使乡愁更加上一层“雁归人未归”的感伤。

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 3、动词 例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稍头飘过的情景。

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4、形容词 例 王维《观猎》第三、四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这两句话共有四个主谓短语,“枯”“疾”“尽”“轻”,都是谓语。“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

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5、副词 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

3.鉴赏诗歌的语言归纳

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语言内容

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的事物,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2.情感语言:能直接或间接表露感情的词语。

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不堪”、“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

4.特定称谓语言: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

如:“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

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 风格特点

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1.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如: 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

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

如: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空寂清冷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渲染山的特点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梦天》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l0.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

平明送客楚山孤。 ——把人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道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4.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美

古代诗歌鉴赏系列教案之一: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5.如何赏析文章语言

能准确地赏析语言,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

《课程标准》对“阅读”中的语言赏析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如何对所给语言材料进行有效而精辟地赏析呢? 其实,语言可供赏析的方面很多,但具体到不同的语言材料,则又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准确把握语言特点,找准赏析的切入点。

一般说来,语言可供赏析的方面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修辞。

初中语文要求了解的常见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可使语言产生鲜明的效果。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语言以拟人手法写柳树,使柳树也有了“灵性”,感到炎热的威胁,以柳树的病态烘托天气的炎热。 随便你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杜鹏程《夜走灵官峡》)此处缩小夸张,将“天”说成只有“巴掌大”,突出了工地环境的恶劣。 2、词语。

一篇优秀的文章,无不注重词语的准确运用。“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来看。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特别是叙述类文学作品,宜赏析动词、形容词的准确、生动、形象;而应用性作品,包括说明文和议论文,宜赏析副词或其它修饰、限制语的表意准确、严密。 3、句式。

适当运用一些特殊的句式,能使语言增添亮色,表达特殊效果。设问句式、反问句式、排比句式,均能增强语言气势。

还有双重否定句式可使句子的语意加重,倒装句式使人耳目一新,能起到强调作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试看下列例子: 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

(陈汉元《从宜宾到重庆》)语言运用“假设+比喻”的句式,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重庆的地形和它所以成为重要港口的道理。 4、感情色彩。

语言的感情色彩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爱憎观点,这也是值得赏析的地方。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语言通过一声叹息,同时运用反语手法,将“聪明”一词褒词贬用,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5、语言风格。文章的语言风格往往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有的文章语言追求生动形象,优美感人。但也有的文章语言却质朴简明,通俗易懂,读起来亲切自然,极富生活气息。

还有的文章语言幽默诙谐,生动风趣。这也是我们值得赏析的地方。

如: 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语言运用“洗洗”“补补”“一水”这种口语化色彩浓厚的词语,表达出战士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非常珍惜。

6、言外之意。语言的言外之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语言本身含义丰富,充分挖掘,蕴意无穷,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二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表面是一种意思,实际还有另外的意义,在剧本中也称为“潜台词”。

如: 春江水暧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句含有哲理的名句,它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给人以启迪:鸭子之所以“先知”“春江水暧”,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

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7、表现手法。

文章在刻画事物时往往借助于一些写作技巧,也称为文章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反面衬托、侧面烘托、间接描写、以声写静、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以物喻人、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等。此种语言的赏析应与文章整体结合来看。

试看下列例子: 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叶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

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张洁《挖荠菜》)这是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是作者有意使用的一种反衬写法,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而“我”却不能。这样反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8、其它方面。除了上述值得赏析的地方之外,语言值得赏析之处还有许多,如诗歌语言的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文言文语言的骈散结合、言简意丰,还有语言的图画美、音乐美,叠词、衬字的运用……等等。

在准确把握语言特点,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之后,还需要我们运用简明、连贯的论述语言进行赏析。许多同学在进行语言赏析时,往往只指出语言的特点,而不加以分析,这只完成了一半任务。

进行语言赏析时,宜采用三步答题法,即“指出语言特点——举例——简要分析例子”。若能准确做到这一点,也就能有效而精辟地赏析语言了。

6.鉴赏诗歌的语言归纳

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语言内容 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的事物,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2.情感语言:能直接或间接表露感情的词语。

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不堪”、“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

4.特定称谓语言: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 如:“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 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 风格特点 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1.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如: 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

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 如: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空寂清冷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渲染山的特点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梦天》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l0.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 平明送客楚山孤。 ——把人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道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7.高考诗词鉴赏,怎样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该怎样组织答案

一般说来,诗歌语言常见的有以下一些特点: (1)清新。

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如此。

(2)平淡。也称质朴。

表现为使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如画一般的山村之夜在作者的笔下如此宁静,如此祥和,而如此生动地展现出来。

(3)绚丽。主要指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情思。

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本来是一次生活中常见的离别,经过诗人那特有的奇幻绚丽的语言,便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体,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般的幻境。 (4)含蓄。

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如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托事于物,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便戛然而止,不再多说一字,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5)简洁。指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十个字便将幽居的特点托出。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仅十个字即写出了环境的清冷,钩勒出空旷寥廓、幽寂冷漠的背景。

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十个字突出垂钓老人孤独傲岸,抗风斗雪的傲然之气和不屈精神,把诗人虽在逆境之中,虽觉孤独寂寞,但决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展露无遗。这些作品均是简洁的典型。

(6)作者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所导致的语言特点。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清新空灵;李商隐的诗瑰丽含蓄。

(7)诗歌所表现的流派所具有的语言特色。现实主义诗歌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并按照生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的描写生活,表现生活。

真实地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人的作品。

浪漫主义的诗歌则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感情热烈奔放,语言绚丽多彩,想象瑰丽神奇,多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李白、李商隐、李贺等人的作品。

宋词中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为代表的婉约派,其作品比较婉曲,比较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守音律。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其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广阔,风格多样,旷达洒脱,慷慨激昂。

[2] (8)诗歌的修辞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色。 以上鉴赏手段并不是关于诗歌语言特色的唯一描述,常见的分析方法还有:从语言的形式、表意和意象等层次进行分析的方法。

但由于中学教材采用上述分类方法,并且此种方法较为全面,所以广为流传。

8.怎样鉴赏诗歌

诗歌鉴赏的三个层面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语言层面 毫无疑问,诗有很强的直觉性。

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

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在阅读练习中选取了诗人卞之琳的诗《断章》。

卞之琳的诗向以含蓄睿智为读者所喜爱,他常常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世界,以象征的形象暗喻人生哲理,既有丰富生动的艺术感,又蕴含对世界的体验。《断章》这首诗,其语言就生动体现了这种特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表面平淡无奇:桥上有风景,于是你在看;你也构成了风景,于是别人也在看你。在无奇中,让人体会到了画面所蕴含的丰富的生与死、知与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对性哲理。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装饰”的是梦,这一语言的搭配极为巧妙,巧就巧在具象词与抽象词的组合,打破了语义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种诗意的逻辑,从而大大扩充了诗歌语言的弹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涵,又扩展了诗的表现范围,加深了诗的理意。类似的还有“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记录》)、“呕出一个乳白色的‘唉’”(《黄昏》)等。

因此,欣赏诗歌,只有抓住诗歌语言的这种特性反复吟唱,才能深刻领会诗家语高度凝练的特点,从而拎出诗歌中浓缩着的内涵。 意象层面 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

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

这也就涉及诗歌所选定的意象与它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融合问题。意象与意义常常不可分。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之所以催人泪下,是与诗人成功运用暗喻及通感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组组含义深刻的意象分不开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视觉“老水车”与听觉“疲惫的歌”相连,诗人用这种苍凉的意象开头,一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极佳的诗歌欣赏状态,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数百年的历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读者面前,开阔而雄浑,苍茫而深沉。“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又将具体意象与抽象意象融为一体,在时空的急剧转捩、对比中,完成了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

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这些意象,让我们在最初的震撼过后,又恍然于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之中,从而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使我们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因此,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

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意蕴层面 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

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 当然,优秀诗歌都具有审美性。

读诗伊始,读者便开始产生某种精神体验,感到精神的愉悦。但这还不算是审美鉴赏。

这次教材修改,选入了20世纪40年代著名诗人穆旦的一首诗《赞美》。当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三四十年代的一些现代派诗人彷徨、迷茫,如同迷失在茫茫黑夜中,作品多囿于一己的“小我”,表达的也多是彷徨无助。

但穆旦有所不同。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中给所塑造的形象以黑暗与光明的哲理,《赞美》这首诗就集中代表了诗人的这种艺术创作风格。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自我,一是“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的农夫。抒情主体在荒凉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在忧郁的森林中,对着在天际爬行的“不移的灰色行列”,诉说自己的“沉默的爱情”,“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阴雨的天气”、“要以带雪的手”和“佝偻的人民拥抱”;这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情的形象。

而农夫,这“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身边升起而又降落”,“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路是无限的悠长”,而他却放下了“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的古代的锄头,坚定地“看着自己”融进了死亡。一个劳动者守望着自己的贫穷、劳苦,然后抛开妻儿老母,抛开一切,一去不回头。

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他的内质是什。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