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诗词常用典故有哪些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 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 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 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 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 晶莹、局洁〇 2。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 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 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 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 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 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 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 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 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 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 搅天飞^卯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 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 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 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 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 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 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 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 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 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 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 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 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 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 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 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 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 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 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 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 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 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 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 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 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 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 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 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 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 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曰的繁华已荡 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 去昔曰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巷口。 6。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 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 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 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 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 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 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 长: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 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 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 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 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 送别之所。 8。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 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 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 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 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 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 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 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 别的愁绪。 9。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 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 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 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 有舍情。”把伤/(>、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 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 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 2.古诗词中所用典故大多出自哪些书古诗词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3.中国诗词常用的典故什么60。 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 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 项技术的专家。 61。 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 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2。 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3。 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 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4。 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 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5。 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 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 听、恭听。 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 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6。 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 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7。 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 比喻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68。 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 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69。 掣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 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0。 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 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 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 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 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 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在此已成为 传书的信使。 71。 雷同:典出《礼记•曲礼上》,相 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2。 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 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3。 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 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4。 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 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5。 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 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6。 不才:典出《庄子•山木篇》,自 谦没有才能。 77。 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 人的心。 80•捉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 比喻代人写文章。 81。 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 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 住宿。 82。 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 对文稿细加修饰。 83。 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 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 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 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 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 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 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 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 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 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 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 信,岂上望夫台。” 86。 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 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 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 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 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 “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87。 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 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 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 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 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 帝畏而恶之。” 今常以喻谋求夺得。 例:这 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 会。 88。 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 扰边境。 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 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后以喻为国忘家。 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 丨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 89。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 i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 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喻杀敌报 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 丨故,千村落寥。 何曰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 |清河洛。” 90。 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 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 固定不动。 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 |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 |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 后 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 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4.古诗词中的典故选A. B:“桐花”句:《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史记·货殖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 现常用后句,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桐,梧桐,传说凤凰非梧桐不宿。丹山:传说为凤凰产地。 “雏凤”句:此戏谑韩瞻,并赞其子韩偓的诗才。《晋书·陆云传》:“陆云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又杜甫有“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诗句,商隐此言“清”“老”,当即此意。在商隐赴梓幕后不久,韩瞻亦出任果州刺史,韩偓必随行,所以这里说丹山路上,有“雏凤”“老凤”之声。"雏凤"指韩冬郎,“老凤”指韩瞻,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 C:孙权射虎 D;青鸟:古代传说中传送信件的使者。比喻常通信息,传递消息。 希望对你有用。 5.古诗中的典故都有哪些【作者】:李商隐 【题目】:暮秋独游曲江 【内容】: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译文】: 荷叶生时春恨也生了, 荷叶乾枯时秋恨已成, 虽然深深知道只要身在,情也在, 却只能眺望江边流水,呜咽成声。 【典故】: 李商隐与荷花女 唐诗人李商隐是泾川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人称他是个多情郎,有多首荷诗赠予以上人。世上争艳,万紫千红,为何李商隐如此钟情于荷花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 相传李商隐与王小姐相恋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李商隐年青有为,相貌出众,才华横溢。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在“荷花”的陪读下,李商隐的才学进步很快,两人一起渡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就在李商隐快要进京赶考的前一个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回天无术,只能日夜在病塌前陪伴“荷花”。随着病情的加重,一朵娇艳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荷花”的早逝,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暮秋独游曲江》中:“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意思是说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对伊的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 流不尽的江水声。所以,“翠减红衰愁煞人”是面对荷花,写缅怀“荷花”的内心悲戚。不论这个传说真实与否,多情文士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与荷花结缘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6.诗词里的中国故事(小学版)读后感新婚别 【唐】杜甫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7.古诗词中的典故传说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古诗词中常见的13个典故,并说明诗中用典,贵在自然,贵在妥帖,贵在切合其事。 【关键词】古诗词;典故 典故,或称用典、用事,是指用过去的事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既要“师其意”,还须故中出新,使用典情思隽永,耐人寻味。用典,“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诗中用典,贵在自然,贵在妥帖,贵在切合其事。 1.龙城 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匈奴名城,秦汉时匈奴祭祀的地方,泛指敌方要塞。 2.投笔 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后汉书》: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投笔”即弃文从武。 3.折腰 5.鸿雁 9.阳关 13.梁园 8.推荐一本好书 《诗词里的中国故事》三百字说到这个话题,我想到一位与之有关的诗人,作品多达数千首,网上随便一搜铺天盖地都是,几乎首首经典,绝非粗制滥造。最近在读他的有关诗集,感觉其风格酷似李白的豪迈浪漫大气,而且也象李白一样以描写山川名胜为主,感觉此人将来的历史地位很可能是“共和国时期的李白之一”,虽然不一定是“唯一”,但绝对是“之一”。网上搜到的简介如下供参考: 李者也,豪放派爱国诗人、山水诗人,当代“古诗复兴运动”的致力者之一。“李者也”取自“之乎者也”的后二字,原名李华振,男,汉族,生于安徽、长于河南、学于湖北,曾工作于浙江、湖北、天津等地,数十年多变的人生阅历、豪迈的山河之旅、不息的求索笔耕,只为写作古诗而生。主要作品有古诗集《诗裔山河录》(收录所写3000首古诗)、“新边塞体”诗集《不许山河换界碑》(收录所写260首古诗)、励志诗集《既生我》(收录所写150首诗)、人生感悟诗集《今生且》(收录所写220首诗)、情感诗集《风不误桃》(收录所写200首诗)、归隐诗集《且趁》(收录所写200首诗)等。 9.古诗中的典故无题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