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唐诗对现实的批判,举例加分析如 杜甫的《石壕吏》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说:“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2.有关批判现代社会风气的古诗七言绝句1、《杜陵叟》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译文: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 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不多枯黄死。 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 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 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 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 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钩、牙齿象锯一样地吃人肉! 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 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 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 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2、《送人赴安西》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译文: 你看那位壮士,手执胡钩跨上骏马,英姿勃勃地越过陇山头。 他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杀敌立功绝不是为了做官封侯。 万里之外的故乡景象将会在你的梦中出现,边疆的月光常常会引起你的别离忧愁之情。 你此去应该早日消灭那些胡族侵略者,不要优柔寡断将战事一拖经年。 扩展资料: 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按平仄律,七言绝句有四种标准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绝句 3.求古诗十九首中对现实的批判,唐诗对此的继承国初以来画鞍马 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 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 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 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 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 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 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 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 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馀七匹亦殊绝 迥若寒空杂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 马官□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 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 后有韦讽前支盾 忆昔巡幸新丰宫 翠花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 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 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 金粟堆前松柏里 龙媒去尽鸟呼风 4.初唐四杰是如何批判社会的不公的他们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的贵族社会,否定了贵族社会秩序的永恒价值。 四杰中较早的卢、骆,都写过一些长篇巨制如《帝京篇》、《长安古意》等。这些诗对帝京的昏庸以及豪贵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吸收了齐梁以 来的歌行的特点,但其思想情调却截然不同。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在极写车骑、宫殿、林苑、妖姬、歌舞的豪华后,笔锋突然一转: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寂 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在流动不已 的宇宙中,荣华富贵不过如过眼烟云,终归幻灭;而这种穷奢极侈的生活又建筑在多少失志人的贫困之上,尤见荒悖可恨。 骆宾王的《帝京篇》也有同样的笔法,也 是由敷陈炫耀转为揶揄嘲讽,以失志不平的愤懑取代了歆羡和赞慕。故初唐诗风之 转向,实则是由此发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