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韵律表

1.请问那里有教写诗词的韵律表,也就是平平仄仄的这些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

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

2.诗词的平仄韵律

一、诗词的平仄与韵律

、诗词的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仄分为平声、去声、上声、入声四种:

1、平声: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也就是我们现在发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就称之为平。

2、仄声包括:上声、去声(亦即三声、四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出现,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平仄谐和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入声是指短音,在现代诗中基本没有了,江浙粤一带还有保留,如“屋”就是入声。

4、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五言和六言的平仄对仗中间不能出现“孤平”或“孤仄”。何谓孤平和孤仄?指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即是孤仄。

、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要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

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1、诗词的平仄:是对初学者美感的强化训练,是对诗意境界而选择的一种修饰。是为了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2、诗词的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缘自宇宙万物的自然对称与心理学上的联想作用,以及美学上对比、平衡的原理,体现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有方就有圆、有生就有死、有明就有暗。。,因此,以山对水、以风对雨、以天对地。。。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

3、诗词的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韵,大致等于汉字中的韵母。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诗句中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到句尾,所以叫韵脚。

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就押韵的格律要求来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的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拘束着,我认为就可任由作者自由发挥,只要达到读起来不别扭,能朗朗上口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好的韵脚,能够对整首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能够增强诗词的节奏感及烘托出诗词意境的美感。

3.有关诗词韵律格式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即 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①仄仄平平仄 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 ②平平仄仄平 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 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 ④仄仄仄平平 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A 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

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

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

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一定要突破这个难点,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有多种识别方法: 1、利用方言识别中古平声字。

因为粤方言中的几种次方言(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等)都还保留着入声字,同时也保留着阴平和阳平两种调类。由于这些方言中的入声字并未与平声相混,因此只要认识了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的代表字,则与它们同调的就都是中古的平声字了。

例如,凡是与广州方言中读“诗、时”“花、华”二字同声调的,就都是古代平声字。 2、利用方言识别古入声字。

有的学生可能识别方言调类的能力差些,一时不易掌握以平声代表字类推的办法。则可教他们利用识别入声字来检验现代汉语中读平声的字是否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

因为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字,除了从中古的平声演变而外,还混入了古代的入声字。而这些字是不能视为平声的。

如果能把这些字从现代的阴平、阳平字中识别出来,则其余的自然就都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了。学生们的现代汉语语音都较好,识别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声调较容易,又由于粤方言中无论是广州方言,还是客家方言、潮州方言都保留着中古的入声调类,依调类推,用方言识别入声字是不困难的。

例如: 广州方言的6个(实际是9个)调类: 名 称和调 值 阴平55阴入15 阴上35 阴去33中入33 阳平21 阳上13 阳去22阳入22 调 号 1 2 3 4 5 6 例字 诗色 史 试锡 时 市 事食 从表中可看出:凡是与“诗”、“时”同调类的字就都是中古的平声字,否则就都应归到中古的仄声字中。 -------------------------------------------------------- 还可以用一中所谓“八声调法”来类推某字所属调类。

即 阴 平 阴 上 阴 去 阴 入 阳 平 阳 上 阳 去 阳 入 诗 史 试 色 时 市 事 食 升 醒 性 ○ 成 ○ 盛 蚀 淹 掩 厌 馌 严 染 艳 业 央 鞅 怏 约 阳 养 让 若 烟 演 宴 噎 言 岘 现 热 英 影 应 益 仍 ○ 认 翼 空 孔 控 哭 红 ○ 哄 酷 崧 耸 送 叔 崇 ○ ○ 熟 风 俸 讽 福 冯 ○ 奉 服 安 ○ 汉 渴 寒 旱 汗 曷 渊 苑 怨 ○ 元 远 愿 月 堪 坎 勘 洽 含 颔 撼 合 心 审 沁 湿 岑 ○ 甚 拾 音 饮 荫 邑 人 荏 任 入 所谓“类推”,指的是熟悉上表以后,遇到表外的字,也按照这种音调读去,以判断出它的声调。如“器”,可以念出“嬉、喜、器、悉”,则知“器”为“阴去”即去声字,如“谷”,则念出“工、拱、贡、谷”则知其为入声字了。

当然,这是用广州音为准,熟悉以后也可帮助自己判断广州话的发音是否准确了。 有人说,广州话实际是九个声调,还有中入字,为什么没列出呢?这是因为中入字不多,常见的仅“客、炙、赤、撇、泼、抹、阔、括、茁、撮、雪、决、鸽、壁、臂、劈、踢、锡、吃、跖、八、法、刮”这二十来个,死记住它们也就可以了。

八声调法主要强调阴阳相配,四声各分阴阳而形成八个音,更加便于诵读。 客家话也有6个声调,见下表: 梅 县 话 声 调 普 通 话 声 调 例 字 阴平44 阴 平 花家多张 上 声 马买领语 阳平11 阳 平 华爬狂常 上声31 上 声 摆斗比米 去声52 去 声 教帝骂浪 阴入21 阴 平 八托七 阳 平 橘觉足 上 声 百曲脊 去 声 涩率魄 阳入4 阳 平 拔石协读 去 声 猎业玉获 注意,从上表可以看出:客家话读阴平的,不一。

4.诗词平仄韵律

浮云缥缈骨 冷月冰清凝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

老屋灯尤暗 雪落有谁听

仄平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漂泊不知处 花香水要流

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他乡不是客 梦里亦无眠

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

没有犯什么大忌,

首联可以不对仗,可以放到第二联去,

第二联词义上不对仗,建议重写,至少尤字要换掉.

漂泊和花香不对仗,不过也不必削足适履了.

第三联把要字换成自字会不会好一点.

我觉得梦里亦无眠 更好.不过眠字不压韵,最好换掉.

5.诗词的韵律是什么

其实就是类似现在的字典啦。

把汉字按照韵编排而成的韵书。是一种音韵工具书。

不过现代用得少了。比如一冬韵等等。

你想看着方面的例子最好的教材就是以前写给学韵律的启蒙者的蒙学读物啊,比如《声律启蒙》摘抄点点:一 东 云对雨 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三尺剑 六钧弓 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 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 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 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 溪边晚钓之翁沿对革 异对同 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 牧子对渔翁颜巷陋 阮途穷 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 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 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 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 羞看百炼青铜贫对富 塞对通 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 齿皓对唇红天浩浩 日融融 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 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 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 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 胸中吐万丈长虹还有后来的《笠翁对韵》摘抄点点:一 东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

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

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这些韵书学韵都很好啊,中间还有很多典故,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6.求教:什么是诗的韵律啊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