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作文,名为《古诗词与现代生活》有人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此话不假.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感情与文学素养的积淀, 是我国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 然而二十一世纪现代人的生活或是考学求职, 或是商场沉浮, 或是折冲樽俎, 或是绿荫搏杀. 有人说, 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 恰恰相反, 我认为, 古诗词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 现代生活的节奏极快,这易使人的心情浮躁难静。古诗词则如清茶,能散净你的烦躁,让你的心在紧张生活的烦躁中降温,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当你身处教室而心神游离时,不妨读读徐玑的“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它能将清凉之感注入你心而使你心归宁静,使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在你心中荡起涟漪。当你顶着炎炎夏日走在上班的路上时,不妨想想苏轼的“扁舟一叶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它清新的意境会使你惬意很多。 现代生活中总严酷的竞争,这使你在孤军奋战之余多了一分寂寞感。古诗词则如朋友,能体会你所有的感情,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当你在异乡求学而想家时,不妨读读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会发觉此诗句了解你的心情。当你过羁旅生涯时,不妨读读温庭筠的“槲叶落山路,积花明驿墙”。穿越时空的界限,诗人与你一道上路!当你无处倾吐与恋人分别的孤寂时,不妨读读张密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你会发觉这种想念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有的点缀。你为情所困,诗人亦为情所困。所以,古诗词中表达的与你同样的感情,常会陪伴你度过寂寞。 现代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诱惑。诱惑面前的你在对与错间徘徊,一失足便坠入深渊。古诗词则如警钟,及时地敲响,拉你回到对的一条路上,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当你在金钱与道德间徘徊时,不妨读读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它会告诉你,且不可被金钱搅乱了心性,有悖良心做它的奴隶!当你与领导意见不合,在趋炎附势与坚持真理间徘徊时,不妨读读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它会告诉你,坚持真理吧,莫要用献媚压制自己的真心!你应该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之品与“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的菊之格。 古诗词如清茶,在过现代化生活的你浮躁难耐时为你降温解渴。古诗词如朋友,在过现代化生活的你欲将心事付瑶琴时与你畅谈——爽快!古诗词如警钟,为过现代化生活的你徘徊不决时作出提醒——及时!所以,古诗词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如果你已忘记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这颗明珠,何不现在就打开书卷,试着在油墨香中品读诗词呢? 2.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令人忧伤人何必这么功利? 诗本来就不是拿来用的,不管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都是这样。艺术都如此。早你们这么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有什么用?不要把绘画等同于你们墙上的装饰,好像不能用来装饰的就都是无用的。 “没了朱窗,伊人要在何处怀念? 没了锦书,愁情要在何处寄托? 没了炊烟,思绪又要在何处飘扬? 没了夜听秋雨的闲适,何来笔下醉人的墨香? ” 这话是对的,不过写这话的人理解错了。应该反过来理解。这些话你可以理解为证明古典诗的消亡,而我则理解为,恰好证明现代人已经无趣至极,证明现代人已没有诗性。因为我们现代人缺少诗性,所以才更需要读诗。 那种语言之美,很多人永远都不会体会。而能够体会的就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常说熏陶就是这个意思,你们很多人不是喜欢周杰伦吗,如果没有古典诗的熏陶,你们以为汪文山能写出这样凄美的词来??这就是你们跟汪文山的差别,他可以造出让你疯狂的词来,而你们只能崇拜他却无法成为他。这就是差距! 知道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吗?一个满肚子唐诗宋词的人,他不用去装酷,不用去穿什么名牌衣服,他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能把你比下去,他那种气质是你用任何衣服也装饰不出来的。这就是魅力。 当你还年轻的时候,你可以装可爱。可你迟早要老。当你老了,你就发现,气质才是更重要的,没有这点,你就只是张皮了。 3.举例说明古代诗词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因为有了古代诗词,语文课本生生增加了一倍厚度,背课文的学生脑细胞死了百倍以上数量,教课文的老师习惯性头痛疾病的发病率搞高了千倍不止。 因为有了古代诗词,弄清这些诗词在说什么也成了一个难题,不知道费尽多少心思,引发多少争端。 但也因为有了古代诗词,我们可以知道曾经的世界是怎样的——花曾经怎样的盛开,雪曾经怎样漫卷,风曾经拂过多少忧思,月曾经照过多少无眠,曾经的人有过怎样的悲欢,曾经的夜又是怎样的露寒。 我们可以知道平滑的纸上可以写下多么立体的人生,黝黑的墨迹可以记录多么璀灿的生命。 有了这些诗词,我们认识了多少萌动的心灵,神往了多少跳跃的灵魂。 艰涩的史书无法传达,方块字的排列组合到底有多少玄妙。历史的车轮碾碎多少世事沧茫,却撼不动一个民族文明的精髓。 读这些诗词,每一次的感叹,都是隐约远古的回响,每一次的激昂,都是先民的智慧在血脉里的激荡。 人可以多么有想象力?诗来告诉你。 人可以有怎样的表达力?诗会告诉你。我们为祖先的睿智而骄傲,其实,他们已将自己的骄傲留给了你…… 诗的气息已随着我们的血脉不息运行,润物于无形,这才是诗的影响力。 4.古诗和现代诗歌的区别【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对于现代诗的创作,首先必须了解一下现代诗的特点,这对于我们学习创作现代诗显得 异常重要,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而成的语句群体。 所以,现代诗是写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感受,并且是用现代的语言(即是现代汉语,而不是文言)来写的——这是现代诗最基本的特点。 现代诗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 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诗的格式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除了要按内容分行来写或按句分行来写之外,特别是在语言的组织上。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一是打破常规组合。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能增强诗的生命力,大胆打破常规组合(即不按语法要求搭配)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可太过滥。 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包括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张、象征等。 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 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象征手法,则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这是诗歌中最常用的手法。 比如冰心的《纸船》象征了对母亲的思念,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中“小河”象征了对爱情的追求。平常我们也爱用象征,如用“梅花”来象征坚贞不屈,用“蜡烛”来象征默默奉献。 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中用“海”和“山”来象征“理想”与“追求理想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下面这几种物体的常用象征意义你知道吗?太阳、蜜蜂、苍蝇、蚊子、雪花?(光明、无私奉献、肮脏、剥削、纯洁)。 5.当代文化中的唐诗唐诗是中国文明史上最灿烂的一场文学盛宴,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学变迁。然而在21世纪的商业化和利益化的冲击下,应该如何处理唐诗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呢? 诗歌评论家李元洛先生的一场关于唐诗与现代的人文讲座令我茅塞顿开,唐诗是文学领域中的巅峰,是悠悠文明长河中的经典。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所谓经典,就是传着后世。因此经典不仅可以在当代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可以经受得起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冲刷而其色不变。唐诗的流传千古正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诗以言情、言性、言志亦言理,是一笔包罗人类智慧的巨大财富,他带给现代的影响并不是人们言之灼灼的所谓“实际意义”,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哲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种多么豪迈而坚韧的洒脱!“问渠哪的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这又是多么发人深省的哲学思想,“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谆谆教诲,又岂是所谓“实际意义”能衡量其价值的呢,“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壮志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义无返顾!在这个连文学价值都要用文字的数量来衡量的年代,诗的精炼达情难道不是更显得可贵么? 很多的人都觉得,在这个连钱都挣不过来的时代里犹吟古诗,是件太过奢侈的事情。殊不知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精神的存在,文明的流传亦是因为精神的永恒。人类社会并不是由金钱物欲构建起来的,失心而求欲,本就是人最大的悲哀。而诗,依旧是那方亘古不变的净土,净人心灵,给人予智慧和唯美的诗意享受,这是多么伟大的贡献啊! 时光容易催人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唯有唐诗却抵得住时光的催逼,璀璨如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