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全唐诗》尚未收录的唐朝诗人唐代有名有姓的共有2536名诗人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初唐“四杰”:王勃、洛宾王、卢照邻、杨炯。 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 中唐: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白居易 卢 纶 李 贺 李 益 刘禹锡 贾 岛 张 继 韦应物 李 坤 元 稹 张 祜 杜秋娘 张 籍 戴叔伦 顾 况 晚唐:李商隐 杜牧 没有收录的就更多了,典型的张打油写的打油诗“咏雪” 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应该算诗人吧 2.李白,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王勃,李商隐,出身排序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 高适(700—765) , 李白(701—762),王维(701年-761年), 岑参 (约715年—770年), 商隐生年,冯浩主元和八年(813)说,张采田主元和七年(812)说 李白和王维具体谁先生就不清楚了,这两位都是大诗人,且出生在同一时期,不过这两人却从未有过交往,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谜。“文人相轻”,在这两人身上足以体现。 3.古诗:送崔子还京(高适)1) 全唐诗 卷二百零一 卷201_57 【送崔子还京】岑参 匹马西从天外归 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 雪里题诗泪满衣 2) 高适诗全集 诗题含有 崔 字的有以下八首 未见有 <<; 送崔子还京 >> (一)效古赠崔二 十月河洲时 一看有归思 风飙生惨烈 雨雪暗天地 我辈今胡为 浩哉迷所至 缅怀当途者 济济居声位 邈然在云霄 宁肯更沦踬 周旋多燕乐 门馆列车骑 美人芙蓉姿 狭室兰麝气 金炉陈兽炭 谈笑正得意 岂论草泽中 有此枯槁士 我惭经济策 久欲甘弃置 君负纵横才 如何尚憔悴 长歌增郁怏 对酒不能醉 穷达自有时 夫子莫下泪 (二)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故人亦不遇 异县久栖托 辛勤失路意 感叹登楼作 清晨眺原野 独立穷寥廓 云散芒砀山 水还睢阳郭 绕梁即襟带 封卫多漂泊 事古悲城池 年丰爱墟落 相逢俱未展 携手空萧索 何意千里心 仍求百金诺 公侯皆我辈 动用在谋略 圣心思贤才 朅来刈葵藿 (三)送崔录事赴宣城 大国非不理 小官皆用才 欲行宣城印 住饮洛阳杯 晚景为人别 长天无鸟回 举帆风波渺 倚棹江山来 羡尔兼乘兴 芜湖千里开 (四)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 多雨殊未已 秋云更沉沉 洛阳故人初解印 山东小吏来相寻 上卿才大名不朽 早朝至尊暮求友 豁达常推海内贤 殷勤但酌尊中酒 饮醉欲言归剡溪 门前驷马光照衣 路傍观者徒唧唧 我公不以为是非 (五)别崔少府 知君少得意 汶上掩柴扉 寒食仍留火 春风未授衣 皆言黄绶屈 早向青云飞 借问他乡事 今年归不归 (六)送崔功曹赴越 传有东南别 题诗报客居 江山知不厌 州县复何如 莫恨吴歈曲 尝看越绝书 今朝欲乘兴 随尔食鲈鱼 (七)同崔员外 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 今日好相见 群贤仍废曹 晚晴催翰墨 秋兴引风骚 绛叶拥虚砌 黄花随浊醪 闭门无不可 何事更登高 (八)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 同官载酒出郊圻 晴日东驰雁北飞 隔岸春云邀翰墨 傍檐垂柳报芳菲 池边转觉虚无尽 台上偏宜酩酊归 州县徒劳那可度 后时连骑莫相违 4.唐代诗人高适,“适”的读音是kuo,还是shi1. 众所周知,“适”由“适”简化而来。古书上,一般都把高达夫写成“高适”。在古代,“适”和“适”(shì)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适”,读kuò,疾速,多用于人名,如南宫适、洪适等。(参见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适,疾也……读与括同”“适,之也,从彡啻声”。在书写高达夫的名时,我们不应写简体字“适”,而应写作“适”,不然就会造成混淆和误解。在网络中,就有人在国学论坛上发帖子“请教唐代诗人高适的适字的读音”。《〈简化字总表〉说明》注明,有特殊情形,繁体字不必简化,如“干”和“乾坤”中的“乾”。 2. 高适到底是读作高shi,还是高kuo。现在如果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线索不多。洪适,李适的适为什么读作kuo,我认为很大的一个可能就是古书上他们的名字写作洪适,李适,而不写作洪适,李适。因为古时候适和适这两个字完全是两个字。简化字推行以后才合为一个字的。根据这个逻辑,只要我们找到在简化字推行之前的古书上写高适的,那就应该读作高kuo,如果写作高适,那就应该读作高shi 3. 民国二十五年。此时还没有推行简化字,而写作“高适”。由此可见,高适应读高shi。 4. 此外还有一条线索,即高适,字达夫。根据照片上文章中画线处所写,当然也是常识,即古人的字常常用来解释名,那么“达夫”也就是破解到底是读作括还是读做士的一个线索。 5. 适 读kuo:疾。迅速快捷之意。 6. 适(古写作适),读shi:(形声。从辵(chuò),从啇,啻(chì)声。“啇”义为“看准的”、“照准的”。“辵”与“啇”联合起来表示“往目标方向走”。本义:走向目的地) 7. 快速和达有什么关系?我觉得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一个间接的关系,即:欲速则不达。但这个弯子绕得远了点。而“往目标方向走”和达字逻辑结合的十分紧密。由此可见,高适还是应该写作高适,读作高shi。 5.高适和崔颢是好朋友吗没有关系 崔颢,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字不详。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崔护(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博野县)人,生平事迹不详。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6.高适岑参 边塞诗风格 异同比较 不是艺术特色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 一、相同点: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 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 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 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诗三句一节,打破了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诗的格局,并充分显示出风格独特的艺术特色。岑参用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去看待边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不是写梨花,而是虚写,以之喻雪,写出了边塞大雪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追求的“新”、“神”的美学境界。 简介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7.他的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他是他的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他是岑参。 岑参(cén shēn) 一、介绍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二、作品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像《火山云歌送别》以及《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