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大赛决赛

1.第五届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答案

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A组)一、选择题(30分,每题1分)1.B 2.A 3.A 4.C 5.C 6.D 7.A 8.A 9.B 10.D11.C 12.C 13.C 14.D 15.D 16.A 17.D 18.A 19.B 20.C 21.B 22.A 23.D 24.A 25.B 26.C 27.D 28.B 29.A 30.D二、把下面的诗文句子填写完整(10分,每空1分)31.长河落日圆 32.坚忍不拔 33.沉舟侧畔千帆过 34.山重水复疑无路 35.一蓑烟雨任平生 36.浅草才能没马蹄 37.百川灌河 38.山寺月中寻桂子 39.苔痕上阶绿 40.友多闻三、根据要求填空( 10分,每空1分)41.星河 42.寒 43.近水远山(“远山近水”也可) 44.明月(“月亮”也可) 45.暮 46.日月 47.青云 48.梦 49.春水 50.雨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16分)(一)51.《爱莲说》52.吟余小立阑干外。

53.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更有诗情画意。(或此时的“鸦”是以天空为背景的,所以更像“点”状的物像。)

(二)54.陶渊明55.颜色56.色、形57.隐居生活之闲适愉悦(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 14分)58.林纾59.急忙 装满 背着 馈赠60.B、D61.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

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且十分关爱老师的人。六、阅读下面的诗和文,按照要求写作。

(20分) 62.(略) 63.(略)附加题 64.(略)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B组)一、选择题(24分,每格1分) 1.B 2.A 3.D 4.B 5.B 6.C 7. C 8.A 9.A 10.B 11.D 12.D 13.A 14.B 15.D 16.D 17.C 18.(1)B (2)A (3)E (4)C (5)D 19.C 20.D 21.D 22.A 23(1)B (2)B (3)A (4)C 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 1.两三星火是瓜州。 25.《燕歌行》 26.落花入独立,微雨燕双飞。

27、诗经 诗或诗三百 18.书楚语 兮 29.喜 忧 10.诸葛亮 出师表 31.至于说到想使别人得到好处的想法,那是没有 人可以超过他了! 32.大度 谦虚 33.曹刿论战 34.吴起 孙武(孙子) 35.陶潜(渊明) 36.黄庭坚 37.韩柳 古文运动 38.义理 考据 39.卢照邻 杨炯 40.柳永 41.银烛秋光 冷画屏 42.邀请 延 43.霜草苍苍虫切切 月明荞麦花如雪 三、阅读理解题(30分): (一)(9分) 44.(1)子瞻 东坡居士 豪放(1分) (2)易安居土 赵明诚 婉约(1分) 45.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1分) 46.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又指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2分) 47.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1分)拟:准备、打算(1分) 48.C (二)(7分) 49.(4分,各1分)担忧、担心饿死消除投毒 50.现在有人渴得厉害(或渴得要死)(1分) 51.做君王不可过分地搜刮百姓,发动战争,使百姓生活困苦,而要怜惜百姓。(1分) 饮鸩止渴、涸泽而渔(1分) (三)(8分) 52.专心、一心一意(1分)变化(1分) 53.(4分,每题1分) (1)语言虽然浅近,但意思却深远。

(2)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54.从引用、排比、打比方等角度找例子,说明其表达效果即可。(2分)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55.(2分,各1分)闻名 没有谁 56.王羲之(1分)《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1分) 57.米芾、蔡襄、黄庭坚。

(1分)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1分) 四、阅读鉴赏题(20分): 58.略(10分) 59.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对比手法(10分) 关键词: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貌闲意说、徐、默默无言、徐、意色举止,不异于常等 五、附加题(10分) 60.略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D组)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1.D 2.D 3.A 4.D 5.B 6.D 7.C 8.D 9.C 10.A 11.B 12.D 13.C 14.D 15.A 16.B 17.D 18.A 19.C 20.B二、填空题(20分,第21题-34题,每题1分。第35题,2分。

第36题每小题1分)21.退之 相反22.屈 拙 讷23.莫之能守 自遗其咎24.编修国史25.致仕 丁忧26.牡丹 荷花 松、竹、梅27.曹植 曹操 韩愈28.欲寄彩笼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29.俯不于怍人 画到生时是熟时30.杂言古体诗 七言律诗 曲31.陆法言 郑玄 马建忠32.《孟子》 荀子《劝学》33.试帖34.南昌 西安 镇江35.接连地 舍弃36. (1)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做官(2)如今你们仅能奔走逐得野兽罢了,只是有功劳的狗(3)所以世上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奇才(4)不久库吏把老鼠咬坏马鞍的事让曹操听到三、读理解题(30分)37.(1分)文天祥 登西台同哭记38.(1分)庄子39.(1分)文天祥被囚禁,多次拒绝元朝的诱降,身上穿着宋朝的“故衣”,不肯更换,最后终于碧血染“故衣”而保持了自己的名节。40.(1分)愁生山外山,恨杀树外树。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41.(1分)夕阳几乎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好像“铺”在水面上42.(1分)受光多的地方呈现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深碧色。

江面幽暗中透露出淡淡的光泽。43.(1分)暮 夜44.(1分)喜悦愉快45.(4分) (1)养活生者,安葬死者(2)认真地搞好学校教育(3)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东西了(4)这样还不能王天下(即统一。

2.第六届古诗文大赛决赛获奖名单

上海市第六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复赛金山赛区获奖名单

预初组

一等奖: 沈雁青 (金盟中学) 朱哲灏 (金盟中学)

二等奖: 顾逸静 (金盟中学) 叶南飞 (金盟中学)

李思雯 (西林中学)

三等奖: 连舒婷 (西林中学) 孙伊青 (金盟中学)

孙昱铖 (罗星中学) 丁聪杰 (蒙山中学)

张郦聪 (平乐中学)

鼓励奖: 尹昱瑶 (平乐中学) 高思骏 (金盟中学)

谢怡清 (罗星中学) 姚轶文 (西林中学)

王学舟 (西林中学)

初一组

一等奖: 陈星雨 (金盟中学) 赵 喆 (罗星中学)

二等奖: 沈康阳 (师大实验) 竺鹏程 (师大实验)

沈 懿 (师大实验)

三等奖: 汝 泽 (师大实验) 杨依琳 (张堰二中)

何嘉玮 (金盟中学) 郁佳琪 (罗星中学)

徐佩儿 (罗星中学)

鼓励奖: 周程祎 (金盟中学) 倪佳成 (金盟中学)

李逢双 (金盟中学) 马子琦 (金盟中学)

王 凡 (西林中学) 陆晓玮 (平乐中学)

初二组

一等奖: 黄 悦 (金盟中学) 徐竹君 (师大实验)

二等奖: 沈佳琰 (师大实验) 沈丹蕾 (金盟中学)

姚嘉怡 (金盟中学)

三等奖: 杨 青 (金盟中学) 吴琳晓 (师大实验)

曹宣言 (师大实验) 俞世豪 (蒙山中学)

陈彤琳 (蒙山中学)

鼓励奖: 朱 亮 (蒙山中学) 朱 贤 (罗星中学)

沈 克 (罗星中学) 高郁宸 (教院附中)

张诗蕾 (平乐中学) 黄冬岚 (平乐中学)

初三组

一等奖: 沈凤娇 (金盟中学) 丁蓓蕾 (金盟中学)

二等奖: 陈意榕 (师大实验) 董媛媛 (师大实验)

王家浩 (金盟中学) 周逸雯 (金盟中学)

三等奖: 潘逍遥 (平乐中学) 王 沁 (金盟中学)

张霁月 (师大实验) 庄尹豪 (师大实验)

张 弦 (蒙山中学)

鼓励奖: 沈若岚 (金盟中学) 杨伊娃 (金盟中学)

张茜铭 (师大实验) 陆 一 (师大实验)

李 茜 (罗星中学)

黄泽礼 (蒙山中学) 朱晨盛 (蒙山中学)

3.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答案

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C组) 第一部分基础题(40分,每题1分) 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一)1.D 2.A 3.B 4.D (二)5.A 6.D 7.A 8.C 9.B 10.C (三)11.B 12.C 13.B 14.B 15.C 16.A 17.B 18.D 19.C 20.C 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 (一)21.曹操;《短歌行》 22.王勃;《滕王阁序》 23.李白;《送友人》 24.白居易;《琵琶行》 25.元稹; 《离思》 26.王实甫;《西厢记》 (二)27.举类迩而见义远 28.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9.明月何时照我还 30.千古风流人物三国 周郎赤壁 3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2.《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33.司马相如、司马迁 34.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5.《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6.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37.庚、辛;未、申、西 38.孟、仲、季 39.朔、望、晦 40.生员;举人;贡士;进士 第二部分(60分) 一、(8分,每题4分) 41. “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

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

42.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突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

二、(2分,每题0.5分) 43.(1)使人退避;(2)部下;(3)表反诘语气,相当于:岂,难道;(4)儿女亲家 44.(1 )我要不是你们帮助不可能到这种地步;(2)请求放弃掌管的兵权 45.略 三、(6分,每题2分) 46.(1)同“义”,道理、意思;(2)辛劳 (3)责备 (4)“以”作连词,相当于“而” 47.(1)古时有讨除煌虫而未尽灭的情况,只是人们不肯听命、效劳而已。 (2)说是修德可以免除煌虫灾害, 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 (3)事情本来就有违背经典而合乎事理,违反事理而适应权变的情况。

48.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惶不克而害愈甚。(2分) 49.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煌灾。

(2分) 四、5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写一段赏析文章,不少于200字。( 15分) 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腊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刘诗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雍诗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精细图景,新巧而又清丽,表现洞庭君山的秀美,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五、51.阅读下文,写一篇赏析文字,不少于300字。

(15分) 《钻姆潭记》是《永州八记》第二篇。钻姆潭,形状象熨斗的潭。

开端“钻姆潭,在西山西”,只用七字既点了题, 又交代了潭的位置,而且与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连接了起来。 作者写潭,先写潭的形成过程,重点在水与石的两次搏击。

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使水获得了生命力,显得有声有色。水之来,不是流而是奔,写水之搏击,不用蚀而用啮,生动地表现了水对准山石,毫不放松的冲击。

写水之去,不用流淌,而用徐行,仿佛可见那安详舒缓的漾漾漫流。潭水源于冉水,“奔注”而下,可见急湍似箭,直泻千里的气势。

突然碰到了山石,于是两下抵住,石因有靠山,水只能“屈折东流”。旋即因“颠委势峻”的有利地形,水重新积蓄了力量,开始“荡击”,咬瞄着山石的边缘。

柔能克刚,结果形成了一个“旁广而中深”的潭。它广阔近十亩有余,表面平静,纵深清澈,周围有碧树环绕,高处有泉水流泻。

其宁静幽雅与前之激烈的搏斗恰成强烈的对比。 潭上美景,作者留恋不己,亟游不止,引起了要卖田的潭上居者的注意,因而上门来求售。

作者“乐而如其言”。买下之后,动手改建,潭上景色尽收眼底,于是乐不思故土。

作者失意远贬,本来是“不乐居夷”、“不忘故土”的,现在却因为得到了这个潭,竟至乐于居夷,忘怀故土,充分表明了作者对钻姆潭的深厚感情和潭上景色的高度赞美。然而,作者只不过是苦中作乐罢了。

表面上旷达闲适,内心却是沉痛悲哀,潭上美妙的景色处处透出凄清 的意味。 附加题(10分) 52.(略)。

4.第十二届古诗文大赛决赛获奖名单

准考证号 区县 学 校 年级 姓名 等第奖7224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吴倩霓 一等奖7119 浦东 南汇二中 七年级 肖文卉 一等奖7125 浦东 南汇四中 七年级 严畅 一等奖7206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崔钰榕 一等奖7272 奉贤 实验中学 七年级 王雨琦 一等奖7159 嘉定 嘉一联中 七年级 沈嘉妍 一等奖7054 徐汇 徐汇区华育中学 七年级 何璟汇 一等奖7148 浦东 下沙学校 七年级 陈嘉懿 一等奖7215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吴京殊 一等奖7230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徐唱 一等奖7016 长宁 延安初中 七年级 赵益宁 二等奖7069 徐汇 徐汇区西南模范中学 七年级 庄亚欣 二等奖7073 徐汇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七年级 徐琴舟 二等奖7161 嘉定 嘉一联中 七年级 吴嘉莹 二等奖7214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唐朝 二等奖7244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张晟安 二等奖7058 徐汇 徐汇区华育中学 七年级 金容 二等奖7079 浦东 洪山中学 七年级 谢卫鹏 二等奖7212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贾依霏 二等奖7236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吉雯葶 二等奖7201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范晓乐 二等奖7205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严涵韵 二等奖7216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罗庆云 二等奖7053 徐汇 徐汇区华育中学 七年级 肖舒凡 二等奖7061 徐汇 徐汇区华育中学 七年级 孙沁怡 二等奖7200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郑晴绅 二等奖7235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邵悦安 二等奖7111 浦东 澧溪中学 七年级 蔡能轶 二等奖7126 浦东 南汇四中 七年级 戴致君 二等奖7085 浦东 建平实验 七年级 金嘉文 二等奖7059 徐汇 徐汇区华育中学 七年级 奚文慧 三等奖7094 浦东 建平实验 七年级 马瑞宁 三等奖7097 浦东 建平实验 七年级 黄涵静 三等奖7158 嘉定 嘉一联中 七年级 赵凌云 三等奖7163 嘉定 嘉一联中 七年级 陆钱钱 三等奖7204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伍光昊 三等奖7209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赵潜 三等奖7299 青浦 实验中学(西部) 七年级 钱靓 三等奖7015 长宁 市三初中 七年级 徐又悠 三等奖7024 静安 市西初级中学 七年级 高六百 三等奖7072 徐汇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七年级 金一诺 三等奖7157 嘉定 疁城实验学校 七年级 丁意昆 三等奖7217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张郅彧 三等奖7226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孙则文 三等奖7245 虹口 江湾初级中学 七年级 顾倬玮 三等奖7122 浦东 南汇二中 七年级 丁晨宇 三等奖7027 静安 华东模范中学 七年级 吴薇莉 三等奖7029 静安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七年级 朱婧怡 三等奖7055 徐汇 徐汇区华育中学 七年级 徐文浩 三等奖7071 徐汇 徐汇区西南位育中学 七年级 林佳莹 三等奖7088 浦东 建平实验 七年级 张嘉懿 三等奖7121 浦东 南汇二中 七年级 周盛 三等奖7139 浦东 上中东校 七年级 冯喆 三等奖7141 浦东 上中东校 七年级 张昱文 三等奖7203 闵行 文绮初中 七年级 李欣庭 三等奖7247 虹口 新华初级中学 七年级 莫言 三等奖7259 奉贤 弘文学校 七年级 曹铮 三等奖7296 普陀 曹杨二中附校 七年级 刘思越 三等奖7342 大屯 第二中学 七年级 王胜楠 三等奖7014 长宁 延安初中 七年级 朱海鹏 三等奖7040 闸北 久隆 七年级 何亭羽 三等奖7056 徐汇 徐汇区华育中学 七年级 吴益哲 三等奖7064 徐汇 西南位育 七年级 李昊宸 三等奖7067 徐汇 徐汇中学 七年级 刘蕴轩 三等奖7116 浦东 澧溪中学 七年级 徐雨瑶 三等奖7131 浦东 南汇一中 七年级 徐纪元 三等奖7182 金山 蒙山中学 七年级 陆佳琦 三等奖7223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张逸凡 三等奖7231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黄辰韡 三等奖7070 徐汇 徐汇区西南位育中学 七年级 顾雨潇 三等奖7060 徐汇 徐汇区华育中学 七年级 游知衡 优胜奖7086 浦东 建平实验 七年级 张迪安 优胜奖7093 浦东 建平实验 七年级 李文心 优胜奖7120 浦东 南汇二中 七年级 陈宁昕 优胜奖7127 浦东 南汇四中 七年级 东美辰 优胜奖7129 浦东 南汇四中 七年级 瞿硕 优胜奖7202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陆宇韬 优胜奖7222 闵行 七宝实验中学 七年级 黄雨虹 优胜奖7274 松江 上外松外 七年级 赵一帆 优胜奖7063 徐汇 徐汇区华育中学 七年级 吴纯安 优胜奖7065 徐汇 上海市第四中学 七年级 毕欣然 优胜奖7134 浦东 浦东外国语 七年级 严佳义 优胜奖7155 嘉定 嘉一联中 七年级 李亦君 优胜奖7160 嘉定 嘉一联中 七年级 陆清怡 优胜奖7166 嘉定 桃李园学校 七年级 吴予乐 优胜奖7208 闵行 上宝初中 七年级 黄之玺 优胜奖7228 闵行 文来初中 七年级 阮嘉宜 优胜奖7237 闵行 文绮初中 七年级 薛思玮 优胜奖7239 闵行 七宝实验中学 七年级 朱心钰 优胜奖7241 闵行 上宝初中 七年级 裴正寒 优胜奖7257 奉贤 实验中学 七年级 宋贺郁 优胜奖7275 松江 上外松外 七年级 陆怡祾 优胜奖7278 松江 上外松外 七年级 顾语丰 优胜奖7282 松江 上外松外 七年级 臧宇欣 优胜奖7315 黄浦 民办立达中学 七年级 徐俪雯 优胜奖7327 崇明 民一中学 七年级 郭佳琪 优胜奖7332 崇明 裕安中学 七年级 杨严 优胜奖望采纳。

5.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中职组答案注意是中职组

第七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中职组)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随2.寒3.撼4.高高秋月照长城5.晴空一鹤排云上6.星汉灿烂7.白云千载空悠悠8.商女不知亡国恨9.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10.当思来处不易恒念物力维艰11.国别体刘向12.道歉谢罪(或:凋落;劝告)13.通俗高雅14.土地神五谷神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15.A16.C17.B18.D19.C20.B21.D22.B23.A24.D25.A26.B27.D28.C29.B三、阅读理解题(30分,每题2分)(一)(10分)30.晨起鸡声月霜(错1处,扣1分,扣满2分为止)31.长安仕途失意、遥念长安32.游子思乡之悲33.游子早行34.王国维温庭筠(二)(10分)35.囚居远方,眺望故国亲人不得的亡国之恨36.黯淡镰形37.D38.乌夜啼(或:秋夜月、上西楼)39.南唐白描(三)(10分)40.(1)果然(2)不久41.公冶长又前往那里,他远远见到几个人围着一样东西议论纷纷。

42.子尔43.第一次鸱报公冶长,为的是分享利益;第二次一笔带过,暗伏鸱怨后的报复心理。44.言而有信四、鉴赏评析题(20分,每题2分)(一)(10分)45。

笳铁骑46。雁门西,青海际47。

觉48。如此莽苍雄伟的关河,如今却落在外敌手里非恢复河山不可49。

答题要点: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炽热的报国雄心。

自许封侯万里之外的信心,又是何等执著。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了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抗战。

此外“有谁知”三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之行径的愤怒谴责。(二)(10分)50.A51.D52.(1)利欲熏心(2)见钱眼开(或:胆大妄为;自欺欺人;利令智昏;咎由自取)53。

向往物质富裕、大胆追求人生财富须有正确的方法,不能鬼迷心窍只图眼前,若像“欲金”的齐人那样采取不可理喻的行为,那就愚蠢可笑了。54。

答题要点:1。着墨不多,描写生动形象。

如,写齐人抢金子,用一个“攫”字,既描写了他利令智昏、自欺欺人的内心,又描写了他的贪婪与动作迅速的可笑。 2。

语言描写含有讽刺意味。齐人回答捕吏时的一个“徒”字,道出其利欲熏心、见金不见人的贪婪与可耻。

五、创作题(10分)55.(答案略)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中预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2.D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B【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注释】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4.C中国位于北半球。

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部分: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

水的部分:中国地形由于是西北高然后向东南渐低,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于往东南方向流动。而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于是形成南湿北干的情形。

所以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5.C【原文】师于老马与蚁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6.D7.A8.D杳杳寒山道【唐】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9.C听邻家吹笙【唐】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10.B绝句【唐】白居易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1.B【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2.D野老【唐】杜甫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13.A暮热游河池上【宋】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4.C【出处】宋太祖怒责宋白太祖时,宋白知举,多收金银,取舍不公。

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15。D【出处】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6.A赠别【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7。B刘颇当机立断渑池道中,有车载瓮,塞于隘路

6.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答案

第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高三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1.B 2.C 3.B 4.C 5.A 6.D 7.A 8.C 9.B 10.A 11.A 12.B 13.B 14.B 15.C 16.C 17.D 18.A(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 19.C(用阳文印章铃出的印文为朱色,故也称“朱文”;用阳文印章铃出的 印文是红地白字,故也称“白文”) 20.D 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 21.《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崤之战》 鲁 22.内容 艺术手法 23.遭忧/离愁 24.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5.英俊沉下僚 26.边塞 七绝 27.朱熹 四书集注 28.李贺 琵琶行/霓裳羽衣歌 听颖师弹琴 29.看不见的光阴流逝 景物的色彩变化 30.元稹 张珙 31.前七子 后七子 唐宋派 32.苏轼 后赤壁赋 33.宋 34.20 15 相反 35.上 去 入 36.颜真卿 柳公权 37孟姜女(哭长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 38.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9.陆游 40.沈括 《梦溪笔谈》 三、阅读理解题(30分) (一)(9分) 41.(3分)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洛阳女子伤感落花 白头老翁遭遇冷落 42.(2分)对比 人生短促,富贵无常 43.花卉盛衰有时,而入生青春不再(1分) 44.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而有感染力。

(3分) (二)(11分) 45.B(“直”,同“值”,价钱。)(1分) 46.D(前者和“后”连用,表示连接。

后者,表示转折,相当于“却”。)(1分) 47.C(①②③④都是对的。

⑤不对,戴进放弃制作金银器,是因为他看见别人毁了他的作品。⑥是错误 的,这种看法正是作者认识上的局限性,是一种迷信说法。)

(1分) 48.耽煌煌喜欢金黄(的外表)(2分) 49.有人嫉妒;画上着了红色;技艺过人(3分) 50.着红色表示做官者,做官者垂钓则意为隐居,而隐居者则意为与朝廷不合作,所以忌讳。(3分) (三)(10分) 51.恰、适、正、当(写出两个即可)(2分) 52.长江以西(1分) 53.失意(1分)一心一意寻找梅谱却未找到(2分) 54.画梅的方法技巧(1分)要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必须观察生活,以生活为原型(2分) 55.A(1分) 四、鉴赏题(30分,每题15分) 56.提示:两首都是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一二句写送别情况,三四句写离别之情。“孤帆远影碧 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好友后,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友人东去的 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

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切的口作者写离别之情,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 之中,虽未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感受到情真意切。

《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

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

友人此刻又如何, 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此诗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

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以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这两首诗诗人都借助眼前景物,或遥望或凝思,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57.提示:赏析本文,主要可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两句。

写“异水”比喻形象,对比鲜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说富春江的水清明澄澈,从水面一直可以看到水底。

水底下的游鱼和砂砾,都能一览无余。这四句写出江水的平缓流动时的情景,遇到急流,情况就变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笔锋一转, 写出了另一种景象,运用形象的比喻说富春江的水流得比射出的箭还要快,迅猛的浪头就像飞奔的骏马一般,气势格外雄壮。文章先写江水的文静,后写江水的飞动,这样对比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富春江水的变幻多姿。

写“奇山”用词巧妙,形象逼真。作者写道“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富春江的两岸都是高山,把江水夹在了中间,显示出山的特点。适值秋天,有的树木落了叶子,有的树叶变了颜色,山林中 呈现出一片寒冷萧瑟的景象,此之为“寒树”。

“负势竞上”是说两岸的山峰都依仗着各自的险要地势,互相争着向高处长去。“互相轩邈”,“轩邈”是高远的意思,说山峰一个比一个高,一层比一层远。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句再一次写山峰的形势。其中“争”和“指”两个动词与前边的“竞”字互相呼应,把山峰的高峻险要描绘得形象逼真。

“千百成峰”,又写出了山山相连层峦不尽的图景。以上几句写山势,扣住一个“奇”字,作者巧妙地。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