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贺诗歌意象创造的特点是什么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 【摘 要】 李贺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其诗歌意象风格独具。 李贺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为虚荒诞幻、阴幽飒沓、设色秾妙、雕锼刚硬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李贺 诗歌意象 美学特征 李贺的诗以凄艳诡激诗风,“惊迈时辈”,屹然别立于中国诗歌长河,其诗歌意象风格独具,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追求。 对李贺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虚荒诞幻” 黑格尔曾说过:“诗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艾青也认为:“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李贺可以说是最富于想象的作家之一。 李贺的想象,是一种常人的思维很难进入的、甚至近于病态的天才幻想。正是这种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得李贺笔下的诗歌意象“幽深诡谲”、“奇而入怪”。 对李贺诗歌意象的这一美学特点,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里有非常形象的概括:“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李贺诗歌意象的“奇而入怪”、“虚荒诞幻”首先表现为大量超现实意象的塑造。 在诗歌极度繁荣的唐代诗坛上,能作超现实想象、并以构建超现实意象为审美追求的诗人寥寥无几,李贺无疑是这极少数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李贺深受屈原、李白的影响,为表达其苦闷情怀,总是竭力创设虚幻的、超现实的意象世界,如:“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百年老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等。 比如同样是称颂丝织品的精美奇绝,白居易的《缭绫》基本上是从现实存在的事物中提炼出意象来进行比喻:“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而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却是大量借用让人感到诡异莫测的意象来表达:“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载石床啼鬼工。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李贺诗歌意象的“虚荒诞幻”还表现为在塑造现实意象时,不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式去加以描摹,而是经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分。 比如在李贺的笔下,风可以是酸的:“东关酸风射眸子”;鱼能够当坐骑:“放妾骑鱼撇波去”;金钗可以言语:“晓钗催鬓语南风”;浮云会发出水声:“银浦流云学水声”,马骨嶙峋刚硬,敲打时其响如铜:“上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太阳光洁明亮,击之则声如玻璃:“羲和敲日玻璃声”;铜人能哭且泪重如铅:“忆君清泪如铅水”;香气有形且能咚咚作响:“玉炉碳火香冬冬”……如此等等,无不给人以新奇的感受。钱钟书有一段话虽然不是直接评价李贺的,但用它来概括李贺诗歌意象的这种特点,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①——李贺诗中的意象的确就是这样的怪诡。 二、“阴幽飒沓” 李贺生活在各种矛盾复杂交织的唐贞元元和年间,虽然才华横溢、富于幻想、有远大的抱负,但腐朽的政治、险恶的世态、沦落的家境、卑微的官职,乃至孱弱多病的身体等,无不给他以致命的打击,使他陷入了未老先衰的生命悲愁之中:“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庞眉秋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年轻的身躯内包裹着的竟是一颗临老之心。 正是这种与其生理发育极不相称的临老心态,赋予了李贺以老人般的审美感受能力,将他的审美发现和审美选择引向了一个相当特殊的范围,那就是“于昏黑杳冥中写出一派阴幽飒沓景象,令人毛悚”。王思任曰:李贺“人命至促,好景尽虚,故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溪刻”;谢榛云:李贺诗“险怪如夜壑风生,暝岩月堕,时时山精鬼火出焉;苦涩如枯林逆吹,阴崖冻雪,见者靡不惨然”;张表臣说:“李长吉锦囊句,非不奇也,而牛鬼蛇神太甚,所谓施诸廊庙则骇矣”;钱钟书先生指出:“求若长吉之意境阴凄,悚然毛骨者,无闻焉尔。 ……《神弦曲》所谓‘山魈食时人森寒’,正可谓长吉自作诗境。”②的确,李贺在刻画物象时,津津乐道于物象的老、死、枯、瘦、冷,而对物象雄浑壮阔的一面仿佛视而不见,由此也就形成了他诗歌独特的意象群,如:牛鬼蛇神、白骨幽魂、血雨腥风、荒坟野墓、寒蟾老兔、青狸白狐、老木魅、漆炬阴火、怨月啼花、枯枝败叶、瘦蛟毒虬……这些意象无一不具有“阴幽飒沓”的美学特征。 《南山田中行》一诗较能体现李贺诗歌意象的这一特点: 秋野明,秋月白。塘水缪缪虫唧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骄啼色。荒畦九月稻叉芽,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诗写秋野凄清幽冷之景:月色如霜,西风萧瑟,寂寥的旷野上杂草丛生,苔藓遍地,庄稼谷物稀稀落落;秋虫在夜幕下唧唧哀鸣,山花在寒风里幽幽啜泣,流泉在石缝中低低呜咽,残存的萤火在荒芜的田陇小路上飞来飞去。 2.简述李贺诗歌的艺术渊源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无疑是全面的,但本文仅就其诗歌的奇妙构思,意象与用字的特点及通感等艺术特色作些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其诗歌的艺术渊源进行考察,对其诗歌在后世产生的艺术影响进行简要论述.一首先,李贺诗歌构思奇妙,出人意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李贺在诗歌创作时往往沉醉于内心的体验,其艺术构思时常不受时空,层次和类别的限制,将一些不相关的事物剪辑组合,任凭情感,欲望的流露而为诗,有时故意颠倒时间与空间,光明与黑暗,伟大与渺小,令一般作者难以效仿,企及,让一般读者无所适从,匪夷所思.如《铜驼悲》"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厌见桃花笑,铜驼夜来哭"数句,语句极不连贯,彼此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乍读起来,让人不知所云.李贺还喜欢运用跳跃的艺术结构,且看《长歌续短歌》:"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前四句先言英主已逝,接下四句写青春不再,最后六句写明月难寻,彼此之间意绪跳跃性很大,忽儿天上,忽儿地下,忽儿白天,忽儿夜晚,忽儿往古,忽儿眼前,给人的感觉是片断的,不连贯的,不完整的,虽有奇句,整首诗的脉络却难于把握.造成李贺诗歌这一艺术特质的缘由在于:李贺写诗与他人不同,他人先得题而后为诗,李贺则每日骑驴背破锦囊,边行边吟,遇佳句即记下后投入囊中,晚上回家后再整理成诗.[&]由于他在诗的章法,布局,命意上不甚着力,只是将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所写的片言只句联缀成章,故诗歌有句无篇,在章法上难免有些散乱与疏漏,给人以零碎,拼凑的感觉,读者殊觉思维混乱,语无伦次.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历来对李贺诗歌的评价往往都离不开一个"奇"字,如张碧说他"奇峭",张戒说他"瑰奇",周紫芝说他"语奇而入怪",晁公武说他"奇诡",王应麟说他"奇僻",屠隆说他"奇瑰","耽奇",谢榛说他"奇古",沈德潜说他"瑰奇",乔亿说他"奇涩".杜牧为其诗集作序时,具体而形象地从九个方面阐明了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尤其对其奇险特点的评价具有开宗明义的意义:"荒国阝多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其次,李贺在诗歌创作时,因物感于心,善于捕捉丰富的意象,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李贺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就意象第(卷第#期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年&!月23451-6378-+94-18:-;:(=/ @A0= @BC B:D@E@/C)FB ,!""#万方数据的来源而言,李贺诗歌意象有较大的虚幻性与想像性.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为唐代描写音乐的三大杰作.比较而言,后二首诗多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如急雨,私语,珠落,莺声,流泉,儿女语,勇士赴敌场等来比喻琵琶声与琴声的绝妙,而李贺此诗则用"湘娥啼竹","昆山玉碎","芙蓉泣露","石破天惊","瘦蛟跳舞"等层出不穷的虚幻性意象来状箜篌声,这些意象均源于神话传说,光怪陆离,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二就意象的分布而言,李贺诗中运用色彩意象最多,其敷彩设色的艺术也很独特.据学者统计,李贺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颜色是:"白"字!"次,"红"字,"青"字各#!次,"黄"字,"绿"字各$"次,"粉"字,"碧"字各%#次,"紫"字%$次.此外,尚有"黑"字&&次,"赤"字!次,"褐"字,"黛"字各两次.[%]李贺对色彩如此敏感,酷爱,在诗歌中镶嵌如此繁多密集的色彩词藻,这在古代诗人中还是比较突出的.李贺刻意创造出层现叠出,浓重富艳的具有绮丽色彩的意象是为了在读者的眼前与心中唤起强烈的视觉感受,以此激发读者无比丰富的想像与联想,将其引入诗的意境中去.三就其意象的性质而言,李贺诗歌意象具有柔婉与冷艳的特色.李贺选择的人文意象集中在女性的衣饰,体态,称呼,闺房内的装饰与用物,如服饰中有装饰女性的环,瑶,衫,袖,簪,裙等意象.使用这些质感上偏于阴冷的意象,以与诗人写作的小桥流水,荷塘月色,杏花春雨等景色相配.元好问评秦观诗"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实际上,李贺的创作也近于"女郎诗".再次,李贺诗用字,使词及造句,力避平淡浅易,不愿使用"经人道语",力求"笔补造化",创造了许多名言警句,形成了出俗反常,瑰美奇峭的语言特色.受韩愈古文"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的影响,李贺在使用语言上,尽量避俗求新而不拾人牙慧,明代李维桢《李贺诗解序》谓其"只字片语,必新必奇",如《秋来》诗中"思牵今夜肠应直",历来形容愁思多用"愁肠百结",李贺则反其道而行之,谓纡曲的肠变直了.李贺在语言上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他自己,如写月就用了"宫蟾","蟾光","宝镜","玉盘","悬珰","玉轮","玉钩","明弓","斜白"等不同词语;写银河则用"天河","天江","银湾","银浦"等不同词语.而在《河南府试十二月。 3.求李贺的诗词鉴赏李贺诗的艺术特色 一、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8s。 用《听颖师弹琴歌》、《梦天》、《金铜仙人辞汉歌》等诗的想象、构思为论据8s。 二、幽邃檬脆,瑰艳凄冷的意境,以《李凭箜篌引》、《巫山高》、《将进酒》等诗的意境为论据8。 三、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8s。取《老夫采玉歌》、《天上谣》、《春坊正字剑子歌》等诗的意象当论据8s。 四、色彩秧丽、奇警峭拔的语言艺术8s。选《上云乐》、《将进酒》、《蝴蝶飞》等诗的语言为论据8s。 纵观李贺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充分证明:“长古体”的独特艺术风貌使李贺成为中唐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较高的声誉8s。它丰富了浪漫主义创作的内容和方法,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贺诗歌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8s。 唐代诗坛名家辈出,千古不朽的诗篇浩如烟海8s。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圃中,有一枝绚丽夺目的奇范异卉,这就是李贺的诗歌8s。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8s。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8s。 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8s。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8s。 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8s。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8s。 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8s。 丰富奇特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是长吉体最为成功的因素8s。 黑格尔曾经说过: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8s。”①马克思把“想像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入类发展的伟大天赋”②8s。 李贺创作诗歌感情炽热,神思驰骋,无论何种题材,经诗人丰富的想象,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想,画面气象万千,新意叠出8s。想象在唐诗中起重要的作用,它和比喻和夸张关系密切,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都来自诗人丰富的想象8s。 李白和李贺都是典范8s。然而,李贺同李白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贺诗作想象十分奇特,并妙用大量通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8s。 使作品更具艺术的震撼张力,达到袭人心脾的效果8s。 幽幻神奇、漂渺无端8s。 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赞叹了他的高超的琴艺8s。诗中描绘琴声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敲水玉”,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8s。 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8s。用“别浦云归”、“芙蓉叶落”、“秋鸾离”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8s。 更见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8s。 出神入化,想落天外8s。 如《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8s。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8s。 《梦天》不仅意象奇特,构思也奇特,邀游月宫已是奇诡;突然转问哲理的探索,更是奇之又奇;在艺术构思上,变幻奇谲,与李白的《古风》(十九)有迥异之处8s。同为梦游诗,李白诗的前后两部分一幻一真,一虚一实,而李贺诗却是一虚一玄,更显精奥含蕴8s。 黎简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8s。”③在诗人如橼巨笔之下,诗味仪隽永引人入胜,有悠然不尽之感8s。 想象奇伟,构思精巧8s。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这是李贺历来脍炙人口的一首诗8s。 “忆君清泪如铅水”比喻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金铜仙人怀旧、惜别之痛——泪水涔涔,落地有声8s。“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想象尤其奇伟,表达历史无情的感慨,它的艺术魅力在于意蓄多层,言外有言,饱含深刻的哲理8s。 司马光曾称此句“奇绝无对”④,因其风格独特,成为千古绝唱8s。《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用“毒蛇浓吁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来描写溽暑薰蒸,酷热难当的天气8s。 《美人梳头歌》中用“一编香丝云撒地”来形容美人梳头临镜解鬃的一刹那8s。《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用“踏天磨刀割紫云”来赞扬端州石工采割砚石的技巧8s。 李贺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般的声音,银河上漂浮着闪耀的星星,流云学会人间流水的声音等等,充分表现诗人想象奇伟、运思精妙,为鬼斧神工,产生惊人的魅力8s。 二、李贺诗以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8s。 李贺诗境界幽邃朦胧,使人遐思无穷,迷离恍惝,想象空间广漠无垠,意蓄多层8s。 4.什么是诗歌的意象1.诗歌的基本元素:意象 意象,就是有意蕴、意义、意味的“象”.象是象形字,象长鼻大象之形.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大舜曾驯象耕田,可见当时人与象之亲密.后来中原气候变冷,象亦绝迹.古人很少见到活生生的象,只能见到图画中的象,于是汉语的词汇中就有了“图象”、“画象”,并由此滋生出形象、意象.图画中的象和活生生的象相比,多了认知(“知”)和描绘(“行”)两个环节,因而心灵中的万象就比现实中的万物多了一重空灵超蹈的虚拟性;从认知到描绘的递变是人的生命实践的基本格式,因而“象”又比“物”多了一份内省和传达的主体性.或者说象是属人的,作为活泼泼的生命体验的形式化,它天然是有生命的.《道德经》中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句子,其中“象”与“物”对举,可知“象”在先秦时代就是和“物”相区别的.这种区别在《周易》中有明确的阐释,那就是:卦象是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虚拟象征.简略地说,“象”即是“物”的虚拟象征.“象”之特质正在于其有“意”:凡所谓意蕴、意义、意味,都是人从“物”中领悟出来的;而人的这种领悟正是内在于对“物”进行认知和描绘的全过程的心灵能力,是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没有“意”哪里会有感物于心的“象”?于是“象”也就必然是意象了. 意象作为诗的元素,提醒了诗在文学文体意义上的独立与自觉:它决定了诗人不能够像撰写论说文那样,离开“象”的框架而直陈其对事物的意蕴、意义、意味的识见.严羽论诗,早有“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之说,忌浅直、贵含蓄,是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观点.辛弃疾《鹧鸪天》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桃李”在“城中”的“风雨”中,不得不“愁”,从而成为河山破碎的象征;“溪头荠菜花”是报“春”的使者,它是欣喜的,它意味着生命的希望.又如郭路生(食指)的《秋意》: 秋雨读着落叶上的诗句, 经秋风选送,寄给了编辑, 那绿叶喧哗的青春时代, 早装订成册为精美的诗集. 有一片秋叶竟飘进我心里, 上面还带着晶莹的泪滴, 款款落在我胸中的旷野, 伏在我心头上低声抽泣. 辨别得出,是你的泪水, 苦苦的,咸咸的,挺有诗意, 可滴在我心中未愈合的伤口上, 却是一阵阵痛心的回忆. “落叶上”本无“诗句”,“秋叶”上也无“泪滴”.“低声抽泣”的是诗人自己.“秋风”、“秋雨”皆是意象,“痛心”、“诗意”皆乃象征.流沙河《十二象》中引述了周发祥的说法,即“‘意’隐藏在‘象’的背后”.为什么“荠菜花”和“秋叶”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们的背后有诗人的深情.这种藏“意”于“象”的含蓄蕴藉的风格应该说正是诗歌的文体特征. 2.诗歌的方式:想象 想象即是“象”在自由思维活动(“想”)中的创造性呈现.因此也可以说想象是形象思维的本质.陆机《文赋》所谓“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以求音”,道出了想象的创造特质.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说:“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欢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想象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诗人的笔再使它们具有如实的形象,空虚的无物也会有了居处和名字.”更强调了想象的自由精神.诗,正是文学文体中最富自由精神和创造特质的一种.有人把诗的想象又区分为联想和幻想.其实即便联想亦是颇富自由创造的精神气质的.李白诗云:“云想衣裳花想容”,从“云”想到“衣裳”,从“花”想到“容”,让作为“物”的“云”与“花”顿时超越了“物”本身而意味深长了.这样的联想背后有一颗极富想象力的诗性心灵.因此诗人波德莱尔才说:“只有想象中才有诗.” 希腊人抵御波斯入侵,300名守卫托莫庇来关口的斯巴达人英勇抗敌,全部阵亡.诗人西门尼德为他们写了墓志铭: 过路人,请传句话给斯巴达人, 为了听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这里. 这便是一种诗的想象.孙绍振先生的理解颇为精彩:“这里写的好像不完全忠实于生活,但是它却更忠实于感情.它的真实是生活的客观形态特征(死亡,躺在大地上)和感情的主观愿望特征(为国献身,永生)在一个交集上的会合(睡眠).……这里有死亡的特征(躺着),也有永生的特征(听觉仍然在起作用的睡眠),这自然不是现实的生活图景,它是来自于现实,又经过感情的改造的想象.通过想象,生活好像重新投胎一样,获得另一种形态和性状.它失去生活原型的一部分性状,它获得了感情的特征.生活的形象,在想象中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幻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规律.”李贺《梦天》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九州之广,四海之大,自天上视之,不过是点烟杯水.以滔滔海水置之“杯中”,无疑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这种“变幻”只有在狂放的想象中才是合理的.诗的想象宛如传说中的“点金石”,直接导致物象的夸张、缩小、幻化、变形,并从而创造出超越现实人生的动人美质.想象的美学本质是自由空间的生命感受,想象的思维本质就是路径思维(相似思维、因果思维、构成思维)的灵活展开. 想象,具有两个重要的品质,第一是强烈的情感性,它生成想象的强大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想象。 5.李贺的作品风格李贺诗歌诗风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在内容上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描写幻想中的神鬼世界;描写人民的疾苦;揭露时弊、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昏聩,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卫勉等。 其艺术特点为: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幻缤纷,刻意创新。诗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 修辞的奇巧和诗歌语言的奇峭。但有其不足,追求奇峭虚幻而往往流于晦涩险怪,缺少完整的形象和连贯的情思脉络,难于索解。 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典型如李贺的《秋来》诗文。 《秋来》这首诗大约作于李贺辞官归家的时期。糟糕的心情、萧瑟的秋风、刺骨的冷雨,触发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悲苦哀愁,诗人主观情思与孤坟野鬼融于一体,托物传情,借“鬼”寄慨,以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诗人抑郁未伸、怀才不遇的深广忧愤,凝成了瑰美而冷俏的语言,读来令人胆颤心惊,毛骨悚然。 李贺把诗歌作为呕心沥血和事业,其母说他“呕出心乃已”。他刻意追求诗歌语言的瑰美冷峭。 宋代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云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秋来》这首诗中桐风惊心、香魂吊客,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悲冷的意象充分体现了李贺语言的艺术特色。 别具一种魅力。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 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 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 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 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一样,另有四字真言,鬼、泣、血、死,故被称为诗鬼。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 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别开境界,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 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贺铸、周邦彦、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元代孟肪曾说:“读长吉《十二月乐词》,其意新而不蹈袭,句丽不淫,长短不一,音节各异。这组诗在选取物象和意境上全避熟典,诗中二月不用折柳,三月不用桃李,五月不用蒲艾,七月不用牛女,八月不赋明月,九月不写登高。 这是那些只会吟“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雾蒙蒙、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的酸穷文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再如其代表作《秦王饮酒》,诗歌为《秦王饮酒》却“无一语用秦国故事”(王琦《李长吉诗歌汇解》)。与其所有咏古诗一样,其题旨多在“笔墨蹊径”之外,他写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或借以表达自己郁闷的情怀和隐微的意绪,现实意义的咏古之作在他的集子里是很难找到的。 多用衰老和死亡意象:中国诗歌史上,几乎再没有一个青年诗人那样偏嗜描写衰老、死亡的事物,翻开长吉诗集,这类意象触目皆是,到处是老、死、衰等字眼,其他像残、断、堕、瘦、古、鬼、枯、颓、病、败、朽、暮、弊、破、哭、愁、幽、折、荒、血、寒、泣、悲、凄、苦等字眼也随处可见,统计结果表明,上述字眼在李贺诗集中共出现440余次,平均每首诗出现两次,出现最多的为“老”字(48次),其次是“寒”字(34次), “断”字(33次),“愁”字(24),“死”字(20次)。 《谈艺录》另一方面由于李贺仕进无路,体弱多病,尽管是一个青年诗人,术特色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风格同唐朝其他诗人迥然不同。 常用鬼意象: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余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鬼”字却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们目为“鬼材”、“鬼仙”,这些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应当怎样评价,也成了一桩从古至今莫衷一是的笔墨公案。在李贺笔下的鬼魂世界中,有苏小小墓上幽冷飘忽的魂魄;有刘彻茂陵前夜闻晓无的马嘶;有南山的漆炬迎人,土旷萤扰;有冷雨中的秋坟鬼唱,恨血千年。 毋庸讳言,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一方面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 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分承袭了屈原《楚辞》中《山鬼》、《国殇》等篇的传统,如《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