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艾灸的诗词艾灸作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治病方法,解决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医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老百姓也能用的起,人人都可以自救。 我们必须要传承下去了。1.《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4.《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5.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7.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8.《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 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0.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11.《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晋隋时代陈延之)12.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13.《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4.《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15.《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20.《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1.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22.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3.《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 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24.《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 (朝鲜--许浚)25.《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26.《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7.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28.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9.“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深入艾灸的历史渊源,振兴中医灸法。 2.描写艾草的诗句禽虫十二章(白居易)燕违戊己鹊避岁,兹事因何羽族知?疑有凤王颁鸟历,一时一日不参差。 [不知其然也。燕衔泥常避戊己日,鹊巢口常避太岁,验之皆信。 ]水中科斗长成蛙,林下桑虫老作蛾。蛙跳蛾舞仰头笑,焉用鲲鹏鳞羽多?[齐物也。 ]江鱼群从称妻妾,塞雁联行号弟兄。但恐世间真眷属,亲疏亦是强为名。 [故名也,江、沱间有鱼,每游辄三,如媵随妻,一先二后,土人号为婢妾鱼。礼云:雁兄弟行。 ]蚕老茧成不庇身,蜂饥蜜熟属他人。须知年老忧家者,恐是二虫虚苦辛。 [自警也。]阿阁鹓鸾田舍乌,妍媸贵贱两悬殊。 如何闭向深笼里,一种摧颓触四隅?[有所感也。]兽中刀枪多怒吼,鸟遭罗弋尽哀鸣。 羔羊口在缘何事,暗死屠门无一声?[有所悲也。]蟭螟杀敌蚊巢上,蛮触交争蜗角中。 应是诸天观下界,一微尘内斗英雄。[自照也。 ]蠨蛸网上罥蜉蝣,反覆相持死始休。何异浮生临老日,一弹指顷报恩仇。 [诫报也。]蚁王化饭为臣妾,螺母偷虫作子孙。 彼此假名非本物,其间何怨复何恩?豆苗鹿嚼解乌毒,艾叶雀衔夺燕巢。鸟兽不曾看本草,谙知药性是谁教?[尝猎者说云:鹿若中箭发,即嚼豆叶食之,多消解。 箭毒多用乌头,故云乌毒。又燕恶艾,雀欲夺其巢,先衔一艾致其巢,辄避去,因而有之。 ]一鼠得仙生羽翼,众鼠相看有羡色。岂知飞上未半空,已作乌鸢口中食。 鹅乳养雏遗在水,鱼心想子变成鳞。细微幽隐何穷事,知者唯应是圣人。 [鹅放乳水中,不能离,群雏从而食之,皆饱而去之。又如鱼想子,子成鱼,并皆是佛经中说。 ]浣溪沙(杜甫)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古风(陆游)木生虽拱把,鲜不困斧斤。 枯朽亦可全,又以芗故焚。嘉禾终銍艾,岂独草见耘。 此理讲已熟,要当尊所闻。山房(陆游)四纪移家剡曲傍,自茨生草作山房。 寒侵夜艾知霜重,行遍天涯觉梦长。戒婢无劳事钗泽,课奴相率补陂塘。 无衣已免豳人叹,数箔春蚕岁有常。雨晴至园中(陆游)入夏经月雨,园路久已荒。 今朝偶一到,蒿艾如人长。岂惟蛙黾豪,颇觉蜂蝶狂。 怅然怀故山,舍东百本桑。迨此积雨余,枝叶沃以光。 父老适相遇,藉草挥一觞。一觞颓然醉,笑语相扶将。 赋诗示儿子,此乐未易忘。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李白)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 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 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 虞卿弃赵相,便与魏齐行。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 当时不好贤,岂传千古名。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 寂寂还寂寂,出门迷所适。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 奉和崔评事寄外甥刘同州并呈杜宾客、许给事(权德舆)芳讯来江湖,开缄粲瑶碧。诗因乘黄赠,才擅雕龙格。 深陈名教本,谅以仁义积。藻思成采章,雅音闻皦绎。 清时左冯翊,贵士二千石。前日应星文,今兹敞华戟。 谢公尝乞墅,宁氏终相宅。往岁疲草玄,忘年齐举白。 酒酣吟更苦,夜艾谈方剧。枣巷风雨秋,石头烟水夕。 多逢长者辙,不屑诸公辟。酷似仰牢之,雄词挹亭伯。 老骥念千里,饥鹰舒七翮。叵能舍郊扉,来偶朝中客。 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东坡八首(并叙)(苏轼)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 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 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焉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秔稌,东原莳枣栗。 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 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家童烧枯草,走报暗井出。 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自昔有微泉,来従远岭背。 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 岁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块。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 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 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作之。)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 (蜀人以细雨为雨毛。稻初生时,农夫相语稻针出矣。)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 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 (蜀中稻熟时,蚱蜢群飞田间,如小蝗状,而不害稻。)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 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 十年何足道,千载如风雹。旧闻李衡奴,此策疑可学。 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岳。(李公择也。) 遗我三寸甘,照座光卓荦。百栽倘可致,当及春冰渥。 想见。 3.赞美艾草的诗句有哪些1﹑《又寄徐径畈吏部》 年代: 宋 作者: 刘黻 元阳诏墨动天霞,喜到东都处士家。 世路几年滋艾草,道山今日聚梅花。作舟济国看商傅,链石补天过女娲。 珍重诸贤扶大道,声名毋使后人嗟。 2﹑《岁冬至唐村坟山扫松》 年代: 宋 作者: 卫宗武 忆昔入此山,首夏接春季。 谷鸟正嚘嘤,芬芳尤妩媚。青青交道杉,森郁互参倚。 谁乎一叱咤,斩艾如草薙。遂令墟墓间,常抱斧斤耻。 仅存盘涧松,绰有虬龙势。矫矫千岁姿,昂霄犹舞翠。 我来省松槚,适当谷之昧。石齿咽残流,鸣族息群喙。 木石缩羽鳞,风霜剪菑翳。害然眼界清,如至人境外。 意行步崎岖,白云生屐履。林光渍欲流,冉冉湿衣袂。 曾来入画图,人行绝毡毳。风尘不可到,心迹两无秽。 追寻得良俦,清吟可相配。不效互唱酬,日与青山对。 兹游拟畅情,俄值风雨晦。渐喜迫新阳,天地宁久闭,屋角数点明,冰花送春意。 3﹑《端午家集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曾丰 戏缠朱彩索,争带赤灵符。踏草仍悬艾,包菰更结芦。 都还痴子弟,半出骏僮奴。老病无他好,惟餐玉术蒲。 民谚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因此每至端午之际,老百姓常把插艾叶和菖蒲作为节日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叶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以防蚊虫,辟邪祛病。 还会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艾叶在食用和药用上的好处多的说不完。 参考资料 诗词名句网:/chaxun/shiju/%E8%89%BE%E8%8D%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