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目录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3 从军行 杨炯/4 滕王阁 王勃/4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6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 张九龄/11 送魏万之京 李颀/11 山居秋暝 王维/1l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12 燕歌行 高适/14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15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19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 白/21 送友人 李 白/23 将进酒 李 白/23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旅夜书怀 杜甫/29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 甫/30 客至 杜 甫/30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35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35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36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38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 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鄞弟妹 白居易/38 天上谣 李贺/39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45 安定城楼 李商隐/45 九曰齐山登高 杜牧/46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46 长安晚秋 赵嘏/48 商山早行 温庭筠/48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53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 庄/53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冯延巳/54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璟/55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李 煜/55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 煜/56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61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62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62 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65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 先/66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66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71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72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73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74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畿道/79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畿道/80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80 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观/82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 铸/83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84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89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89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 飞/90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陆 游/92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92 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滞香人) 姜夔/94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99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99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102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103 找了半天,只找了个目录,再给你找找 5555555,找不到了,你自己按照目录找参考书复习ba,我尽力了!! 2.唐诗选读任选一首鉴赏,不少于400字长恨歌白居易汉皇①重色思倾国,御宇②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③。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④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⑤。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⑥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⑦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⑧,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⑨。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⑩,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 ①汉皇:指唐明皇。 ②御宇:治理天下。 ③姊妹句:杨贵妃受宠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④渔阳鼙鼓:指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叛乱。 ⑤薄:临近、靠近。 ⑥信:任凭。 ⑦碧落: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⑧玉扃:门闩。 ⑨迤逦开:一路敞开。 ⑩阑干:纵横。【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 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 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 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 常读常新。 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 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 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 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 3.唐诗鉴赏作业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仍未休兵。 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是房琯在陈陶兵败,引起肃宗震怒,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被贬官华州司空参军,到华州后因当地发生饥荒,乃弃官西去。这首诗是乾元二年 (759) 秋杜甫弃官远游至秦州 (今天水)时所作。时年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都处于战乱之中。而诗人的四个兄弟只有杜占相随,其余都失散在山东、河南一带。战争烽火不断,亲人分离,想起自己忠不见察而被贬华州,继而又弃官远游,思亲怀故之情更加炽烈。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楼上报警的更鼓不时响起,路上已不见行人的踪影,夜深人静,边塞上响起了一只失群孤雁的哀鸣声。诗人开篇采用托物起兴的手法,先从戍鼓、雁声、明月写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自己的思家念弟之情。戍鼓是戍楼用以报时和警戒敌情的 更 鼓, 若 在 平时,响几下也不会太让人在意,而此时 “戍 鼓” 一 响,路上便 “断人行”,不 见 行 人 往 来 了,说明此时正是非常时期,战争的阴霾正笼罩在这片土地上。而偏偏在此时一只失群的孤雁从边 塞 的 上 空 飞 过,发出声声哀叫。不见行人只见孤雁已经 够 让 人 伤 感 的了,一声声哀叫更让人内心如针刺一般伤痛难忍。此联中 “断” 字和 “一” 字可谓炼字精妙,“断”字暗示了战争使交通阻绝这一现实,自己与亲人的联系也因而中断。“一” 字则烘托出了诗人自己孤苦零丁、思念亲人的孤独情怀。鸿雁可以传书,雁行又喻指兄弟,因而听到失群的孤雁的哀叫声,自然就引起了诗人对因战争而失散的兄弟的怀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晚正逢白露节,月光之下的露珠多么晶莹剔透,但我感觉还是我们故乡的月亮更为明亮。此联点题,见明月而思乡,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谁不说俺家乡好”,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自然月亮也是故乡的最明朗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情通过这两句可见一斑。“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此联直抒对兄弟的眷恋之情,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虽有兄弟,却全都在战乱中离散,彼此都居无定处,去哪里探问他们的死生呢?“有” 字与 “无” 字,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兄弟离散的痛苦,也概括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寄书长不达,况仍未休兵。”太平时候寄封家信都长时间不能到达,何况现在战争还未停息呢。此联表达了诗人思而不得见,思而无所托的失望心情,流露出希望早日平息战乱的强烈愿望。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更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读来真挚感人。诗一首名传千古的思乡名诗。 4.帮我找唐诗我的选读课考核题:写出带有“花”字的唐诗30句,并解释以下我找了30句唐诗及作者、出处,相关解释可以在网上搜到 1。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扶槛露毕浓。(李白《清平调》) 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 花间一斛洒,独酌无相亲。(李白>) 4。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6。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7。 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李白〈长干行〉) 8。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0。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1。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 1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3。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4。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15。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16。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17。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杜甫) 18。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杜甫) 19。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杜甫) 20。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杜甫) 2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2。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23。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24。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 2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 26。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刘禹锡) 27。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 28。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 29。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宋庆馀) 30。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元稹) 。 5.唐诗鉴赏作业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仍未休兵。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是房琯在陈陶兵败,引起肃宗震怒,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被贬官华州司空参军,到华州后因当地发生饥荒,乃弃官西去。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 (759) 秋杜甫弃官远游至秦州 (今天水)时所作。时年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 山东、河南等地都处于战乱之中。而诗人的四个兄弟只有杜占相随,其余都失散在山东、河南一带。 战争烽火不断,亲人分离,想起自己忠不见察而被贬华州,继而又弃官远游,思亲怀故之情更加炽烈。“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楼上报警的更鼓不时响起,路上已不见行人的踪影,夜深人静,边塞上响起了一只失群孤雁的哀鸣声。 诗人开篇采用托物起兴的手法,先从戍鼓、雁声、明月写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自己的思家念弟之情。戍鼓是戍楼用以报时和警戒敌情的 更 鼓, 若 在 平时,响几下也不会太让人在意,而此时 “戍 鼓” 一 响,路上便 “断人行”,不 见 行 人 往 来 了,说明此时正是非常时期,战争的阴霾正笼罩在这片土地上。 而偏偏在此时一只失群的孤雁从边 塞 的 上 空 飞 过,发出声声哀叫。不见行人只见孤雁已经 够 让 人 伤 感 的了,一声声哀叫更让人内心如针刺一般伤痛难忍。 此联中 “断” 字和 “一” 字可谓炼字精妙,“断”字暗示了战争使交通阻绝这一现实,自己与亲人的联系也因而中断。“一” 字则烘托出了诗人自己孤苦零丁、思念亲人的孤独情怀。 鸿雁可以传书,雁行又喻指兄弟,因而听到失群的孤雁的哀叫声,自然就引起了诗人对因战争而失散的兄弟的怀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晚正逢白露节,月光之下的露珠多么晶莹剔透,但我感觉还是我们故乡的月亮更为明亮。 此联点题,见明月而思乡,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谁不说俺家乡好”,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自然月亮也是故乡的最明朗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情通过这两句可见一斑。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此联直抒对兄弟的眷恋之情,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虽有兄弟,却全都在战乱中离散,彼此都居无定处,去哪里探问他们的死生呢?“有” 字与 “无” 字,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兄弟离散的痛苦,也概括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 “寄书长不达,况仍未休兵。”太平时候寄封家信都长时间不能到达,何况现在战争还未停息呢。 此联表达了诗人思而不得见,思而无所托的失望心情,流露出希望早日平息战乱的强烈愿望。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更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读来真挚感人。诗一首名传千古的思乡名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