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刘的诗有什么特点作为50年代崭露头角的诗人,公刘的诗既不像郭小川那样追求奔放激切的热情和宏大灼人的气势,也不像闻捷的诗那样清流婉转、情趣盎然。他的《运杨柳的骆驼》、《烽火台》、《上海夜歌》等诗篇,表现出了诗人的一种特殊才能:善于从生活中迅速捕捉到某种场景和稍纵即逝的日常现象,并且立即从中升华出一些奇妙的哲理思想。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时,便和谐地构成一种鲜明的艺术现象,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体验到深邃的哲理思考。 他从南方边境随处可见的剑麻,看到戍边战士的精神风貌(《剑麻》);把首都甜甜的梦境与边防的探照灯警惕的目光交织在一起,以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居安思危的首都保卫者崇高美好的心灵(《宝剑》);用杨树象征烈士,刻画威武不屈的形象,写它的期待回答的漠然神态,唤起人们的思索(《刑场》)。 2.公刘的—《上海夜歌》的诗歌鉴赏本诗创作于1956年。上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华民族历经种种磨难终于走到了全新的时代。这引发了一批诗人发自内心的对新时代的歌颂,当时涌现了一批讴歌人民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时代沸腾生活的诗人,作者公刘就是其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人选择特殊的描写对象的特点通过准确、鲜明、生动,同时又具有含蓄、跳跃、凝炼的语言来表现的。 ○1首先我们看作者在第一节里是作者描写了上海的哪些美景?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获得怎样的效果?讨论分析,要知无不言。 (上海关、钟楼、时针分针;诗人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通过画面的叠现:远镜头——上海关、中镜头——钟楼,最后突出了特写镜头——时针和分针;这种表现方法给读者的视觉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随即用一个比喻“像一把巨大的剪刀”,来突出时钟送昼迎夜的特性,仿佛是由于时钟这把巨剪“一圈,又一圈”地把白天铰碎,上海的夜晚才终于到来。首节诗的末句“铰碎了白天”,不但暗中呼应了诗题,而且在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二节里作者又描写了上海的什么美景?作者又是如何来描绘这些美景的? 第二节诗具体描写了上海的夜景。 首句“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确为警策之句,当暮蔼悄悄降临的时候,高高耸立的上海国际饭店大楼的顶端早已显得朦朦胧胧,这就使人感到夜色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如同一幅垂帘”,“从二十四层楼上挂下来”,这种感觉虽然是错觉,但却把大都市里黄昏到来时在人们心头的印象准确地表达出来。它不禁使人联想起李白的名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当然,在上海大都市里,傍晚引人注目的不是随人归去的山月,而是它的灯光。果然,上海“打开她的百宝箱,/到处珠光闪闪 ○3第三节里作者又描写了上海的什么美景?在对这些美景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 第三节诗具体渲染了上海璀灿的夜景:到处是“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这种壮丽的景观在当时只能在马路纵横,车流如河,高楼林立的大上海才能见到,也只有大上海才配得上这样的诗句。 诗歌到此,诗思突然产生飞跃,从形容、描述上海夜景,升华为对上海市六百万人民的歌颂,诗人衷心赞美了是上海人民无数双勤劳的手,创造了这种美丽的人间奇观。 诗人在表现自己的观感、思想时,并没有脱离艺术形象的创造作抽象的议论,而是展开灵动的想象,抓住上海夜景的特色,把勤劳智慧的上海人民比喻为诗人,把美丽的上海夜景比喻成是他们精心写就的一首“壮丽的诗篇”,而“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 5. 讨论、欣赏这首诗的构思特点。 诗作对上海景观的描写,既“不是‘一瞬’的描模”,也“不是‘单一的透视’” ①,而是采用了中国山水画里常用的散点透视手法。 A、诗人对上海景观的描写是依次在一定长度的时间里进行的。从时钟铰碎白天,到夜色挂下来,再到华灯初上,最后是灯火辉煌,表现出了一种时间上的序次性; B、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是多变的,有平视(包括远、中、近视),如“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到处珠光点点”;有仰视,如“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灯的山”;还有俯视,“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甚至末句的比喻也是鸟瞰式的,“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可以“避开单一的视轴,而设法同时提供多重视轴来构成一个整体的环境”。 ②诗作表现出诗人具有很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他能运用丰富的想象,把瞬间所得的艺术感觉通过生动、奇警的比喻,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打动读者的艺术目的。像把上海的昼夜交替,比喻为时钟的巨剪铰碎了白天、把夜色的降临,比喻为一幅垂帘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以及把上海美丽的夜景暗喻为壮丽的诗篇等等,都是突出的例子。 3.公刘的《在北方》的诗全文《在北方》 在北方,你欠身思考,生活摇摇欲坠 你如火如荼地渴望 被北方的任何一个角度收容 并视你的青涩和深紫为收获 指上的冻伤污染了你的手纹 这是一个充满暗示的耻痕—— 在北方你不懂得如何保全自己 在北方你就这样冷着、活着 像一尾冰川背面的鱼 反复练习转身并以此取暖 在北方你的心缩成一团 冷得不得了、青得便得了、苦得便得了 而你环手搂住心上的疼 像搂住一颗从天而降的果实. 在北方,顺从漂泊 是你难以下咽的那一小块幸福 你说你不会在此时选择发霉、腐烂 你还说,有一天你要用这伤过的手指 向我捧出蜂蜜 4.求公刘的诗歌《沉思》沉 思 ——读摄影作品《最后的时刻》 公刘 既然历史在这儿沉思, 我怎能不沉思这段历史? 凝望着敬爱的人呵— 想起您弥留的日子。 记不得曾有过什么照片 能使我如此激动,难以自持; 但既非倾泻脆弱的泪滴, 也无须慷慨陈辞。 是一名期待恶战的老兵, 是一面召唤风暴的旗帜; 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 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仰之一分有损您的谦逊, 俯之一分背离您的质直; 那布满面颊和手背的老年斑呵, 也仿佛都是些傲霜的梅枝。 双眉乃勇士横握长刀, 这正是中国革命破敌的英姿; 目光揉动着冰与炭, 大哉!无产者的神勇与睿智! 紧闭的嘴唇昭告人们: 这里蕴蓄着乐观的诗; 而被钢牙挫败了的 又岂仅是癌,更有江青的无耻! 何谓最后的时刻?倘在我辈 这等文字诚然完全合适; 而您却是永恒的永恒呀, 除非大地寂灭,除非江河消失! 因此我说,这是一个渺小的标题, 人民有权否决、屏斥; 但这又是一宗伟大的记录, 全世界为之鞠躬、仰视。 万千工农和知识分子家庭, 都将您安排在洁白敞亮的位置; 所有辉煌的展览大厅, 竞相悬挂这同一幅绒绣锦织。 最长寿的是人心! 人心不死您不死! 红色的星斗呵,您的光芒 永远是对开拓者的战斗启示。 假如在无产阶级的大树上 还寄生着资产阶级政客“同志”, 那么,但愿癣疥们牢记,牢记 中国以哭当歌和以歌当哭的日子! 既然历史在这儿沉思, 我怎能不沉思这段历史? 玩火者!休得放肆! 十年,百年,莫妄动一根手指! 1978年7月29日于山西忻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