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襟是什么关系啊连襟是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 “连襟”据说最早是出现在杜甫笔下。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李姓老头,序论起来,两家还是转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 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形容彼此关系密切,还没有后来所称的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著名诗人《容斋随笔》作者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洪迈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这位堂兄去京城供职。洪迈的堂兄很感激,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里边便有几句是: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 扩展资料 家庭称谓的称呼: 妻子对丈夫的哥妻,口头当面称为“嫂嫂”,是随着丈夫而称呼的。对人或书面称呼则称为“大伯妇”、“大伯嫂”。互相之间称为“妯娌”。 妻子对丈夫的弟妻,口头当面称为“弟妹”,是随着丈夫而称呼的。对人或书面称呼则称为“小叔妇”、“小叔媳妇”。互相之间称为“妯娌”。 丈夫对妻子的姐夫,口头当面称为“姐夫”,是随着妻子而称呼的。对人或书面称呼则称为“大姨夫”、“大姨姐夫”。互相之间称为“连襟”。 丈夫对妻子的妹夫,口头当面称为“妹弟”,是随着妻子而称呼的。对人或书面称呼则称为“小姨夫”、“小姨妹夫”。互相之间称为“连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连襟 2.“连襟”是说什么人的关系在我国民间,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一担挑”,而书面语言则雅称为“连襟”。 为什么 要这样称呼呢?看了下面这则历史故事你就明白了。 最先把“连襟”一词移用作姐妹丈夫间的称谓的人,是北宋末年的洪迈。 当时,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给人做幕宾,说白了也就是干些给人跑跑堂、出出主意之类的小事。他的妻子的姐夫 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荐书,推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事成之后, 洪迈的堂兄十分感激,于是就托洪迈替自己写了一份感谢信,寄给妻子的姐夫,里边有这样几 句:“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这里的“襟袂相连”,就是用来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密 切关系的。 后来,人们又将“襟袂相连”简化为“连襟”,成为姐妹的丈夫间的专用称谓了。 3.形容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的诗句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魏万之京【唐】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陈章甫【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送人东游【唐】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雨霖铃【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连襟一词的由来"连襟"一词的由来 在我国民间,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一担挑",而书面语言则雅 称为"连襟". 这个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寓居川东,与一位当地的李姓 老翁很合得来,经常相邀小聚,几碟小菜,数杯浊酒,谈天说地,煞有趣味. 如果几天未见面,还要互致书信,以慰思念之情.后来细一序论,两家还是 拐弯摸角的亲戚呢,自然更添几分亲切.过了一个时期,杜甫要出峡东下湖 湘,临别之时,诗人忆起两人在一起度过的岁月和笃厚的友情,许多感慨涌 上笔端,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有几句是:"孤陋忝未亲,等级 敢比肩 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是衣襟,袂是衣袖.用以形容彼此 关系像衣服的襟与袖一样密切. 把"连襟"一词移用姐妹丈夫间的称谓的人,是北宋末年的洪迈.当时, 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 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荐书,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事成之后,洪迈 的堂兄甚为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寄与妻子的姐夫,里边有这样几 句:"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 "襟袂相连",就是用来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了.后来,人们又 将"襟袂相连"简化为"连襟",成为姐妹的丈夫间专用称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