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与风押韵的诗句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诗经 国风 召南 羔羊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寔命不同!《诗经 国风 召南 小星》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诗经 国风 邶风 击鼓》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诗经 国风 邶风 旄丘》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诗经 国风 卫风 淇奥》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 国风 卫风 伯兮》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经 国风 郑风 山有扶苏》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诗经 国风 齐风 鸡鸣》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经 国风 齐风 鸡鸣》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诗经 国风 唐风 椒聊》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诗经 国风 唐风 采苓》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诗经 国风 豳风 七月》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诗经 国风 豳风 七月》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诗经 国风 豳风 东山》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 小雅 鹿鸣》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诗经 小雅 常棣》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诗经 小雅 伐木》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诗经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 小雅 天保》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经 小雅 出车》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诗经 小雅 菁菁者莪》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四牡庞庞,驾言徂东。……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之子于征,有闻无声。 允矣君子,展也大成。《诗经 小雅 车攻》鴪彼飞隼,率彼中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诗经 小雅 沔水》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诗经 小雅 黄鸟》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 君子攸宁。《诗经 小雅 斯干》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诗经 小雅 无羊》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驾彼四牡,四牡项领。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 不惩其心,覆怨其正。《诗经 小雅 节南山》瞻彼中林,侯薪侯蒸。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既克有定,靡人弗胜。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谓山盖卑,为冈为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诗经 小雅 正月》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诗经 小雅 小旻》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 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诗经 小雅 小宛》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有捄天毕,载施之行。《诗经 小雅 大东》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无思百忧,不出于颎。《诗经 小雅 无将大车》交交桑扈,有莺其领。 君子乐胥,万邦之屏。《诗经 小雅 桑扈》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烈烈征师,召伯成之。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诗经 小雅 黍苗》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诗经 小雅 苕之华》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乃及王季,维德之行。《诗经 大雅 大明》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诗经 大雅 绵》於论鼓钟,於乐辟雝。 鼍鼓逢逢,蒙瞍奏公。《诗经 大雅 灵台》文王有声,遹骏有声,輴求厥宁,輴观厥成。 《诗经 大雅 文王有声》君子万年,介尔昭明。昭明有融,高朗令终。 《诗经 大雅 既醉》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肴既馨。 ……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 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诗经 大雅 凫鹥》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诗经 大雅 抑》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诗经 大雅 抑》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旱既太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 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下临。 耗斁下土,宁丁我躬。…… 瞻卬昊天,有嘒其星。 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 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卬昊天,曷惠其宁?《诗经 大雅 云汉》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於皇来牟,将受厥明。《诗经 颂 臣工》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 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诗经 颂 有瞽》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诗经 颂 敬之》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 2.诗词中的押韵怎么理解[转帖]诗词创作知识讲座(基础课):第一讲 押韵与平仄 转载时请保留本行信息:由 雪暖九月 加帖在 两岸中文自修网(zw100.com) 时间:2007-1-2 19:20:37 诗词创作知识讲座(基础课):第一讲 押韵与平仄 梅花院落 一、关于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广义上来说,诗词曲(上到诗经,下到现在) 、中外流行歌曲、民歌等等都要用韵,顺口溜也用韵。这些就是押韵了。 为什么押 ,顺口呗,这个地球人都知道。把读音里韵母相同的字押在一起,通常放在句尾( 有规律的),所以也叫“韵脚”。 大多是隔句放一个韵字,细看情况就多了,后面再 说。 我真正接触词韵是读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网上可到此处看电子版: ),那里面列举了一些词牌。 我当时对着韵书码字,因为读得不少,填得很顺,便以为自己会填词了:)当时对格律的理解是:韵字看拼音韵母,略似现代流行歌曲的韵脚,不过分个平仄。平仄则是依据四声:一声二声(阴平、阳平)属于平,三声四声(上声、去声)属于仄。 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入声。后来古诗读得多了,总觉得有些不对劲:怎么他们写的东西读出来也不好听呢?韵字读音也不一样,有些声调也怪。 比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传李白《忆秦娥》) 月、咽和别、绝、节、阙怎么能押韵到一起呢?再后来就知道原来有古今音的区别,古人原来不是象我们这样读的。于是慢慢接触了诗韵和词韵:这都是一个过程。 韵的知识在我看来比较简单,这些内容在一个相对的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比较容易讲清楚。只要接受古今音的不同,再加上一本韵书,问题就解决了。 是 个硬功夫,死标准(无论旧韵新韵)。 那依什么韵书呢?就说我吧,和老夫子们一样,写诗是百分之百的《平水韵》,填词是百分之百的《词林正韵》。 我不反对新韵,语言总是要发展的,这些韵律也是千百年积累的经验总结,谁敢否认它继续发展的必然性?我在论坛里读诗的话,如果有人用新韵写了,我就用新韵去读;用平水、词林的,我就用旧韵去读。只要格律没有什么问题,绝无异议。 那为什么还要遵循旧韵呢?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懒。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读。 我们读,读的都是古人的作品,都依的是旧韵。如果我们都用新韵来读,很多诗不但出了格、乱了律、还错了韵,读起来没有丝毫的韵律美了。 就是网络上的作品,绝大多数名家也都用旧韵(其实就我所知,毫无例外)。用今韵来读古诗,其美感大大地打了折扣。 举例子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白,今音就只好读做bái。那么读读吧,这些名句都那么衰,格律是别提了。 其实呢,按照旧韵来读,简单。白bò,看kān,石(入声,且读成去声shì),斜siá(北方人且读成xiá),儿ní,合(又是入声,读如去声hè),郭kuò,十(入声,且读成去声shì)。 现在重新读读,哦,古人写得还不错嘛,也蛮好听的。 另一个问题在写了。 有人说,没事,我可以用新韵写,用平水韵来读。两大韵体系,呵呵,烦不烦呀!其实用新韵写也不简单。 如果用《中华新韵》(参见 .cn/yjy/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18)平声十八部,分阴阳变成三十六部,呵呵,比平水韵还多(不过基本不用记吧,如果你的拼音足够好,普通话还说得过去)!儿化音怎么办(上面还有个例子呢)?那些要求用入声韵填写的词牌呢?还有,很多词句,今古音不同,循了今音就不好往作品里放了,让仿作成为大难题。想想我都头大。 和我一样头大的人开始抱着一本韵书就不放了,这多轻松。 那抱哪一本呢?既然入门,就抱公认最简单的吧。 诗韵取《平水韵部》(网上很多,随便举一个: /website/flyness/fly/sc/cy/c1.htm)。一般读王力先生编的小册子就行了( /wanglishilv.htm)。 我这里不列出具体的条陈了。其实关键在于怎么去运用这些韵书。 我的经验有 几个。 一是开始的时候多查。 经常会出现用错的情况 . 当然还有个方法问题。我经常开始的时候经常用的方法有两个。 一个是把平水韵放到word里面,自己对它进行仔细校对。想用哪个韵字或查是否出错时,就用“查找”这个命令,比较方便。 二个是用诗词软件。用稻香老农的作诗机( /oldpeasant/web/shuoming.htm)、李自力的诗词总汇( /)等。 这个比较省时间,可以一下检索出韵字和格律的失误。我不反对用今天的方法来对付旧韵:因为当今社会,诗词毕竟是余事。 尤其是网友,不过就是有点爱好,让大家去背《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什么的太不现实,又想写点缠缠绵绵的平平仄仄,这就是一个替代背功的方法。 再一个是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注意。 3.诗词中的押韵怎么理解任何文学体裁都是有其特点以及写作规范的,中国的古代文学更是如此。 例如骈文、赋或者科举中的八股文、应试诗等等,都有它们各自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这里宋词不谈,作为诗,包括古体诗以及近体诗,虽然其中也有详细的分类,但是总体上而言,诗(这里特指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现代的自由体诗、散文诗除外!)最基本的、共同的写作规范就是押韵。 不同类型的诗可能押韵的要求不一样,但是都是必须押韵的。有人可能说,未必古诗都押韵吧,《诗经》里面的诗就没有押韵!《诗经》里面的诗当然也是押韵的,现在觉得不押韵,那是因为文字的发音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无法复原了。 有人可能说,我写诗就是不按照格律,不想押韵,否则会干扰我的表达。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原因很多。 我只说一个,写诗不押韵,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一个足球运动员跟裁判说:你不能判我越位,因为会影响我进球的!我想谁要是真的这么说,可能会被裁判红牌罚下场的,因为他不认同这项运动的共同规则,那么就无法和其他人一起参与了。 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有它的写作规范的,如果不按照这个规范进行诗的创作,那么你创作出来的就不是诗。 虽然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也有偶尔变通的地方,甚至个别大家也曾经出现过格律上的错误,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古代诗人都是严格按照诗的写作规范进行创作的。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诗人以及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都是数量极大的,除了他们那个时代没有的事物之外,我相信现代人能够从古代诗词中找到针对任何一种自然风貌、人情世故、心绪愁肠等等的描述。 问题在于用同样的写作规范,前人可以写尽人间事物,我们却说不行了,“这样会干扰我的表达”,那么这是写作规范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呢? 诗歌作为一种脍炙人口的艺术形式,那么就有它自己的艺术美。个人认为,诗歌的艺术美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文字美,诗词通过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如何用准确、生动的字词表达出作者的意思,这是诗歌写作中最基本的功夫,也就是炼字、炼句,也是诗歌文字美的基本体现,杜甫《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这里的“吐”、“明”,不但准确描述出了当时的景物,深深体会一下,就可以领悟到“吐”、“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无比生动,真是炼字之及至,千古之绝唱; 2、意境美,诗歌的意境也是诗歌的内涵所在,一首好诗所表达的意境不但明确、深邃而且使读者可以回味无穷,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3、音律美,诗也被称作诗歌,可见诗与歌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有不少诗可以用于吟唱的,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秦王破阵乐》就是在当时的大型典礼上用于歌唱的。 汉高祖刘邦在乡宴中即兴击筑而唱的《大风歌》,项羽在垓下被围时所唱的《垓下歌》也是如此,当然并不是每首诗歌都适合于唱的。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一点,诗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读的,古人称作“吟诗”。 很多古代俗语中“诗”都是和“吟”这个动词联系在一起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诗作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诗歌为什么要读出来?这就是因为诗歌本身的音律美,特别是格律诗,不发声是体会不出来的,所以我建议各位作者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定要读,同时在鉴赏他人的作品时也要读,否则诗词的美平白失去了三分之一。 诗词为什么要押韵呢?因为押韵的文字不但顺口易记,而且好听!举一个现代口语中的例子,一个新员工刚到公司和老员工打招呼,可以说“我是新来的,请多多关照”,也可以说“新来乍到,请多多关照”,两种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但是明显后者说起来更加顺口,听起来也舒服。用韵(押韵)的文章一般称作韵语。 其实也不仅仅诗词要用韵,有很多文学创作形式都是用韵的。 古代文献中很多都是用韵的,全部用韵的如《老子》;部分用韵的如《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后代的《汤头歌诀》,以及古代政府的很多告示,古代的格言“嘉言”,古代的兵书如《三略》、《六韬》、古代的医术如《灵枢》、《素问》等等也都是用韵的。 熟悉古代文学的同修应该知道,其实在古代韵语是非常发达的,也是很占优势的表达形式。 不仅仅是这些古代典籍,即使是民间的民谣、谚语、民歌以及各种地方戏曲的唱词也都是或多或少的用韵的。 有人可能说,我还是不知道用韵有什么好处!大家应该知道,强调音律美的艺术形式,诸如诗、词、戏曲的唱词、歌曲的歌词(部分)之所以都用韵,那么只能说明用韵能够加强这些艺术形式的音律美。 其实,所谓自由体诗(现代诗)也是需要用韵的,很多现代歌曲的歌词也是用韵的(歌曲毕竟不是诗词,所以大部分不是全部用韵的,但是都有用韵的成分在),当然这些现代的作品用的不可能是古韵,而是现代的韵。 最根本还是:诗歌都是要押韵的,不押韵的不是诗。 入门从严,俗话也说“严师出高徒”。 现代的大陆华人中,一般而言,语文根底,特别是古文修养一般都是比较差的。加之现代的“普通话”与《平水韵》、《词韵简编》等的语音差之甚远了,一个人要学。 4.请问《诗经·卫风·淇奥》这首诗是怎么押韵的诗经的时代确实没有形成系统的押韵的规则,但是无韵不成诗,诗自然是有韵的,只是不像后世,它不见得每章格句末字通压,有时是句中韵,有时是格章押韵。还有就是上古音和今天的读音有很大差别,很难用普通话去理解诗经的韵律。 清朝学者对这个问题做过大量研究。下面是清代学者江有诰的《诗经韵读》对这篇标注的韵读,不敢保证其准确性,聊作参考。 第一章 歌部——猗(ē)、磋、磨。 元部——僴(xiàn)、咺(xuān)、谖(xuān) 第二章 耕部——青(jing)、莹、星。 元部——僴、咺、谖 第三章 支部——箦(jī)、锡、璧。 宵部——绰、较、谑、虐 5.诗词歌赋中怎样押韵多看多读 好诗不单讲求押韵,还讲求平仄~ 诗词中往往会引经据典或是运用一系列的意象来含蓄的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因为古人讲究含蓄,大多都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 秋思 前3句全是描绘的意象,只要通过理解这些意象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再加上作者有时的直抒胸臆,就能够理解这首诗了,至于如何理解意象,可以从修饰意象的形容词上入手,也可以从抒情句中下笔,当然,由于古代意象使用的众多,往往许多诗人描绘的同一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大致相同,所以着重对意象含义的积累也是一种有用的方法。要真正透彻的理解全诗,诗人的写作背景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我主学的是绝句,律诗,现代诗也行,词的话我研究不多。 其实,诗现在一般有2中分类方法,一种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另一种则为绝句,律诗,古诗。 首先说一下押韵的问题,其实韵是指字的韵母,押韵即为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诗的双数行末字必须押韵,押韵旨在让诗琅琅上口,易于诵读,也可以说是写诗的一种格式(现代诗对押韵没有什么要求的) 下面介绍一下平仄问题(以绝句诗为例),平生字即读音为第一,二声的字,仄声字即为三,四声的字,当然,有存在特例,例如 一 就是仄声字,这类字除积累外,还可以用南方方言来读,发音短促的一般都是仄声字,如 白。 平仄的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必究(即每行诗句的 第 一 三 五字的平仄可随意,而二 四 六 字则必须按照平仄平或仄平仄的方法填字) ,首联(诗的第一句)末字可平可仄,而颔联(诗的第二句)必为平声,颈联末字为仄声,尾联末字为平声。 相对律于向粘律:相对律是指相邻的两行诗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反,相粘律则指相邻的两行诗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同,在首联和颔联之间是相对律,颔联和颈联之间是相粘律,然后是相对律和相粘律的循环使用。 就介绍这一点吧,这些给初学者应该够了吧,因为还有什么秋水韵啊,拗救之类的手法,至于写诗词最重要的嘛,我觉得是要有内涵,有文采,押韵和平仄只是格式问题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