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惠安女的诗歌

1.关于惠安女的诗歌

惠安女子》: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福建惠安,历史上是一个“十年九旱,十雨九涝”的地方,闭塞,贫穷,封建陈规陋习,给惠安女子带来了许多苦难。早婚,长住娘家,集体自杀,历史留下过触目惊心的记载。惠安女子社会地位底下,生存环境恶劣,但外部世界看来,惠安女子裹方巾,戴斗笠,着短褂,束银带,古老而美丽的服饰,加上自然绰约的身姿,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惠安女由此博得世人普遍的惊异和赞赏,于是她们出现“在封面和插图中间,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有着博爱情怀和敏锐洞察力的诗人,从人们普遍的猎奇心态下对惠安女子的浅表性的欣赏的背后,看到了世人浅薄。南国家乡的姐妹的生存处境,普天之下女性的“并未苦难已经绝迹”的命运,激发诗人“为妇女请命”,抗议世人对惠安女乃至普天下女性生存处境的麻木“忽略”。

“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虎魄色的眼睛里。”诗人从现实中惠安女子琥珀色的眼睛联想到古远蛮荒的野火,让惠安女子和古老民族的女性意像产生叠加,在这种现实和历史的联系下,惠安女便具有了“古老”的色彩。而这种因历史文化幽闭和与外界文明隔绝而形成的“古老”,在世人看来是“美”,是“风景”,但在惠安女自身则是一种沉重。“以古老的银饰,约束着柔软的腰肢”,诗中的“约束”二字,强调了古老传统对现代女性的束缚,隐约透露出惠安女子的“忧伤和痛苦”。

“幸福不可预期”,幸福对惠安女来说只是曾有过的美丽的梦,但在冷酷的现实的面前,她们的梦只能像“蒲公英一般徐徐飘落在海面”,随着“浪花”,消失得“无边无际”。面对“并非已经永远绝迹的苦难”, 惠安女默默忍受,夕阳晚照,洞箫、琵琶凄婉的乐声,多少次唤醒过惠安女内心的忧伤,但她们只是默默忍耐,“把头巾轻轻地咬在嘴里”。惠安女内在这般“贤惠”,外表是这般的美丽,自然成了人们欣赏的“风景”。这种把女性视为“风景”,却无视女性独立的人格和生存环境的改善,忽略女性“美丽”下的忧伤,令诗人痛心疾首。惠安女子这一意像,是诗人向那些愚昧麻木的世人发出严正的抗议,也是对我们社会尊重女性的人格独立,关注女性的生存环境的真诚的呼唤

2.歌颂惠安女的文章

走遍祖国的东西南北,福建的惠安女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无法解释她们的那种勤劳,我感动于她们的吃苦精神,我赞赏她们的勤俭治家,我歌颂她们将美丽的身影凝固在碧海蓝天之中。海的女儿,将一生的爱都奉献给了大海. 惠安是著名的石雕之乡,一入县境,但见公路两旁的大型石雕,这里一片,那里一群,佛像人物、走兽飞禽,林林总总,既是店铺商品,又是实物广告。

惠安是个有母系社会遗风的地区之一。惠安女是惠安县人口的一小部分,住在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的海边,崇武半岛的大祚、小祚和东岭一带,因美丽、勤劳、贤惠,举重若轻、任劳任怨的精神,以及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

炎炎烈日之下,惠安女们正6人一组,抬着一条条沉重巨大的石块。鲜艳明亮得炫人眼目、任劳任怨到超乎想象,惠安女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如此。

惠安女是汉族中惟一一个穿着独特的人群,有山青水绿的清秀,有天风海涛的犷放。我不知道惠安的女人是不是因为穿着的特点开始全国闻名的,她们看起来的确与众不同: 用鲜艳的小朵花头巾和尖顶的竹笠包裹住头部至下颌,狭狭的斜襟短衫不遮住腰肚、银腰带、大筒黑裤的裤脚宽达0.4米,独具一格。

解放初闽南一带的城里人把惠东女的服饰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穿这一式样的惠安女多为乡村中年长者,年轻人中早已是牛仔服的天下。

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 和 小岞、净峰两个类型,前者的斗笠较大厚重,边沿稍弯曲;后者的斗笠较细薄轻小,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

与客家娘的竹笠舞异曲同工,比竹笠更严实只能说是惠安女的生涯更比其辛劳; 四方花头巾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一般是两尺见方(约70厘米),一般是白底缀绿/蓝色小花,或绿/蓝底上缀白色小花,后者的头巾上缀红色小花蕾,用以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在鲜艳花头巾的围衬下,露出饿椭圆形脸蛋显得格外古铜色。

将一大块蓝花布固定在一根钢丝上,然后像内地人那样围在头上,不同的是在颌下不是打结而是用扣子扣上,讲究一点的人会用一个类似小脚花的别针别住。只霹眼、鼻、嘴。

额头暴露在外的头发上,一般都会佩戴一到三个色彩鲜艳的塑料梳子或精致的发卡。中青妇女多把双辫折在头顶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

未婚女性则留刘海。 如果不带头巾的话,她们会梳上两个经过染烫,像大毛笔一样的刷子。

有趣的是在两个刷子的发根处用不同颜色的毛线绕上二三公分,然后才是两个大大的黑刷子。 广东客家,北至南雄、南迄沙头角,女性皆以竹笠遮阳,四周围以一掌宽的玄纱,朦朦胧胧,不知者以为俏丽过人;珠三角水乡船娘则长年戴笠而行,帽檐亦辅之以纱巾,棹艇经年,身段分外婀娜。

而擅小说者流如金庸等都把这种景致幻化作了中华女儿的风骨。 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而蝴蝶是古代百越族的图腾。

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这里生活着古代闽越人。 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

短小的上衣,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1940S民国时期,原来过膝的上衣下摆,逐渐缩短到臂部,连袖管都紧绑着手臂。

但是还没有短到露出肚脐。用黑布包头,不戴花头巾,也不戴斗笠了。

1949年之后,上衣越裁越短。海边的气候变化多端,正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又戴起了头巾和斗笠。

解放前中国各地农村的男女都常穿这种样式的裤子.大筒裤用黑线布或尼龙布制成,扎红蓝色塑料裤带,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仅30厘米,既美观又便于劳作。中老妇女多穿汉装"旷裤",年轻女性多穿 裤管宽大的西装裤;未婚者挂彩带,已婚者则挂加粗重银腰链裤链。

银腰链的宽度1-8股不等,以多股为佳,腰带的宽窄是家中财富的象征,据说是男人送的结婚聘礼。她们身上穿戴的银镯和银链都来自男方,据说这种出嫁风俗这便是母系社会解体时女人被男人所锁铐的象征。

惠安女还有“不落夫家”的遗俗。惠安女一般结婚较早,婚嫁那天,新娘着黑凤凰衣,打黑伞,由娘亲陪送来男方。

新娘迈过火炉走出娘家。火焰预示红红火火。

新娘梳着由五、六个妇女梳理了四个小时的漂亮头饰,有监督新婚之夜的作用。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千方百计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头夜新娘是不上床的,待天亮鸡叫头遍时,就要赶紧往娘家跑,走得迟了被村里人看见是要被耻笑的。规定婚后3天必须回娘家,只有过年过节(春节住3天、清明和中秋不过夜)或农忙去夫家帮忙,平日都长住娘家;当孩子出生,才住进夫家。

惠安一带地瘠民贫,崇武镇的大咋村是一个海边的渔村,崇武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惠安女自然成了家乡的主力军。

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锯木、扛石头、拉板车,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里里外外自然成了勤劳的代名词。进入惠安的崇武乡间,旅行者还会坐上由惠安女驾驶的各式摩托车,而男人们则把精力放在抚养小孩,雕刻、。

3.舒婷的《惠安女子》诗歌赏析150字

《惠安女子》是舒婷实现女性书写的代表性作品,它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惠安女子优秀品质的赞美和对她们苦难人生的关怀。惠安女子是福建惠安沿海几个村镇汉民族妇女群体,那儿的男子长年漂泊在海上,“留守”几乎是那里所有惠安女子的现实处境。但长期以来她们一直默默隐忍着生活的苦涩,以勤劳、温良、孝顺呼应着传统文化期待。舒婷通过她独特的女性情感体验贴近这些女子,《惠安女子》是唱给她们的一首悲悯的歌。

第二人称的运用拉近了作者和惠安女子之间的情感距离,她们并不是“被看”的对象,而是作者心心相印的姐妹。

全诗共四小节第一小节短短两句将惠安女子望眼欲穿的双眼定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似火的目光传递的是惠安女子对丈夫或恋人刻骨的思念和无限的牵挂。

第二小节头两句描绘了惠安女子独特的外形服饰,但诗人随即将笔触轻轻一提,转向了惠安女子对幸福的追寻。表面上看,诗人将女子的外貌和幸福相连似乎有些简单化,但事实上惠安女子的服饰确实相当独特且装饰性较强,惠安女子的典型装束是: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宽筒裤。她们如此地站立在海边,眺望大海,期盼着亲人早日归来。无数次希望的破灭也并没有动摇她们的信心。“蒲公英”、“海面”、“浪花”这些意象的使用暗示了她们最终的失落。在美丽服饰的衬托下,悲剧意味更突显了出来。

第三小节是诗人对惠安女子坚忍个性的刻画。“洞萧”、“琵琶”、“晚照”等意象为惠安女子的忧伤增添了古韵,使这份忧伤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一个“咬”字写出了一种动感,包含了惠安女子对所有不幸的饮吞和她们的自制。

第四小节中,诗人表达了她对世人以猎奇心态关注惠安女子的不满。惠安女子独特的生活状态下所铸就的美使她们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她们奇异的生活习俗和装束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他们在对惠安女子产生兴趣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她们的苦难,这就使她们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在这背景下,舒婷对她们苦难的抒写就有了意义,也显示出作者强烈的女性意识。

在诗歌形式上,除了第一节,其余的小节都是五行,结构安排比较均匀;此外,本篇诗歌注意押韵,具有音乐美。

福建惠安,历史上是一个“十年九旱,十雨九涝”的地方,闭塞、贫穷、封建陈规陋习,给惠安女子带来了许多苦难。早婚、长住娘家、集体自杀,历史留下过触目惊心的记载。惠安女子社会地位底下,生存环境恶劣,但外部世界看来,惠安女子裹方巾,戴斗笠,着短褂,束银带,古老而美丽的服饰,加上自然绰约的身姿,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惠安女子由此博得世人普遍的惊异和赞赏,于是她们出现“在封面和插图中,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有着博爱情怀和敏锐洞察力的诗人,从人们普遍的猎奇心态下对惠安女子的浅表性的欣赏的背后,看到了世人浅薄。南国家乡的姐妹的生存处境,普天之下女性的“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的命运,激发诗人“为妇女请命”,抗议世人对惠安女子乃至普天下女性生存处境的麻木“忽略”。

“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诗人从现实中惠安女子琥珀色的眼睛联想到远古蛮荒的野火,让惠安女子和古老民族的女性意像产生叠加,在这种现实和历史的联系下,惠安女子便具有了“古老”的色彩。而这种因历史文化幽闭和与外界文明隔绝而形成的“古老”,在世人看来是“美”,是“风景”,但在惠安女子自身则是一种沉重。“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诗中的“约束”二字,强调了古老传统对现代女性的束缚,隐约透露出惠安女子的“普遍的忧伤”。

“幸福虽不可预期”,幸福对惠安女子来说是曾有过的美丽的梦,但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她们的梦只能像“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随着“浪花”,消失得“无边无际”。面对并非已经永远绝迹的“苦难”,惠安女子默默忍受,夕阳晚照,洞箫、琵琶凄婉的乐声,多少次唤醒过惠安女子内心的忧伤,但她们只是默默忍耐,“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惠安女子内在这般“贤惠”,外表是这般的美丽,自然成了人们欣赏的“风景”。这种把女性视为“风景”,却无视女性的独立人格和生存环境的改善,忽略女性“美丽”下的忧伤,令诗人痛心疾首。惠安女子这一意像,是诗人向那些愚昧麻木的世人发出严正的抗议,也是对我们社会尊重女性的人格独立,关注女性的生存环境的真诚的呼唤。

4.求诗歌朗诵2

《惠安女子》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惠安女子是我国福建省惠安县沿海几个村镇汉民族妇女群体,那儿的男子长年漂泊在海上,“留守”几乎是所有惠安女子的现实处境。但长期以来她们一直默默隐忍了生活的苦涩,以勤劳、温良、孝顺呼应着传统文化期待。舒婷通过她独特的女性情感体验贴近这些女子,《惠安女子》是唱给她们的一首悲悯的歌。

福建惠安,历史上是一个“十年九旱,十雨九涝”的地方,闭塞,贫穷,封建陈规陋习,给惠安女子带来了许多苦难。早婚,长住娘家,集体自杀,历史留下过触目惊心的记载。惠安女子社会地位底下,生存环境恶劣,但外部世界看来,惠安女子裹方巾,戴斗笠,着短褂,束银带,古老而美丽的服饰,加上自然绰约的身姿,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惠安女由此博得世人普遍的惊异和赞赏,于是她们出现“在封面和插图中间,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有着博爱情怀和敏锐洞察力的诗人,从人们普遍的猎奇心态下对惠安女子的浅表性的欣赏的背后,看到了世人浅薄。南国家乡的姐妹的生存处境,普天之下女性的“并未苦难已经绝迹”的命运,激发诗人“为妇女请命”,抗议世人对惠安女乃至普天下女性生存处境的麻木“忽略”。

“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虎魄色的眼睛里。”诗人从现实中惠安女子琥珀色的眼睛联想到古远蛮荒的野火,让惠安女子和古老民族的女性意像产生叠加,在这种现实和历史的联系下,惠安女便具有了“古老”的色彩。而这种因历史文化幽闭和与外界文明隔绝而形成的“古老”,在世人看来是“美”,是“风景”,但在惠安女自身则是一种沉重。“以古老的银饰,约束着柔软的腰肢”,诗中的“约束”二字,强调了古老传统对现代女性的束缚,隐约透露出惠安女子的“忧伤和痛苦”。

“幸福不可预期”,幸福对惠安女来说只是曾有过的美丽的梦,但在冷酷的现实的面前,她们的梦只能像“蒲公英一般徐徐飘落在海面”,随着“浪花”,消失得“无边无际”。面对“并非已经永远绝迹的苦难”, 惠安女默默忍受,夕阳晚照,洞箫、琵琶凄婉的乐声,多少次唤醒过惠安女内心的忧伤,但她们只是默默忍耐,“把头巾轻轻地咬在嘴里”。惠安女内在这般“贤惠”,外表是这般的美丽,自然成了人们欣赏的“风景”。这种把女性视为“风景”,却无视女性独立的人格和生存环境的改善,忽略女性“美丽”下的忧伤,令诗人痛心疾首。惠安女子这一意像,是诗人向那些愚昧麻木的世人发出严正的抗议,也是对我们社会尊重女性的人格独立,关注女性的生存环境的真诚的呼唤。 雪和冬天有个约定,用阳光将它融化成彩色的春天。

5.惠安女子一诗中有什么意象

呵呵,我也在找这个的答案,

(1)“野火”指诗人从现实中惠安女子琥珀色的眼睛联想到古远蛮荒的野火。

(2)她们的梦只能像“蒲公英一般徐徐飘落在海面”,随着“浪花”,消失得“无边无际”。

(3)惠安女默默忍受,夕阳晚照,洞箫、琵琶凄婉的乐声,多少次唤醒过惠安女内心的忧伤,但她们只是默默忍耐,“把头巾轻轻地咬在嘴里”。

(4)诗人向那些愚昧麻木的世人发出严正的抗议,也是对我们社会尊重女性的人格独立,关注女性的生存环境的真诚的呼唤。

6.惠安女的意蕴

惠安女的基本介绍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

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镇郊和山霞、净峰、小岞三乡,是地地道的汉族。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下肚;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如今不论是在莆田繁华的街头,东山迷人的海岛,还是在漳浦喧闹的集市上,常常可以看到她们装束奇特的身影。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

这一带的7个乡村总共只有几万人,虽然她们只是惠安县人口的一小部分,却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的关注。她们的形象随着文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和音乐走上了银幕,书刊、报纸和五线谱,一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编辑本段]惠安女的特殊服饰 惠安女服饰的历史演变 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

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

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因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那么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么关系呢?人们众说纷纭。确实是有人这样说,这种根据主要是有两个方面。

一个就是在这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间,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惠安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是中外人类学、民俗学专家关注的课题。其来源有种种传说,目前尚无定论。

据史料记载,清代中后期,惠东妇女上穿黑色或紫色长袖挖襟衫,下穿黑色大折裤。衣长、胸、腰背宽阔,下沿稍呈弧形外展,与清代流行的“大夫衫”(长式挖襟衫)类似。

不同的是袖口偏窄,袖子接长,故名“接袖衫”又名“卷袖衫”接袖的用意十分有趣,为的是让新娘入洞房时提起长袖以遮掩一脸羞红;过了3日,才在长袖一半处翻卷逢住固定。到了清末“接袖衫”各部分略为收缩,衣沿弧度加长,臂围宽度加阔并向外弯展,腰围处的中式纽攀减少,两个连在一起,袖口绕蓝布边。

领围上刺绣图案由简变繁,领根下方形色布改为三角形。胸、背中线两侧缀做两块方形黑色、深褐色绸布,其四边各镶接一块三色形色布,改称“缀做衫”。

裤子为“大折裤”又名“大筒裤”,俗称“汉装裤”。裤一般用黑色布,也有用蓝色的。

裤脚宽约1.2尺,裤头约2尺,缝一道5寸的蓝色布边。其样式从清代中后期至今没有多大变化,惟质料由旧时用粗布,今天改为通用黑绸布。

惠东女服饰,历来重视腰以上部分,特别以头饰最为突出,花样繁多,不同场合、不同年龄的头饰有明显区别。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宽大,衣摆长至膝盖,腰间系条百褶裙,这种服装在古代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当时的裤管就很宽大,和现在的裤样相似,中国各地农村的男女都穿这种汉族人常穿的裤子,那时妇女的头上没有戴斗笠和头巾,戴的是这种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出门时蒙上黑纱的,是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为了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

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在夫妻睡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世纪40年代、民国时期,惠安女服饰的风格有一次大的变化。

原来过膝的上衣下摆,逐渐缩短到臂部,但是还没有短到露出肚脐。这时妇女的头饰已变成用黑布包头,不戴花头巾,也不戴斗笠。

惠安女的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变化,那是在1949年之后,她们的上衣越裁越短。这是谁发明创造的呢?据说这种变化来自1958年的**。

当时全县青壮年妇女集中起来修建鸟坛水库。正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惠安的妇女不得不学习其它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笠,不料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来了,成为吸引人们注目的风景线。

如今时代进步了,外界文化的影响使惠安女的着装已悄悄发生了变化。年轻的惠安女上衣不再是短到露出肚脐,裤子也不再是宽大的灯笼状,只是金斗笠和五彩缤纷的头巾依然如故,仍然有一道独特的风景。

新一代的惠安女,多数已上过学,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从落后、保守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不少的年轻妇女从渔村走向都市,经商的、从事运输的,外出打工的,走着各自的新生活之路。

7.舒婷《惠安女子》译文

舒婷的这首诗就是现代汉语,不是外文,也不是古文,涉及不到翻译的问题,但是可以赏析一下,详情如下:

一、诗歌原文:

《惠 安 女 子》 舒婷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转载~那一角的坚忍

——评舒婷《惠安女子》

二、赏析如下: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以其独特的女性意识和意象被诗歌评论界称作“中国女性文学第一只报春的燕子”,其《致橡树》、《神女峰》和《惠安女子》被公认为代表了其诗歌女性写作立场的三个不同阶段,尤其是一句爱情诗“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更是引发了中国无数女性读者的共鸣,而本文所谈到的《惠安女子》,则是凸显中国女性的坚忍和伟大。

在追求女性独立基调方面,《惠安女子》远不如《致橡树》中“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一般具有轻快明畅的意识。相反,诗人涉及更多的是一种女性美丽的忧伤和人生的苦难,诗人在诗歌写道,“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可见诗人在广泛呼唤女性独立之后,已经明确意识到了中国女性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依旧还面临着种种问题和困难,尤其是诗人提到的当惠安女子面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时,她们的第一选择“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其中的一个“咬”字,更是将惠安女子的坚忍和伟大刻画得活灵活现。一个“咬”字,包含了多少的艰辛;一个“咬”字,涵盖了多少的泪水,一切的坚忍尽在这个“咬”中的不语之中。诗人为什么要用“咬”这个词呢?能不能用其他的词代替呢?比如“含”字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僧敲月下门”比“僧推月下门”更让人深刻回味一样,“咬”比“含”惠安女子的坚忍的伟大之处。试想“咬”,是将多少的生活苦难咬碎,吞进肚子,等到无人之时,再慢慢咀嚼消化,而“含”则是一种随意下意识的动作,写不出惠安女子那种面对生命之重时坚忍的伟大。

总之一句话,““咬”字是本首朦胧诗的文眼和关键所在,是凸显惠安女子品行的窗户。一个“咬”字,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惠安女子的那种散发着女性光芒的坚忍和伟大。而惠安女子正是代表着中国千千万万的女性,她们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正如鲁迅在几十年所感慨的,“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惠安女子的勤劳是众所周知的,人们一提起惠安女,第一印象就是她们的勤快,她们的不知疲劳。在某种意义上说,惠安女等同于“勤劳”。但是诗人的视角则不一样,她不仅看到了惠安女表面的勤劳,更注意到了她们作为女性的一种坚忍和伟大,诗人在诗歌阐述道,“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这其中的“优美”和“忽略”前后对比,更是令人感慨万千。世人只知道惠安女子的美丽和风情,可谁想得到在这美丽的后面,暗藏着多少的“碱滩和礁石”,如同冰心曾经说过:“人们只看到花的娇艳,却不知道每一朵花的根都泡在苦水里。”是的,在我们眼中,惠安女子是一种生命的传奇,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我们是否就忘记了“那一角的坚忍”呢?

最后,诗人则以一种引人沉思的诗句结束全篇,“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是一种抗议,更是一种对女性生存环境的真诚的呼唤。

8.惠安女子(舒婷) 解析

惠安女子是我国福建省惠安县沿海几个村镇汉民族妇女群体,那儿的男子长年漂泊在海上,“留守”几乎是所有惠安女子的现实处境。

但长期以来她们一直默默隐忍了生活的苦涩,以勤劳、温良、孝顺呼应着传统文化期待。舒婷通过她独特的女性情感体验贴近这些女子,《惠安女子》是唱给她们的一首悲悯的歌。

福建惠安,历史上是一个“十年九旱,十雨九涝”的地方,闭塞,贫穷,封建陈规陋习,给惠安女子带来了许多苦难。早婚,长住娘家,集体自杀,历史留下过触目惊心的记载。

惠安女子社会地位底下,生存环境恶劣,但外部世界看来,惠安女子裹方巾,戴斗笠,着短褂,束银带,古老而美丽的服饰,加上自然绰约的身姿,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惠安女由此博得世人普遍的惊异和赞赏,于是她们出现“在封面和插图中间,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有着博爱情怀和敏锐洞察力的诗人,从人们普遍的猎奇心态下对惠安女子的浅表性的欣赏的背后,看到了世人浅薄。

南国家乡的姐妹的生存处境,普天之下女性的“并未苦难已经绝迹”的命运,激发诗人“为妇女请命”,抗议世人对惠安女乃至普天下女性生存处境的麻木“忽略”。 “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虎魄色的眼睛里。”

诗人从现实中惠安女子琥珀色的眼睛联想到古远蛮荒的野火,让惠安女子和古老民族的女性意像产生叠加,在这种现实和历史的联系下,惠安女便具有了“古老”的色彩。而这种因历史文化幽闭和与外界文明隔绝而形成的“古老”,在世人看来是“美”,是“风景”,但在惠安女自身则是一种沉重。

“以古老的银饰,约束着柔软的腰肢”,诗中的“约束”二字,强调了古老传统对现代女性的束缚,隐约透露出惠安女子的“忧伤和痛苦”。 “幸福不可预期”,幸福对惠安女来说只是曾有过的美丽的梦,但在冷酷的现实的面前,她们的梦只能像“蒲公英一般徐徐飘落在海面”,随着“浪花”,消失得“无边无际”。

面对“并非已经永远绝迹的苦难”, 惠安女默默忍受,夕阳晚照,洞箫、琵琶凄婉的乐声,多少次唤醒过惠安女内心的忧伤,但她们只是默默忍耐,“把头巾轻轻地咬在嘴里”。惠安女内在这般“贤惠”,外表是这般的美丽,自然成了人们欣赏的“风景”。

这种把女性视为“风景”,却无视女性独立的人格和生存环境的改善,忽略女性“美丽”下的忧伤,令诗人痛心疾首。惠安女子这一意像,是诗人向那些愚昧麻木的世人发出严正的抗议,也是对我们社会尊重女性的人格独立,关注女性的生存环境的真诚的呼唤。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