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的构成

1.唐诗的组成和形成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2.古诗的五大派别

古诗的五大派别:

1、山水田园诗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2、盛唐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内容。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方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

3、新乐府运动

诗人以诗言志,直讽当今不公之事,反映民生,传达民情。于是新乐府运动应运而生,白居易大力倡导,他写尽讽谕诗,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写边疆诗,抨击朝廷穷兵黩武的政策,揭露边将的无能。他写感伤诗,抒发自己失意的情怀。

4、韩孟派

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追求立意奇绝,文字新巧。人生失意,就不免有很多牢骚,诗歌则多抒写人生的不幸,虽然也因此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但境界却不太高。

5、杜诗

以杜甫为代表。诗风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诗歌对朝廷腐败,社会黑暗给与批评。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唐诗流派

3.唐诗的种类

一、从表达功能角度分类从表当功能角度,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语言艺术的表达,有四种基本手法: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无论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剧本,都是如此,其区别,在于采用哪种手法为主。

从诗歌看,叙事诗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很少使用抒情和议论,而一旦使用了抒情和议论,则必然是高潮或者点睛。构思叙事诗,应当先采用小说创作的思维方式,把故事情节、结构安排好,然后才是语言、句子、声韵问题。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多用五古。汉代的叙事诗,都是五古,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羽林郎》、《董娇娆》等等;七古的也有,但少些,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吴伟业的《圆圆曲》,等等,杂言的更少,如北朝民歌《木兰诗》。

少数民族的诗歌作品,往往有不少叙事诗,如《创世纪》、《逃婚调》。外国的叙事诗也有不少名作,最知名的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有人说,现代人用古风写现代生活没有出路。晚清黄遵宪是当是倡导世界革命的旗手,可惜当是民族危亡,没有条件凝聚更多人一路探讨。

但是,黄遵宪的理论是成立的,他本人的作品也是非常出色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中国诗歌的遗产,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诗,写景言情言志,一般都很短小,长的不多。

一般用事不叙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甚至根本没有故事情节,其表现的形象画面,或者是单一的,或者是一组没有情节联系的。写景写环境写故事,都是为了烘托思想感情的。

有描写,但不成系统,往往跳跃。至于议论,一般不用,即使用,也一定是起点睛作用的。

二、从题材类别角度分类我国古代很多诗人的别集,或者多家诗人的选集,往往按照题材分类,这个方法的好处是为学习作诗的人从选题方面模仿提供参考方便。用这种方法分类,主要包括:边塞诗,或者用更广泛的概念,军事诗,兴盛于盛唐,著名的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等,其风格特点是豪迈雄壮,表现为儒家入世思想好建功立业的情怀,充满爱国主义精神。

但是我们从《诗经》也可以找到源头:《邶风 击鼓》、《秦风 无衣》,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也是,北朝民歌《木兰诗》也是,隋朝卢思道的《从军行》更是开盛唐边塞诗先声。但是,名作最多、影响最广泛、深远的,还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作品。

山水诗,最早的大量写山水诗的诗人,是六朝的谢灵运,称老谢、谢康乐,史称山水诗之父。但总的还不够成熟,被指为“有句无篇”,他的后人谢朓,在他的基础上有发展,被成为小谢。

李白特别推崇谢朓,尤其喜爱他的“落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称谢公、谢宣城。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也相当著名,但总成就不及边塞,而且,山水不及田园。山水诗的风格开阔飘逸,往往表现道家出世思想。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都有很多名作。田园诗,最早大量写田园诗的诗人是陶渊明。

田园诗往往伴随隐逸的主题思想,其风格往往淡薄超脱,往往表现佛家空灵情调。田园诗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咏史诗和怀古诗,最早专门以咏史为体裁写得比较多的诗人是颜延之,但是他的作品思想成就不高。唐代以咏史怀古为主题作品多、影响大的诗人是刘禹锡和杜牧。

以后各朝代逐渐增多,成为很热门的题材,经久不衰,也有不少精品。闺怨诗,闺怨诗是战争题材、山水题材、宦游题材、商旅题材、宫廷题材的侧面反映。

战争使少年夫妇长期离别,青壮年女子独守空房,苦不堪言。商业的发展,使商人四处奔走,长期离家,违背了人性。

科举制度中,为了追求功名,男子外出结交、应试,妻子只好在家独守。皇帝的后庭制度,“后宫佳丽三千人”能够被皇帝宠幸的寥寥无几,多数老死宫中。

这些妇女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得不到起码的满足,没有幸福可言。虽然她们多数谨守闺范,但内心情感可想而知。

诗人们观察感悟到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从六朝以后,这种题材的作品始终占有不可忽视的数量。

在乐府诗和词中更多。咏物诗,好的咏物诗以物寓情、借物托志、状物喻理。

咏物诗多用绝句。哲理诗,哲理诗是借题发挥,着眼在阐明某种道理。

爱情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森严,“男女授受不亲”,正统诗歌创作中爱情诗很少,古风、近体诗很少涉足。诗经《周南 关雎》等,在当是占有不算少的比例,南朝民歌中也比较多。

晚唐李商隐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无题》,是含蓄曲折的爱情诗。词兴起后,爱情成了热门主题,婉约派作品很多都是写爱情的。

悼亡诗,狭义的悼亡诗,起自潘岳,是专指悼念亡妻的。其实生死问题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诗歌中一定会反应。

乐府诗中的《梁甫》、《蒿里》等都是专门反映追悼死者、感悟生死的。游仙诗,游仙诗,是记梦的,诗人记述梦中神游仙境的感悟。

最早的游仙诗,起自郭璞。最著名的游仙诗,是李白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咏怀诗,咏怀诗是专门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往往是组诗、联章。最早大量创作咏怀诗的是阮籍。

三、从格律规则角度分类诗歌体裁划分的大概念,可以从两极来考虑:从自由诗到格律诗及中间存在的过渡。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