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谢灵运诗歌的影响

1.家族文化对谢灵运诗歌创作的影响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谢灵运的出身使他自小就有晋代士族的风骨,晋士人张口必谈玄的影响,所以他的玄诗继承了东晋以来的文风,但是政治打压使得他又寄情山水,不单单谈哲学,往往是写山水景而入玄题,因玄题而又复山水之中。总而言之,谢灵运的家族身份和影响使他的山水诗往往还是不能全部脱离玄学命题。这就决定了谢灵运在开创山水诗一派更多的是山水玄学诗派,从这一点上看,谢派山水诗就和陶渊明的诗是炯然的两种风格!谢灵运因玄而描山水,陶渊明则是因描山水而知玄。

2.谢灵运的诗歌成就和不足之处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 谢灵运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对于自己的才华,谢灵运曾说过一句很狂放的话:“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谢灵运在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

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才学出众,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与从兄谢瞻、谢晦等皆为谢氏家庭中一时之秀。

他本来在政治上很有抱负,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宋初刘裕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谢灵运也由公爵降为侯爵,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这自然使他心怀愤恨。

《宋书》本传说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故自出任永嘉太守之后,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他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且“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一方面以此举对抗当政,发泄不满,同时也在山水清音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与此相关,好佛的谢灵运早就有师事慧远的愿望,他的思想也深受慧远的影响。他在《辨宗论》里就主张“去物累而顿悟”,其《游名山志序》说:“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

今滞所资之累,拥其所适之性耳。……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耶!”只有倘佯于山水之间,才能体道适性,舍却世俗之物累。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如《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此外,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锺嵘《诗品》卷中引);锺嵘说谢诗 “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诗品》卷上);萧纲也说 “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与湘东王书》)。

一方面,与颜诗的“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相比,谢诗显得“自然”;另一方面,当人们读厌了那些 “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而一接触到谢诗中那些山姿水态与典丽新声时,自然会感到鲜丽清新、自然可爱。关于谢诗的“自然”,唐释皎然在《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格》中说:谢诗的“自然”,既不同于李陵、苏武那种“天与真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的自然,也不同于曹植等人那种“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的自然,而是“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琢磨锻炼。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王世贞说:谢灵运诗“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则非馀子所可及也”(《读书后》卷三)。 沈德潜还曾将谢诗与陶诗作过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说诗晬语》卷上)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如其《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划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开阔的洲渚,茂密的松林,蜿蜓的蹊径,淙淙的流水,嫩绿的初篁,鲜紫的新蒲,自娱的群鸟,像是把景物公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向读者展示眼前的一切。

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确是清新自然的,然其刻划描摹之功,不经过一番苦心琢磨和精心锤炼是达不到的。

4.谢灵运的诗歌赏析

山水诗鼻祖

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

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 谢灵运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对于自己的才华,谢灵运曾说过一句很狂放的话:“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5.1、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特点和意义

诗是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名篇,大约作于元嘉元年至三年之间。

在宋景平元年谢灵运辞职回到故乡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的庄园里,他在此修建石壁精舍后,潜心读书、诵经、礼佛。感慨甚多。

面对湖光山色,他智海翻腾,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诗篇的末尾四句,写出游后所悟的玄理。

诗人认为,一个人只要淡泊名利,便会置穷达荣辱于身外,不受其牵累,只要精神上恬静和惬意,就会觉得心性与自然常道相通为一。人生在世,要顺情适性,随遇而安,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全诗融情、景、理为一体,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诚如王夫之所评:“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古诗评选》)。 谢灵运作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重要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

他坎坷的一生和佛教有着无法解开的缘份,他最为突出的山水诗成就也很大程度地缘于佛教思想的影响。上一首诗中就体现出很强的玄理(佛理)思想。

谢灵运(三八五至四三三),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谢灵运这位淝水之战前敌指挥之一谢玄的孙子,是东晋南北朝最重要的门阀士族谢家的子弟,从小受着特殊的厚待和众人的瞩目。

因为谢家三代单传,为了使谢灵运顺利成人,信奉道教的家庭就把他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于是,谢灵运就有了“客儿” “阿客”的小名,后代人也习惯称他为谢客。

寄居钱塘时,笃志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谢灵运十五岁时回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十八岁就袭封康乐公,家世显赫,加上自身才华出众,更免不了如中国的传统知识份子一样拥有一番天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他在政治上所代表的王、谢等门阀世族,与当时执政的出身比较寒微的刘宋王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虽然自恃甚高,以为可以参与政要,但却一直不被重用。

谢灵运在官场生涯中几经挫折。到三十八岁时任永嘉太守时,他对政治已开始有所怨倦,寄情于山水,后来辞官回会稽,凿山浚湖,探奇访胜,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

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政治上的不得志,使谢灵运转而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山水,并在诗歌领域中成为一代巨匠。 晚年任临川内史,在政治纠纷中因谋反被收。

最后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文字之美与颜延之并称江左第一,名动京师。

《南史·颜延之传》中说,颜延之与谢灵运以辞采齐名,而快慢不同。宋文帝刘义隆有一次命题让他俩作诗,颜很决就交了卷,而谢则好一会儿才完成。

颜延之曾问诗人鲍照:“我与灵运相比优劣如何?”鲍照回答说:“灵运的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你的诗则若铺锦列绣,也是雕缋满眼。”南朝梁代的著名诗人兼诗评家钟嵘在他所著的《诗品》中也引汤惠休的话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

古人的所谓“芙蓉”,指的是荷花,亦称莲花,而不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芙蓉花。自此,“出水芙蓉”、“芙蓉出水”或“初发芙蓉”、“芙蓉初发”便成为形容诗文词句清新可爱、美妙自然的一句成语。

正如我们众所周知的,莲花是佛教中的重要象征物,鲍照的评价不经意地点中谢灵运一生与佛教摆不脱的缘份。 谢灵运自身向佛的心愿可以从他申请参加高僧慧远的僧社一事深刻反映。

僧社又叫法社、莲社、净社、香火社等,是崇奉佛教的官僚贵族和在家居士同僧人结成的信仰团体。最早的莲社是由净土宗的先驱者,东晋高僧慧远创办的。

慧远“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伟,风鉴朗拔”。他对祖国文化的深厚修养,以及风度魅力,对士大夫很有吸引力,使得“宿儒英达,莫不服其远致”。

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一百二十三人,都“弃世遗荣,依(慧)远游止”。慧远于是和他们集于庐山北面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净土。

这样,中国的第一个莲社便产生了。莲社的创立开辟了僧俗交游的新蹊径。

当时人选的条件比较苛刻,谢灵运一度被拒之门外。他的十世孙、中唐诗僧皎然对他十分推崇,曾说“康乐公(谢灵运)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诗式》卷1)而唐末诗僧齐己却否定“心地更精”的说法,认为“谢灵运欲入社,远大师以其心乱,不纳”,“谢公心乱入无方。”

很可能由于顿悟说尚未被当时的佛教界普遍接受,谢灵运主张顿悟说,佛教界的正统派人物认为他“心乱”,为了加以压制,以便不惹出麻烦,干脆连佛教的外围组织也不让他加入。但是正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谢灵运的自身心愿和他的佛学修养(已经有些让当时的佛教高僧感到担心)。

据楼宇烈先生的《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一部简要的原始资料——<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编后》指出: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并不仅仅是出家僧人的信仰,而且有着极其广泛的世俗信仰者做其基础的。特别是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信仰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字著。

6.谢灵运诗歌的特点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anyan520025

谢灵运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姓名:吴盼班级:10汉语言一班学号:1050110025摘要谢灵运被钟嵘《诗品》称为:“元嘉之雄”在我国文学史上“蔚为一祖”。他的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山水诗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也是独树一帜,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本文就其前任的研究做个简单的归纳和探讨。关键词艺术风格清新富丽入景传神声色大开音调和谐情景交融正文谢灵运是南北朝时代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山水诗派鼻祖和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钟嵘说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综”;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王世贞说“谢灵运天质奇丽,运思精凿”。胡应麟说,“康乐清而丽”。焦竑在《谢康乐集题词》中说道其诗“离质木之音,而仍工商之桥”。黄节先生说:“汉诗浑成,无一定作法,至康乐明远,则段落分明,章法紧严矣。从古到今,研究和评价谢灵运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的不计其数。本文拟就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清新富丽鲍照云:“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敖器之云:“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黄庭坚云:“谢康乐庾义城之诗,炉锤之功,不遗余力。”沈德潜曰:“谢诗追逐而返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以上评论都是说谢诗诗中既有清新自然之美和精工雕琢的富丽美。同时,还能返归与自然,结合山水。在谢诗中确有不少不假雕饰,颇得天然之趣的名

7.谢灵运对五言诗的作用

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其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池塘生春草”更是意象清新,天然浑成,深得后人激赏。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首一条玄言的尾巴。如其著名的《登池上楼》。

但由于过分追求新奇,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之弊。清汪师韩《诗学纂闻·谢诗累句》曾指摘谢诗中“不成句法”、“拙劣强凑”、“了无生气”之处达五十馀条。虽不免过分,但有些的确是符合实际的。然而尽管如此,谢灵运的诗正如钟嵘所说:“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谢灵运的诗,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唐释皎然誉之为“诗中之日月”,“上蹑风骚,下超魏晋”,虽未免过誉,但谢灵运毕竟为山水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