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首诗的意思《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注:“花重锦官城”中的“重”读chòng。 前四句也可以成为这首古诗。 。 .. 多好的春雨呵好像知道时节变化, 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 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 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 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 只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 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 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锦官城。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 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 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 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 “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2.一首诗的意思杜甫 《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中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 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诗人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八仙中首先出现的是贺知章。他是其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个。 在长安,他曾“解金龟换酒为乐”(李白《对酒忆贺监序》)。诗中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象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眼花缭乱,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 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曰:‘个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明王嗣奭《杜臆》卷一)。杜甫活用这一典故,用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维妙维肖地表现了他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 其次出现的人物是汝阳王李琎。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所谓“主恩视遇频”,“倍比骨肉亲”(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 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相传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见《三秦记》)。 唐代,皇亲国戚,贵族勋臣有资格袭领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琎才会勾起“移封”的念头,其他人是不会这样想入非非的。诗人就抓着李琎出身皇族这一特点,细腻地描摹他的享乐心理与醉态,下笔真实而有分寸。 接着出现的是李琎之。他于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丞相,雅好宾客,夜则燕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一语点出他的豪华奢侈。 然而好景不长,开宝五载适之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在家与亲友会饮,虽酒兴未减,却不免牢骚满腹,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旧唐书·李琎之传》)“衔杯乐圣称避贤”即化用李琎之诗句。“乐圣”即喜喝清酒,“避贤”,即不喝浊酒。 结合他罢相的事实看,“避贤”语意双关,有讽刺李林甫的意味。这里抓住权位的得失这一个重要方面刻画人物性格,精心描绘李琎之的肖像,含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很耐人寻味。 三个显贵人物展现后,跟着出现的是两个潇洒的名士崔宗之和苏晋。崔宗之,是一个倜傥洒脱,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 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 杜甫用“玉树临风”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很有韵味。接着写苏晋。 司马迁写《史记》擅长以矛盾冲突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于抓住矛盾的行为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 苏晋一面耽禅,长期斋戒,一面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斋”与“醉” 的矛盾斗争中,但结果往往是“酒”战胜“佛”,所以他就只好“醉中爱逃禅”了。短短两句诗,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而得意忘形,放纵而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以上五个次要人物展现后,中心人物隆重出场了。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也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兴酣落笔摇五岳”(《江上吟》)。 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习以为常,不足为奇。 “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一句,顿时使李白的形象变得高大奇伟了。李白醉后,更加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强烈地表现出李白不畏权贵的性格。 “天子呼来不上船”,虽未必是事实,却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是李白的知友,他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方面并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将李白塑造成这样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 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令人难忘。这正是千百年来人民所喜爱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 另一个和李白比肩出现的重要人物是张旭。他“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杜臆》卷一)。 当时人称“草圣”。张旭三杯酒醉后,豪情奔放,绝妙的草书就会从他笔下流出。 他无视权贵的威严,在显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脱下帽子,露出头顶,奋笔疾书,自由挥洒,笔走龙蛇,字迹如云烟般舒卷自如。“脱帽露顶王公前”,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礼仪!它酣畅地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特征。 歌中殿后的人物是焦遂。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可见他是个平民。 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 3.关于一首诗的解释《诗经·有女同车》的译文及赏析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 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诗旨】 本诗诗旨:刺郑公子‘子忽’是假‘君子之德’者。 子曰:君子,好德如好色。君子有德,何惧怕女色惑国之灾,德色有如同车“洵美且都”的君子笃行美,有“佩玉将将德音不忘。” 君子道乐。君子任何艰险不惧怕,就怕美色吗?更怕美人主动的求爱吗?‘郑声’以次刺子忽‘美女都怕,如何有治国安民之勇,有治国安民之能?事实也证明子忽是扶不起的阿斗,在齐国支持下,好不容易当上国君,当政一年多,就被手下谋刺,命丧黄泉。 【诗作背景】 《毛诗序》说:“太子忽尝有功于齐,齐侯请妻之;齐女贤而不娶,卒以无大国之助,至于见逐,故国人刺之。”子曰:“好德如好色,郑声淫,恶紫夺朱。” 孔子为什么如此评价‘郑声淫’?我们从本诗歌中可看出‘郑声’好不晓事理: 《左传·桓公六年》从隐公(元年~十一年)桓公(元年~十八年)起,连连因德之不存而出现天下大乱。这段时间有‘女色与君德’辩证关系处理不当,而成世人耻笑的许多故事。 这些故事中,又以记录了齐僖公的两个名动天下的美丽女儿,齐宣姜(即孟姜)、齐文姜的桃色故事最著名。 齐僖公的大女儿齐宣姜,本嫁卫宣公的儿子卫太子为妻,却被卫宣公霸占,演出公公大战儿媳的旷世丑剧。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此齐宣姜后又与卫宣公的儿子顽(非齐宣姜所生)私通; 二女儿齐文姜因被郑太子忽以“齐大非偶”的典故拒绝后,心灵倍受打击,成为与兄姜储**之人。郑国因公子忽拒绝齐文姜有惋惜之情,并有两个假设: 假设一:如果太子忽娶齐文姜,太子忽不会被放逐而失去王位,郑国也不会连续内乱不断,况且齐文姜人美丽无比,此后该女也不会出兄妹**的丑事,太子忽该是德色双收,春风得意 假设二:太子忽要娶齐宣姜为好(此时全世界正为齐宣姜被其公公卫宣公霸占而叫冤枉,齐宣姜私通继子顽的事件还没有发生,认为齐宣姜有从一而终的妇德)。 因此,当时的郑人认为齐宣姜的品德比齐文姜好。如果娶得齐宣姜更好。 本诗的故事情节本意大概如此。围绕这个故事情节,站在不同角度,本诗有不同理解的各种子诗,因此文字训诂依次有千百变化。 【题解】 本诗题解,首要是抓住子忽和文姜两个人的真实故事,体会文姜是美女英雄:能主动向子忽表达自己的爱意,并大胆自夸德色足可匹配子忽。子忽却被文姜吓住了。 我们可如此理解,‘有女同车’是文姜求爱于子忽的情诗的第一句:文姜叫子忽上,愿意与子忽斯守终生,…。本诗是一首母诗,子诗无数。 为追求诗歌的华丽,渲染文姜之美,我的译文将尽量演绎出符合儒家审美情趣,尽量体现出文姜“朱不夺紫‘的孔子诗歌美意境。仔细体会,孔子文笔工夫,是何等艳丽! 【训诂】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 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颜如舜华:自喻有娥皇、女英之美。 舜华,尧帝选拔贤才,四岳之长就向尧帝举荐了舜。于是尧帝就选他作自己的继承人,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配给舜作妻子。 将翱将翔:自喻有为妇应有的德色:有夫唱妇随之和(和如鹤鸣之音),有雌雉飞舞之美色。翱,鹤飞为翱,德无穷也(及后句之‘琼’)。 《诗·小雅·鹤鸣》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翔,雌雉之飞为翔,美色聚也(及后句之‘琚’)。 《论语·乡党》有‘山梁雌雉,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佩玉琼琚:自比有娥皇、女英两人的优点,又暗含‘男行有德,女玉其色,门当户对’之意。琼,本义为赤玉,比喻阳刚之美在行。 琚,古人佩带的一种玉,系在珩(周行)和璜(黄裳元吉)之间,比喻阴柔之美在心。 彼美孟姜:文姜自比有倾国倾城之美。 孟姜,最美的人,当时齐人以“孟姜”称呼。 洵美且都:美如水且从一而终。 洵,一训为“绚” 二训为‘泫’,绚丽或美如水之意。且,谐也,和也,《诗•周颂•载芟》有云‘匪且有且,匪今斯今。 ’都,通‘笃’,忠信也,此处解释为忠信于婚姻之约,不为苟且之事。李白解释‘笃’为‘竹马’,并有诗《长干行》,把‘笃’解释得文情并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有女同行: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颜如舜英:娥皇、女英之精神意境,如同韶乐,绕梁三日,不觉于耳,色依于情,情玉其色。 舜英,即舜之音‘韶乐’,子曰:“韶乐,绕梁三日,不觉于耳,三月不知肉味。” 佩玉将将:一人能抵娥皇、女英带给舜的男女之乐。 将将,用乐声借喻赏心悦目的男女德乐、色乐。 德音不忘:盼别忘记速回佳音,文姜信末的结束语,含情脉脉又热情洋溢,文笔含而不露、意味深长,有‘绕梁三日,不觉于耳,三月不知肉味’之工夫。 确是圣人之‘管彤’。 【我的译文】 娥皇姿色 邀你同车 比翼翱翔 地造天和 倾国倾城 今生只望君泽 女英动容 邀你同行 比翼翱翔 怀春抱信 倾国倾城 今生只望君幸 【我的点评】 婚姻实践,是德色关系处理好坏的试金石。 文姜追求。 4.问一首诗的意思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竹枝词,主要因四川乃熊猫之故乡,竹子甚多而来民歌中的《竹枝》,流传年代古老,白居易诗中有:“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 5.帮我理解一首诗的大意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 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胡应麟谓此诗“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未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