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表现的唐人的精神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处处表现了生活美与精神美。 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韩愈柳宗元,再细数孟浩然王之涣王维李商隐的山水诗美轮美奂 那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刘禹锡 格调高雅清奇,大唐诗人辈出群星璀璨,唐诗有着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唐朝(618-907),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从文化到生产力的发展都代表着历史潮流,被称为大唐帝国。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唐人精神生活空前的丰富 。 唐朝从贞观之治 到开元盛世,国家 经济繁荣,文化高涨 .民族融合,文化多异丰富,所以唐诗的成就永载史册。 2.唐诗中写牡丹的诗句揭示了唐人怎样的社会风气(一)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以后李正封又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名句,更有皮日休写牡丹的好诗:“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北宋昭文馆大学士韩瑜的牡丹诗中,又以“国艳”嘉誉牡丹.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1959年,**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二)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牡丹花姥紫婿红,富丽堂皇,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自宋以来,牡丹即被称为“富贵花”.此说起自宋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①,他写道:“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从此,牡丹与“富贵”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明著名画家徐渭题墨牡丹诗写道:“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姻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他也称牡丹为“富贵花”n清代菏泽赵世学写《牡丹富贵说》,他写道;“吾观牡丹一花,谷雨开放,国色无双,有独富焉,群芳圃中孰堪比此艳丽者乎?”“即以牡丹之富贵言之,其富也,富而无骄,非君子而实君子者也;其贵也,贵而不挟,非隐逸实亦隐逸者也”.在历代绘画及各种工艺美术作品中,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与其他花鸟、山石的不同组合,就表现出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 (三)劲骨刚心、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人们喜爱牡丹,还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在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中,武则天冬日游园,一时兴至,竟下令百花限时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在《秋翁遇仙记》中,一伙恶奴毁花霸园,是牡丹仙子及时赶来救活了被毁坏的牡丹花,严惩了暴徒.牡丹不畏权贵和恶势力,倍受称赞,认为她“不特芳资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作为“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她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近代因为森林面积日渐缩小,滥挖药材,以至野牡丹只能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生长.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正如《牡丹之歌》所歌颂的那样,她真正地表现出“把美丽献给人间”,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 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身上兼而有之.。 3.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2、时事、政治、边疆、市井、民间的欢乐与痛苦、征夫思妇的哀怨与忧伤是唐诗最可见的题材。3、自然景物与生活感受的诗意结合,是唐代山水诗的突出特点。 4、最能表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5、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的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写,构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 6、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理意胜。7、唐诗一个方面的重要风貌特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与唐人在将丰富的生活体验化为精神产品时超胜于其它时代的诗类。 8、唐代文人中庶族地主阶层的思想观念的新特征。拓展资料: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参考资料:唐诗 (唐朝诗歌通称)_百度百科。 4.【为什么宋词里有一个习惯,经常喜欢套用唐诗里的名句,化为自己的个人认为宋词是唐诗的衍生体就其形式而言唐诗工整简洁宋词因其长短句式的特点 显得灵活因而宋词更具有表现力 比起严肃工整的唐诗 宋词更能体现入骨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因此其中也不乏很多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经典名句.。 5.有哪些唐诗反映了唐朝文化繁荣昌盛贞观诗坛底蕴厚重,初唐四杰气势宏大,陈子昂复古风雅,而张若虚,可谓初唐文坛最特殊的一位,他的诗歌,创造的是一种意境之美。张若虚是初唐与盛唐交际之时的诗人,诗存虽然不多,但一曲歌行《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的诗史位置,他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唐诗风格。张若虚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优美飘渺,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绕梁三日的韵味。壮阔中带着忧伤,深沉而又迷惘,朦胧的意境,油然而生。 诗入盛唐,更加之丰富起来。 盛唐之时,唐文化进入全盛阶段,对己能海纳百川,对外能积极输出。儒释道三家,共同发展,和谐共存。这也就深深影响了盛唐诗人。 传统的佛家诗人代表王维,开创唐诗之山水田园感,他的诗歌最为独特,内容以山水田园为主,尤其是那一首《山居秋瞑》,清逸明秀。诗风是如镜花水月般的纯美,境界空宁,内蕴禅意。王维是寂寞的,但他的寂寞不同于陈子昂,他是在追求寂寞,享受寂寞,于是王维诗中的孤独寂寞,变成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美。 孟浩然之隐逸,又是另一种诗风,虽然和王维一样好写山水田园诗,但孟浩然更贴近生活,如《过故人庄》等诗,他比起王维,要更显淳朴。 王翰,王昌龄等人则将豪放转变为清刚劲健,壮丽俊爽,为我们所熟悉的就是《凉州词》,《出塞》。他们多写边塞诗,爱国感情深厚,积极入世。 崔颢之诗,风骨凌然;高适之诗,慷慨悲壮;岑参之诗,神奇瑰丽……而盛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自然是李白和杜甫。 李杜二人,一是道家诗人的代表,一是儒家诗人的代表;李白的诗,极富想像力,诗风豪放大气,但也不失清新俊逸,风神爽朗;杜甫字锤句炼,写诗技巧最为娴熟,可谓出神入化,在内容上,他重视写实批判,诗歌境界浑融,诗风沉郁顿挫,但亦有萧散自然的一面。李杜二人俨然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诗风。 中唐诗人,大都是目睹过开元盛世,也都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唐诗至此,风格大变,失去了李白的自信和磅礴,也缺少杜甫的激愤和深广,更多的是一种寂寞的冷落心境,诗歌创作开始由雄浑走向幽远淡雅。 韦应物的诗歌,还处在一个交界点上,极有盛唐的余韵,又带着更多的清雅闲淡;而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情调冷落寂寞;韩孟诗派诗风偏重于雄奇怪异;李贺情怀苦闷,诗境幽奇冷艳。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中唐诗坛上两个很有特点的代表人物。二人一生都是在贬谪中渡过,心情都很激愤,但是乐观的刘禹锡之诗风简洁明快,风清俊爽,而偏执的柳宗元则更显幽情悲凉,沉重内敛。经历相似,诗风迥异。 白居易,元稹也是中唐诗坛的杰出代表人物。元白诗派更重写实,尚通俗,这又与韩孟诗派的怪异形成了鲜明对比。 随着大唐帝国国力日渐衰落,唐诗的风格也日渐狭窄。晚唐诗人的作品创造性不大,想像力也略显单薄,内容狭小,诗风朦胧淡雅,内容开始走向爱情。这一阶段以李商隐与杜牧为代表。 观罢唐诗史,我们不难发现,唐诗并非全都豪迈奔放,它的题材内容,它的风格感情,都是多元化的。内容上,基本上有咏史,言志,抒情,写实,批判,谏言等几大类;风格上,有悲壮,慷慨,昂扬,豪放,爽直,亦有清新,淡雅,绮丽,香软,朦胧,俊逸,淳朴,还有幽深,怪异,奇妙,凄凉,冷落。 不少人都认为,唐诗都是自信且豪迈的,因而推断出唐文化是大气磅礴的。诚然,唐代文化的确比其他各朝各代都更显自信洒脱,但如果我们根据这个论据来承认这一论调,那么我们把批判现实的杜甫,悲情的柳宗元,苦闷的李贺,哀伤的李商隐大批放在何处了? 若有人以这几位的诗风来当反例回击,我们又当如何自圆其说? 从王勃骆宾王到王翰,从高适岑参到王之涣,从李白到刘禹锡,他们的骨子里头,的确都奔涌着自信与大气,昂扬与乐观,积极的入世心态,进去精神,拼搏精神,随着狼毫挥舞,跃然纸上,传颂千古。这和当时开放的唐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但若就此给唐文化下了论断,也不免太不把安史之乱与之后唐朝的没落放在眼里了。安史之乱是一场空前的灾难,而文化是政治经济的镜子,它是最受政治经济所影响的。在历经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亦有百余年的历史,这漫长时期的诗歌,当真还是如开元盛世之时那般自信激昂么?尤其是至晚唐,诗人的全面没落,诗风的逐渐狭窄,几乎除了李商隐和杜牧,诗坛再无他人,这般困窘局面,不得不令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