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苏轼悼念亡妻

1.【苏轼的悼念亡妻词】

苏轼悼念亡妻之词 苏轼之妻王弗,进士之女,性格“敏静”,颇知诗书.每当苏轼读书之时,她便守在一旁,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之处,她便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一一作答,顿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然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这让苏轼悲痛万分.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江城子·记梦》.这首词上半阙直抒思念之情,因情成梦;下半阙虚写梦境,梦中含情,情与梦浑然一体,是一首使人荡气回肠的悼亡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窗前,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苏东坡怀念亡妻的诗词有哪些

苏东坡怀念亡妻的诗词有:

1. 《江城子》

2. 《满江红》

3. 《西江月》

4. 《临江仙》

5. 《蝶恋花 》

1. 苏东坡: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 上述诗词全文如下:

(1)《江城子》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2)《满江红》

清颖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3)《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4)《临江仙》

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佳人不见董娇饶。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

(5)《蝶恋花 》

簌簌无风花自亸。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柁。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3.苏轼的词,怀念他的亡妻的,写得不错,谁知道

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某种缠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绪,这种体会几乎人人都有.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无处话凄凉”一句,说者多解释为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寻索下句词意,这种解释自然是不错的.但又还不够.此句从“千里孤坟”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是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